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新媒体艺术中的身体建构策略

2021-02-10 15:03达妮莎李铭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博格女性主义艺术家

达妮莎,李铭

(大连理工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艺术中关于女性身体的塑造具有双重性:一是看有无迎合男性的欲望和审美;二是看艺术家有无从身体维度反抗逻格斯中心主义。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不断开展,身体关注在女性主义理论中尤为凸显。在新媒体时代下,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女性身体作为多重身份的载体,经由科技对女性身体的虚拟与数字化呈现,身体意象表现出多元复杂的转变。

一、女性身体的艺术史面向

女性身体在视觉艺术中占据着尤为突出的位置,在艺术史中主要为男性艺术家塑造的客体对象。起初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批评家们认为艺术中的女性身体是为了满足男性窥淫的潜在欲望。其后,学者们从福柯的权力理论出发,认为男性观赏艺术作品中的女性身体,是为了满足男性占有女性和女性依附于男性的权力欲望,还有一部分批评家从拉康的镜像理论中的凝视角度出发,认为女性是被观看的客体,透过男性的凝视成为边缘化的他者。这些说法虽不尽相同但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即把男性与女性看作是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关系。

二、新媒体艺术的身体维度凸显

伴随着新技术、新媒介的迅速发展,技术与艺术融合得越来越密切,新媒体艺术依靠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其艺术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新媒体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以录像艺术为开端,其艺术观念和美学之源来自于达达主义、行为主义、杜尚的“现成品”及之后的观念艺术。女性身体源于社会和精神的塑造,是男性社会对性别身份的表达,对所谓的女性特质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确定的编码系统。新媒体艺术中关于女性身体的影像既是男性欲望的投射对象,也成为艺术家批判父权制的重要载体。

20世纪80年代,传统女性主义认为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差异导致性别不平等,这一观点使女性主义陷入到本质主义的圈套,随后女性主义者们提出淡化两性间的对立情绪,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强调差异和权力的消解以多元中心去反抗本质主义,由此宣告后女性主义的到来,其中赛博格女性主义因为与信息生物技术和新媒体艺术联系紧密而备受关注。因此新媒体艺术对女性身体的关注并不是适逢其会,一方面,在后现代社会语境下,新媒体艺术具有颠覆性和随意性,趋向于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与女性主义提倡自我意识的表达一致;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女性主义为适应科技时代的发展和后现代主义社会语境,其思想观念向后女性主义过渡,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技术上,探讨性别、身份、身体和技术上的互动,新媒体艺术因此成为女性主义的实践战场。

三、新媒体艺术中的女性身体建构策略

纵观新媒体艺术中对女性身体的关注,身体意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其建构策略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其一,通过技术手段将女性身体真实性、数字化再现,与男权社会认知下的女人体形成对比,颠覆男性的视觉凝视,瓦解女性身体惯例背后的性别二元对立;其二,借用新媒介、新技术对女性身体进行再塑造,通过身体错置文本和身体寓言文本解构符号化女性身体的欲望能指;其三,跨越性别二元对立的关系,借助网络与技术重新构建女性新形象,包括女性主义的化身、性别融合、电子人等虚拟的电子人形象,打破性别歧视在内的刻板印象。

(一)再现的女性身体

女性身体在漫长的艺术史中一直是被凝视和被塑造的客体对象。随着19世纪中叶女权运动在西方社会的开展,女性主义浪潮掀起,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者参与到解构性别二元对立的社会活动中,其中朱迪斯·巴特勒、裘安娜·弗鲁厄、埃莱娜·西苏、克里斯蒂娃等一些女性主义者把身体作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对传统的父权制进行批判。“再现”有两种意义可言,一是指“古希腊”的模仿,即艺术家通过绘画来复制模特;二是政治体制中的代表,即用个人指代一类人。进入后现代社会,女性主义者对再现的两种方式产生质疑,认为男性艺术家不可能准确地再现女性,于是便有了第三种“再现”的形式,即女性的自我再现。女性艺术家通过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客观再现真实的女性身体,并改变了以往单向的观看模式,转为双向互动的综合感官模式,相比较传统艺术能带给观者更真切的官能感受。

巴基斯坦的女艺术家哈透姆以录像艺术闻名于艺术界,其于1994年创作的影像装置艺术作品《异物》是结合了个人画像、影像与空间于一体的综合性装置。艺术家在其身体内部安装医学摄像头连续拍摄并采集扫描成影像,将作品放置在艺术馆供参观者观看。这种真实的再现是将女性身体数字化呈现,折射出两种社会意义,一种为医学界对女性身体生理上的解读,有助于女性了解自己的生理结构和生殖潜能,一种为女性身体被合理性观看的社会学解读,是对被窥视女性身体的理性再现和传统父权制观念的反叛。在后工业社会为发展背景的新媒体艺术中,女性艺术家自我再现的身体与出自传统男性艺术家之手的女人体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将女性身体呈现出真实性、数字化的特征,瓦解象征性的形式语言符号或现成品代码,反叛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体的窥探,表达她们对现实遭遇特有的内在感受。

