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惠月
(1.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都 四川 610054;2.重庆渝富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重庆 4001121)
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石,被广泛运用于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然而,我国在集成电路的核心技术、关键材料、高端设备等方面依赖进口。据海关统计,2019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达3 055.5亿美元,出口额却仅为1 015.78亿美元,进出口额逆差巨大。一旦面临集成电路发展强国的出口管制,我国集成电路发展将会严重受阻,形成被“卡脖子”的局面。当前,自主创新是解除困境的有效手段,专业人才则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然而,我国集成电路人才面临质量良莠不齐,专业、高端人才的存量不足。据《中国集成电路人才白皮书》预测,2022年我国集成电路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4.45万人,其中设计业、制造业和封装、测试业的人才需求位列前三。按我国现有从业人数和增长率估算,至2021年,我国还将有23.26万的人才缺口。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人才是纾困的重要一环[1]。
湖北省作为我国集成电路总体布局的中部要塞,是国家发展存储芯片的重要战略地。省内已初步形成一条集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各环节对专业人才和精英人才的需求变得十分旺盛。但是,本地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使省内集成电路人才发展的短板逐步凸显,表现在专业人才储备不够、人才培养增速过慢、产业人才供需失衡、人才结构、人才专业背景与岗位需求脱节等。初步统计,省内存储器龙头企业长江存储自正式投产后人才缺口已超过1.2万,加上其他微电子企业,如:海思光电子、新思科技、高德红外等企业,仅武汉光谷片区,集成电路人才缺口量就已超3万人[2]。湖北省如何补齐集成电路人才短板?怎么识别影响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的关键因素?因素间的重要程度如何?应该从哪些方面改善现状,促进省内集成电路人才发展?这些将是湖北省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首要任务。
本文以湖北省集成电路产业人才为研究对象,运用德尔菲法和SWOT分析,梳理、总结湖北省开展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研究所面临的外部机会、外部威胁以及省内存在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并依次识别出各大类的三个关键影响因素。再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将专家的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估,对各影响因素赋权排序,根据结果判定可执行的策略类型,以期提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建议。
人才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在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3-4]。李宏宽等[5]运用广义三阶段DEA-Tobit模型验证了人才密集性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积极效应。Tai-Shan Hu[6]对台湾新竹区和台南区的工业园区内企业进行调研后得出,企业集聚性越高,高科技人员间的互动性就越强,人员之间的专业网络扩散也就越快,从而促进了整个产业的创新。王学义[3]以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论证了产业集群能够吸引人才区域聚集,而人才的聚集又能推动产业向更高的集聚度上发展,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得益彰。正因如此,各地区为了推进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不仅相继出台优化人才政策,靶向性吸引专业人才,还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培育新模式,将基础教育和应用教育相结合,定制性培育岗位所需人才。
史修礼、汪大海等[7]通过比较北京、上海和深圳的高新技术人才政策发现,这三个地方在人才政策上对应届毕业生、外省人才和海外人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吸引优秀毕业生上,三地从多方面着手,包括建立产业园区,取消应届生生源地限制,帮助优秀毕业生优先落户,设立科技创业基金,提供财政补贴等多项措施;在吸引外省人才上,三地的主要举措有放宽户籍管控和建立灵活激励机制;在吸引海外留学人才上,三地对此类人才实行“双重国籍”,建立激励机制,增加财政补贴,鼓励回国创新等[7]。黎春燕等[8]指出,海南省虽然是高新技术产业后发地区,但该省的人才引进政策丰富、引进力度空前之大。海南省的政策不仅表现在对高新技术人才的住房、配偶工作和子女就学方面,还体现在为人才提供创业资金,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上[8]。张臻和余菲[4]运用SWOT分析法深入研究深圳的芯片产业人才竞争力提升的条件与对策,从人才的培育、引进、留存和共享四个维度提出九条针对性的建议,以期突破深圳芯片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人才瓶颈。
