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研究

2021-02-11 13:46
科技视界 2021年36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培育信息化

沈 萍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213001)

0 引言

2018年4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该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从2018年到2022年实现“一大两高三全”,其中,“两高”是指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提高[1]。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信息素养已成为制约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知识获取、交流协作、能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升信息素养水平,不仅是信息社会对大学生的普遍要求,更是大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内在需要,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也随之成为很多高校亟待研究的热点问题。

1 信息素养的内涵演变

信息素养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他认为利用信息资源和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信息素养,这个观点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90年代以来的信息素养内涵由技术论渐渐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素质论,其内涵涵盖了对信息的接收、处理、传播和应用,更加强调信息社会下个人通过信息互动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进一步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信息素养又有了新的内涵,它强调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个体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调用的全部信息能力,尤其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创造、传播、互动和评价的能力以及与这些能力相关的信息道德和伦理[2]。因此,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涵个人应对各种复杂信息问题的实际能力,这些能力将一直贯穿于个人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为了与之相适应,信息素养的培育也被赋予了新的目标和使命。

2 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随机选取淮阴师范学院的160余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问卷调查,采用吴晓伟编制的“面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量表”,将信息素养能力分为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四个维度,满分100分,每个维度25分,分别测试受访学生的得分情况。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52份,经统计得出,该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平均分和标准差为79.61和7.68,其中,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分别为21.64±2.17、17.84±2.86、19.16±3.25、20.97±2.38。

从整体上看,该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整体尚可,信息意识和信息安全与道德的得分明显高于信息技能和信息应用与创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发展不均衡。另外,信息技能和信息应用与创造两项得分的标准差也比其他两项指标大,这说明该校学生的这两项能力的差异性较大,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比如,大部分学生能够使用百度、必应等搜索引擎去检索相关信息,但很少有学生能快、精、准、新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更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利用这些信息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信息。

3 高校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

3.1 引入多元的培育目标

科学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是制订培养计划、设置培养课程的重要依据,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根本方向。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培养目标仍然停留在信息技能的培训上,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资源用于学术研究,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查找和文献检索能力的训练,缺乏对信息加工和信息创造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统筹建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将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纳入学校发展的长期规划中,从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等多方面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根据信息素养的内涵,将培育目标细化分类为基础目标、拓展目标和挑战目标。基础目标是提升学生获取、使用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开设的课程主要是Office操作、网页制作、图书馆文献检索等基础性课程;拓展目标涉及的是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环境下的信息能力培养,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软件开发、数据分析、教育技术等拓展类课程;挑战目标则关注的是更高层次的信息能力培养,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创造性的再加工和再利用,从而创造出新的信息价值,实现从信息获取到信息创造的能力跨越,开设的课程则是有关网络素养、媒介素养等更高阶的课程。

3.2 优化数字资源的服务能力

对于高校而言,打破传统教育资源的开发壁垒,推进数字资源的共享流动,建立资源对接、资源互联、资源共享的数字资源服务体系,是培育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加快数字资源建设,拓宽教育资源供给。将传统的课程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再配合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室、VR实验室,高仿真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利用AR、VR技术实现立体化虚拟课堂,建立全新的数字化图书馆,将先进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数字化图书馆中,让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学生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方便、快捷地查阅各类电子信息资源,具备更多信息素养知识。其次,是推动资源云平台建设,将教育资源、精品课程、学术讲座等教育资源集成在平台上,将图书馆资源、档案馆资源全部融合,实现学校所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对接、联动和互补。最后,是优化“平台+资源”的服务模式和能力,利用资源平台的集成功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创和共享,打破教师单方输出教育资源的传统模式,彻底解决数字资源建设中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3.3 完善信息化环境建设

高校首先要不断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脚步,大力推进智慧校园的建设,将信息化的手段运用到学校管理、科研和教学的方方面面。信息化水平越高,信息的传递手段越多样、获取方式越便捷、应用场景也越广阔,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学生的信息素养必将得到明显提升。其次,要重视智慧教室、共享教室、虚拟教室、智能实验室等学习空间的建设,搭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智慧教学场所,开展以人为本的智能化学习环境建设,进一步拓展学生在线学习的场景环境。最后,要营造浓厚的校园信息素养培育氛围。可以引导成立信息兴趣小组和社团,增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通过专业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促进信息技术和专业能力的结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还可以开展计算机应用、网页制作、动画设计、软件开发等不同形式的计算机作品竞赛,并对优秀作品加以展示,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信息技能;发起技术性高的短视频制作活动,学生通过各类视频制作软件制作关于图书馆介绍、文献检索、好书推荐等小视频,加深对信息知识的理解[4],信息素养也不断提高。

4 结语

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大学生的内在要求,信息素养培育也随之成为人才培养的着重关注点。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必须更加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育工作,从培育的目标建设、资源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着手,不断优化和完善培育机制,全面提升学校的信息教学水平,让学生能够运用信息素养的知识和技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让信息素养成为推动学生应用型发展、提升未来竞争力的有力工具。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培育信息化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信息化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