(二)塑造的女性身体

新媒体艺术中重新塑造的女性身体通过身体错置和身体寓言两种文本形式建立起对父权制的反抗和现有文化的质疑。身体错置文本通过将身体形态挪位、放大、错位、重复、并置等对现有的身体进行重新塑造,以此颠覆男权认知;身体寓言文本通过将象征身体的符号寓言化,以此承认性别差异的存在,反讽性别二元对立的局面,控诉男女性别的不平等。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介新技术介入女性身体提供了多元的创作思路,一些艺术家对身体的生理特征或外部形象进行重新编排设计,比如通过数码技术处理或化妆、身体彩绘、服装伪扮、符号象征等手段解构女性身体背后的视觉表征结构。塑造的女性身体是一种非常态的女性身体,艺术家通过媒体技术重塑女性身体来颠覆传统父权社会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削弱父权社会对女性的身体规训,以近乎玩味的方式消解性别规范的权威。

西方著名的艺术家辛迪·舍曼,通过自拍摄影的方式借用身体语言解读政治文化、道德伦理等社会问题,她的作品大多从当代大众媒体和童话故事、肖像画、超现实主义摄影等历史名作中获得借鉴,人物都来源于自己,但这里并非自我身体的再现,而是将自己的个人身份隐退扮相成各类不同的社会角色。《无题205号》与拉斐尔的《一个年轻女人肖像》在整体构图和人物造型上极其接近,辛迪·舍曼将自己身体结构的一对乳房和腹部隐藏起来分别用塑料制成的假胸和假的孕妇腹部置换,与拉斐尔原作中塑造的女性身体美形成强烈对比,通过摄影以极其真实的呈现方式,明显超越了传统架上绘画的虚构性质,这种塑造的女性身体更具威慑力。

中国青年艺术家周圣崴凭借作品《女他》,荣获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这部作品耗时6年时间完成,是利用生活中的现成品拍摄成的女性题材纯手工定格动画片。剧情中充满着女权意味,世界被象征着男性的黑色皮鞋所统治,新生的鞋娃被迫打造成男性气质,象征女性的红色高跟鞋为争取鞋娃的权利与男性对峙并取得了胜利,寓意女性身体的红色高跟鞋上位后试图打击和报复男性,而真正的操控者却在世界之外目睹着一切。由此见得周圣崴建立起的女权逻辑到后期反而有意的进行消解,作者的目的不是构建两性平等的乌托邦式剧情,而是将男女二元的差异放大化,探讨男女权利的流变引发的社会问题。作品通过身体寓言文本建立起性别对立的局面,红色高跟鞋与黑色皮鞋的颜色对比、柔与刚的对比凸显了两性间的差异。女性身体作为多重身份的载体,媒体科技的创造性应用可以对身体的生理特征和外部形象进行肆意改变,将身体符号任意拆解并重新组合,或是颠覆男性的视觉凝视或是复杂化女性身体承载的框架,其都是对女性身体进行重新塑造,解构符号化女性身体背后的欲望能指。

(三)赛博格女性身体

以信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为背景,并受到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传统女性主义开始向后女性主义转变,发展出多种女性主义流派。现如今女性主义的内涵不断延伸,不再仅从男女对立的性别视角出发,而是转为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将目光放在与人类紧密相连的社会发展中。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后女性主义发展为全新的阶段——赛博格女性主义,这一理论的先驱人物唐娜·哈拉维把赛博格定义为:一种机器与有机生物体的结合体,既可以是社会现实存在的生物,也可以是科幻小说存在的人物①。赛博格的主要特点是对边界的模糊,男女性别可以相互转换,这意味着性别疆域的破裂,是对生理和心理性别二元对立局面的终结,这在新媒体艺术关于后人类社会的探讨中有所体现。艺术家通过将人类存在的身体转换到网络科技时代中,构建出一个虚拟的赛博格世界,技术的出现使男女的身体可以相互转换,跨越了性别二元对立的关系。

中国80后青年艺术家陆杨于2013年创作的《子宫战士》3D动画,被认为含有赛博格女性主义观念。该作品的主角是一个从女性子宫脱胎出的无性别战士,拥有与生物遗传相关的超能必杀技,经血、盆骨、卫生巾、婴儿等这些和女性脱不了干系的物质成为无性战士战斗的装备用品。《子宫战士》看似无厘头和血腥的情景设置颠覆了不少观众的道德观念,作者将性别间的划分弱化,通过讽刺兼具幽默与严肃的方式解构性别的特质。陆杨并不是激进的批判者,而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解读社会上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通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构想出一个机器与有机生物体结合的赛博格身体,构想出一个虚拟的幻想世界,思考科技进步对性别认同等问题的影响。

四、总结

从女性身体的自我再现,到自我塑造的女性身体,再到赛博格身体的建构策略,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于性别二元论由对抗转为消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女性主义不断发展演变成新的理论分支,并在新媒体艺术的身体建构中产生影响,通过对女性身体的营造,身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数字化和虚拟化特征,艺术家巧妙地运用媒体科技改变身体符码,并让观众参与互动,引导观者反思女性身体所承载的框架,这也是新媒体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注释:

①(美)唐娜·哈拉维.类人辕、赛博格和女人——自然的重塑[M].陈静,吴义诚,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322.

猜你喜欢
博格女性主义艺术家
创造“不可能”的博格斯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博格华纳向集成化转型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多维需求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一小时的故事》再解读
别号光阴马格西·博格斯
博格华纳最新产品亮相北京车展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