张丹[9]从产业集群中政产学研一体的角度提出培育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新模式。他指出,以长江三角地区为例,推动政府、集成电路领域企业、高校院所、园区等多方主体间深度融合,协同组织和管理。上述主体可以共同组建集成电路产业学院,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需求为驱动力,以培养人才岗位适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培育出能够快速融入产业,快速适应企业的创新型专业人才[9]。吴晓波等[1]从高校的视角探索培养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人才的有效途径,即通过举办国际名师课程,建立国际化先进教室,开设微电子学科国际化课程等措施改进我国现有的培养机制和课程体系。可以通过引进海外全职教师,吸引国际知名微电子学科教授在国内院校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和派送一批学科基础强、潜力大的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等方式加强我国高层次集成电路的师资力量[1]。李丽娟等[10]建议高校人才培养应实施跨学科、多专业相融合,高效地培养一批具备智能控制和制造、科技金融与大数据管理、集成电路设计以及现代的服务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谭晓昀和陈伟平[11]建议制定微电子专业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定向培养出一批微电子专业的高端型人才。侯群、刘瑞等[2,12]分别从集成电路设计和封测的角度提出将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并依照产业环节特点培养专项人才。
以上研究深度挖掘了专业人才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性,并从引才、育才的视角总结了各地集成电路人才发展的主要策略和未来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少,运用SWOT-AHP分析的文献也不多。对此,本文以已有的研究为基础,完善研究方法,为湖北省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SWOT-AHP的方法,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估,增强结果的可视化程度,使结果更具有科学性。
步骤一:采用SWOT分析法,通过文献阅读、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整理出湖北省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战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外部威胁、内部优势和内部劣势的表现形式,再通过德尔菲专家调查法筛选出关键影响因子。
SWOT分析是Andrews[13]从Peter Drucker, Phlilip Selznick和 Alfred Chandler的观点中提炼而得,并广泛运用于管理、经济、人口等研究领域。该方法通过梳理当前面临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和外部威胁(Threats)以及内部优势(Strengths)和内部劣势(Weaknesses),建立SWOT评价矩阵(见表1),形成四大决策单元,即优势-机会(S-O)、劣势-机会(W-O)、优势-威胁(S-T)、劣势-威胁(W-T),最终由决策者根据评价结果做出正确决策。其中,S-O指强化内部优势和抓住外部机会的策略;W-O指通过弱化内部劣势和利用外部机会的策略;S-T指深化内部优势和削弱外在威胁的策略;W-O指减少内部劣势和规避外在威胁的策略[14]。
表1 SWOT分析
步骤二:运用层次分析法设计调查问卷,对湖北省集成电路领域的专家开展问卷调查。随后整理问卷结果,构建判断矩阵,计算权重系数,并进行一致性验证,得出结论。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运筹学专家托马斯·赛迪(T.L.Saaty)提出的一种对模糊、复杂的问题作出决策的有效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决策目标、决策准则和决策对象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从而构建一个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再依照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对不同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打分,并建立正反矩阵。
表2 Saaty的1-9标度表
3.1.1 科教资源丰富,基础教育强
湖北省为科教大省,高校聚集,科教资源丰富,基础教育实力雄厚,具备培养集成电路基础性人才的天然优势。据教育部统计,湖北省拥有129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68所,专科院校61所,双一流大学共7所,各单项数据均位居全国前列。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每年还不断向社会输送大量优秀基础性人才。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方面,华中科技大学设立了省内首个集成电路学院——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并构建了本、硕、博一体化的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据调查,2014-2018年该院共培养毕业生1 468名。2020年1月,湖北工业大学也相继成立芯片产业学院,专门培养集成电路人才,首届招生人数为147名。虽然武汉大学和湖北大学没有成立单独的微电子学院,但都设置了微电子相关学科,每年招收本科生合计约为240名。省内各重点院校对微电子学科的高度重视为本省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培养高质量集成电路人才提供保障。
3.1.2 地方政府意识强,高度重视人才
湖北省高度重视省内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发展,各级政府均积极出台人才政策,如东湖高新区推出“3551光谷人才计划”。该政策对集成电路专业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对高层次人才提供阶梯式的财政补助;对研发人员给予培训补贴。另外,湖北省政府还提出湖北省百人计划、楚天学者计划,从产业和高校两个方向引进高端人才;提出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项目方案,用于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创新团队。近期,武汉市政府发布《武汉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该政策不仅对校企合建的集成电路人才培训基地给予财政补贴,以培养本地集成电路人才;还对核心技术人员的个人所得税超额部分补贴,以降低人才的税收成本,激发人员的创新热情。此外,地方政府积极开门问策,向企业家、高校、科研机构征集集成电路人才培、育、留、引、流的建议。这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不仅有效地增强了湖北省对集成电路人才的吸引力,更是促进了湖北省集成电路人才的结构化建设。
3.1.3 半导体产业基础好,聚集龙头企业
湖北省为我国最早布局半导体产业的省市之一,有着夯实的产业基础。2006年,湖北省成立武汉新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引进国内首批12英寸芯片生产线,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区域。10年后,湖北省依托武汉新芯,成立长江存储科技有限公司,明确了全省发展存储芯片的战略,并迅速凝聚一批配套企业,形成以武汉新芯和长江存储为龙头的半导体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落户不仅吸引了大批半导体领域高端人才、领军人物和标杆团队来汉,还增加了大量的专业岗位,留住了专业人才。此外,龙头企业调整该地区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的供需结构,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如为匹配企业用工需求,校企深度融合,通过设立企业订单班、建立校外实训室和合作开办培训基地等形式培养、培训本地集成电路人才。
3.2.1 培养规模尚小,专业缺乏竞争力
据统计,湖北省超过一半的高校未开设集成电路相关学科。而在已可开设相关学科的院校中,受学科级别限制和起步晚的影响,全省的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尚小。以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为例,该院是湖北省首家培养微电子人才的专科学院,但其为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下的三级学院,每年的招生人数、专业数量都严格受限。由此可见,虽然湖北省正在加快集成电路人才培养速度,但现有的培养规模仍难以满足省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需求。此外,微电子学科为二级学科,其上级学科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在一级学科全国高校排名中湖北省的高校排名整体靠后,竞争力不强。
3.2.2 人才政策力度不够,缺乏吸引力
相比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湖北并不具备区位优势,在人才政策上也还处于追随期,政策缺乏创新,补贴力度也逊之,这极大削弱了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并且,在新政策中湖北省不仅严格框定了税收优惠税目、优惠的应纳税所得额限额,还收紧补贴方式,规定超额部分以人才绩效的形式发放给个人。然而绩效奖励需要与个人工资薪金合并缴纳个人所得税。此外,湖北省现有的人才政策仍然存在补贴方式单一。人才政策适用对象范围也过窄,仅为领军人物、科研人员、海外高端人士,缺乏对工艺技术人员和优秀团队的政策。在政策内容上仍偏向于引才,关于留才、育才的政策不多、力度不够。
3.2.3 基础设施不完善,民生资源不足
湖北省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在武汉东湖高新区。该地区为武汉市重点打造的高新产业聚集区,在产业的拉动下汇集了大量人群。据数据显示,2018年东湖高新区常住人口数为63.92万人,同比增长13.9%,是武汉市人口增速最快的地区[15]。然而,该地区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人口增长。交通上,虽然该地区已有地铁、有轨电车和高铁站,但线路固定,班次不多,无法覆盖整个高新区。并且,辖区内重点院校不多,国际学校质量有待提高。生活上,东湖高新区以发展产业为主,商圈配套不足,高端消费区更为缺乏。东湖高新区公共配套不足与人口数量激增带来的矛盾削弱了该区对高端人群的吸引力。
3.3.1 半导体产业发展迅猛,人才市场需求大
移动终端消费升级和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业态的兴起强力驱动着半导体产业迅猛发展。据《全球半导体市场发展趋势白皮书》显示,全球半导体市场呈螺旋式上升发展趋势,20年内市场规模从不到500亿美元增长至4 000亿美元以上,市场规模扩张8倍有余。就市场格局而言,集成电路市场发生了从欧美向中国和东南亚地区转移。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市场。随着我国集成电路发展,国内对集成电路相关的专业人才需求与日俱增。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最新预测,2022年我国集成电路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4.45万人,而截至2019年,该行业人才存量为51.19万人,人才缺口为23.26万人。现在是研究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的关键期,半导体产业的高速扩张为专业人才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3.2 国家对半导体重视程度高,人才政策多
近期,国家加大力度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对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多措并举,多项施策就是有效途径之一。目前,中央和地方都已相继出台大量人才政策,激发人才红利,如2020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该政策从基础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育、高端人才及优秀团队引进和人才要素流动4个方面指明政策方向。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不仅以财政奖励、住房补助、人才津贴、技术成果转换奖金等形式吸引、培育人才,还对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制定专门的人才计划,如深圳的孔雀计划、无锡太湖人才计划、武汉3551光谷人才计划等。在集成电路加快发展和各地吸引专业人才、高端人才背景下,培养、培育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尤为必要。
3.3.3 国内环境优化,高端人才回国意愿增强
我国制造业重塑产业结构,完成了从传统行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换,孕育了一批国际竞争力强、技术水平高的高科技企业,如华为、小米、字节跳动等。这不仅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更激发了海外高端人才的回归。据统计,我国留学回国人数从1978年的数百人增加至2018年的50万人;累计回国人数占总留学人数的84.5%[16]。近几年,不仅回国人数急速上升,回国人员的学历结构、学科分布也发生了变化。教育部统计,2017年,留学回国人员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人数共计约7.58万人,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8.62%[17]。另外,虽然文科类留学生仍为回国主力军,但工科、管理、理科等专业的回国人数增幅明显,同比增长率均已超过20%[17]。集成电路是一个需要多学科交叉和丰富实践经验人才的高端技术产业,一批高学历、懂技术的专业人士回国则为我国各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了良好契机。
3.4.1 国际环境严峻,国际人才交流受阻
集成电路产业不仅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更需要具有眼界开阔、国际科研经验丰富的国际性人才。然而,受美国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打压,集成电路高端人才交流受限。近期美国不断扩充出口管制“实体清单”。我国已有147家公司和机构受到管控,其中还包含了13所高校[18]。美国还缩短工程和科学领域的中国留学生签证期限以刻意阻碍中国优秀人才前往求学[19]。另外,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下,我国留学人员返校学习受阻,国外高端人才回国也面临同样问题。这都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3.4.2 专业人才不足,高端人才紧缺
微电子学都是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下的二级学科开展招生,招生规模、师资队伍建设因此受限,以至于每年的微电子专业毕业生数量不多。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显示,我国集成电路存量人数为51.19万人,与市场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其中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人才缺口比重较大。同时,微电子专业的毕业生并未全部流入集成电路产业,有部分分流至其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以2017年为例,我国集成电路专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0万左右,但最终进入集成电路专业的人数比例仅有12%[20]。另外,集成电路产业有产业链长,环节复杂,细分领域多等特点,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较高,更加需要行业的领军人才、顶尖专家、优秀团队等,但此类人才还很紧缺。
3.4.3 半导体产业布局全国,“人才争夺战”激烈
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下,国家大力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塑造区域发展格局,构建并形成了四大集成电路集群区,分别是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产业集群区;以上海、江苏、合肥为中心的长三角产业集群区;以深圳、广州、福建为中心的珠三角产业集群区;以武汉、西安、成都为中心的中西部产业集群区。为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技术更新迭代,快速追赶国际水平,各地纷纷推出吸引集成电路人才的多项政策,以财政补贴、住房补助、个税减免等多样化的方式吸引人才。在经济总量、民生资源、人才政策和“孔雀东南飞”的人才迁徙规律上,湖北省在广纳集成电路产业人才中都面临着挑战。
根据SWOT分析结果,以湖北省集成电路产业战略性人才发展为目标层;以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准则层;以各关键影响因素为指标层,构建阶梯层次结构(见图1)。
图1 湖北省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战略性发展的阶梯层次结构
本文从湖北省政府、企业和高校院所中甄选5位集成电路专家,分别对层级内和层级外的指标两两比较、打分,构造相应判断矩阵如表3、表4、表5、表6、表7所示。
表3 准则层判断矩阵
表4 优势组(S)判断矩阵
表5 劣势组(W)判断矩阵
表6 机会组(O)判断矩阵
表7 威胁组(T)判断矩阵
运用Yaahp10.3软件对每一个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若CR<0.1表示检验通过;若无法满足条件,则需要专家重新对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直至构建的判断矩阵全部通过一致性检验。经验证,本文获取的专家打分均已通过一致性检验。再对各项指标赋权,计算相对重要程度,并排序,结果(见表8、表9)。
表8 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特征向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表9 湖北省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战略性发展的SWOT指标重要度表
由表8得知,积极的外部环境显著推动了湖北省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其中半导体产业高速发展和我国对该行业的高度重视影响最大,在所有关键因素中位居第一。国内环境优化,吸引高端人才回国增加了国内人才供给,营造了集成电路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影响程度位居第二。另外,湖北省自有优势也是该省发展集成电路人才战略的重要驱动,特别是省内聚集了半导体龙头企业。湖北省依托省内龙头企业影响力,产生了对半导体人才的虹吸效应,从而促进了全省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聚集。其次是省内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夯实的教育基础能够为培养本地高质量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奠定基础。与省内劣势相比,严峻的外部环境是制约集成电路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比重为0.157 3,远高于内部劣势。而外部威胁中影响最大的是各省市区的人才争夺,其次是高端人才的紧缺。
将四边形重心与坐标轴原点相连,得到方位角θ和战略强度ρ。经计算:
图2 湖北省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战略性发展策略四边形
湖北省各级政府、人力资源单位可与市场化人才中介合作,研判集成电路人才分布现状,分类、分地区制定人才引进方案。对应届毕业生,可开展入校、入班宣导工作,向学生解读湖北省人才政策及省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远景,吸引毕业生流向湖北。对于已就业人员,可深入集成电路产业成熟区,宣传湖北省集成电路人才政策,介绍全省集成电路产业情况,重点关注顶尖人才、紧缺人才,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完善“一事一议”方案,遵循市场秩序,引导专业人才向湖北流动。对于海外高端人才,持续组织多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场招聘会,同时开展集成电路领域专业竞赛项目,挖掘人才,引才入汉。
湖北省各级政府应持续开门问策,聚集省内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人才交流座谈会,并吸纳合理建议,制定既符合人才需求,又使企业、政府能实现的有效人才政策。同时,政府应认真学习、分析和总结北京、上海等对标地区的人才政策,找出突破点,结合湖北集成电路产业现状,推出具有前沿性和突破性的人才政策。还应对领军人物、核心技术人员和优秀团队加大政策力度,从财政补贴、个人所得税减免、项目津贴、研发环境和创业基金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此外,湖北省可以创新集成电路项目评比、人才评定制度,在评比的专家团队中增加一定比例的重点企业、项目相关企业人员。
湖北省是国家存储器集成电路的重要战略地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区已初步成型。政府应加大力度扶持龙头企业,在财政、金融、研发项目承接等方面向龙头企业倾斜,促进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壮大产业集群,从而释放大量工作岗位。再借用市场手段,以要素需求拉动要素供给,驱使人才迅速流入湖北。此外,政府可以适度下放集成电路人才评定权限,授予龙头企业为人才评定主体,并汇集集成电路产业配套企业人员、高校及政府相关部门组成人才评定团队,制定集成电路人才评定体系,有效开展人才评定工作。同时,企业可根据需要培养人才,政府应对培养成果显著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
湖北省可以借助集成电路服务平台深入企业,实地调研省内集成电路产业人才供需现状并形成报告,为政府制定人才政策提供有力支撑。服务平台也应强化职能,利用省内资源,与政府共建集成电路人才培训基地,依岗位开设特色课程,分类别培养IC设计、工艺制造、封装测试、设备等产业链需求人才。此外,服务平台应对集成电路人才独立建档,建立人才存蓄池,跟踪人才动向,帮助人才高效匹配岗位,消除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人才流失。
湖北省应利用其丰富的高校资源,推进微电子专业成熟的高校建设集成电路一级学科,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将集成电路独立设院,扩大招生规模,建立集成电路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湖北省应畅通高校、研究院和企业的信息,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培养人才。同时,还要加大力度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人才培育基地、国家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开展学校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教师、研究人员进驻企业,实时掌握产业最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