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
将课堂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能够体现课堂的生成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转识成智的目的。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指出,物化是人们活动的产物反过来支配着人们,使人的本性与其存在相冲突。当这种物化发生在教育领域时,教育便呈现出功利化和物质化,表现为一味追求做题的正确率、学习的效率,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将阻碍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在课堂错误资源化过程中存在的物化现象,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课堂错误资源化
1.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具体表现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引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阐释来解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物化:“人的活动与其自身的劳动通过一种异化的自律性控制人本身,与人相对立。”进一步解释就是人活动的产物反过来支配人,其核心是人的本性与其存在相冲突。
物化有两种具体表现。首先,人变得物质化、机械化。随着生产专门化的发展,人变成了生产过程中的零件,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其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人们都是生产体系中的一部分,衡量人们的唯一方式便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时间的投入和产品的产出,人们之间的一切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2.课堂错误资源化概念及其优点
课堂错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知识与学生的原有经验产生了认知冲突而出现了认知偏差。课堂错误资源化是指教师将课堂错误作为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资源,引导学生围绕课堂错误展开活动,探寻产生认知冲突的原因,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并顺利建构知识。
课堂错误资源化有如下优点:第一,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这种区别于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知识,是学生内化了的知识,学生理解了知识并且不容易忘记;第二,学生的一些错误是具有共性的,围绕一个学生的错误组织教学活动时,也是对其他学生进行教育;第三,课堂中错误的出现,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利用错误资源,但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追求学生做题又快又准,对于学生的错误采取直接告诉正确答案的做法,无法实现在探究错误时对学生智慧的启迪,这种将学生物化的现象阻碍了课堂错误资源化进程。
二、错误资源化过程中存在的物化现象
当学生表现出错误时,教师将错误当作教学资源并组织学生围绕错误展开积极探究,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但当前课堂错误资源化过程中存在物化现象,不允许学生出现错误,更不可能利用错误,具体表现为将学生客体化、数字化和原子化。
1.主体的客体化。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是一种在他人指挥下的服从,人只是劳动的承担者而非决定者,由此造成主体的客体化。这在课堂错误资源化过程中表现为,教师认为学生是一个空瓶子,只需把“真理”灌入学生脑中,学生总是顺从地听讲而不需要思考,这种灌输的教育模式自然不允许出现错误。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师按照预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授课,对于预设的问题心中已有理想答案,学生在理想答案之外的答案便是错误答案的现象。或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一般直接告知学生正确答案,忽略了学生通过对错误的分析而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人的数字化。卢卡奇引用了韦伯的合理化原则,认为在生产过程中,所有不能被计算的东西都不被承认,你能贡献出多少劳动时间你就被承认多少,人变为了抽象的数字。在课堂错误资源化过程中,人的数字化便表现为教师只追求学生百分百的正确率,只以成绩论成败,由此造成学生形成害怕出错、谨小慎微的性格特征。学生为了獲得教师认为的“成功”,一味地接受来自教师的正确答案而忽视了对于自己每一个错误的探究,错过了扩展认知范围和在复杂情境中辨别、判断、分析、推理的机会。
3.人的原子化。生产体系的专门化导致了人只是生产体系中的一个零件,人和人之间之所以会建立联系,是因为存在自动合作规律的生产过程,没有所谓的具有现实的社会感的人,只有孤立的原子。在课堂错误资源化过程中人的原子化便表现为,师生只是教学系统运行过程中孤立的原子,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学会知识、获得高分,师生之间只建立了教学过程中分工合作关系而忽视了情感关系的建立。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时,没有来自同伴和教师情感的支撑,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害怕犯错会被教师批评、被同伴嘲笑,在这种不安全的人际关系中学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不敢出现错误,不敢进行创新。
由此可见,当前课堂将学生看作机械的接收“真理”的客体,只以正确率衡量学生,师生之间没有建立安全的关系,这些现象最终使课堂错误得不到利用。
三、促进课堂错误资源化策略
教育领域存在的物化现象使当前的教育是以知识为结果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利用学生的课堂错误展开教学活动,才是真正培养学生智慧的教育。基于上述分析,促进课堂错误资源化可以从以下三种途径入手。
1.进行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与物化教育相反,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人的生命体验。生命化教育强调教育不应只关注人对于知识的获得,还应关注人的情感和意志领域,使人成为具有创造性、个性和理性的人。
在课堂错误资源化过程中进行生命化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允许学生犯错并激发学生对正确答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对错误的思考中触类旁通,体会解决认知冲突后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并在学生自由的讨论中回答问题。总之,将错误资源化、对错误进行讨论的过程才是理性思维的培养,才是一种唤醒真正人性的教育。
2.采用苏格拉底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由讽刺、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组成,苏格拉底认为真理会在正确的发问中显现出来,在无止境的追问中,受教育者经历了从认为自己拥有真理,到发现自己其实对真理一无所知,再到真正的掌握真理的过程。
苏格拉底在与学生对话中先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再围绕错误不断追问直至实现真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百分百正确率,学生说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不一定是真相,有可能只是对答案或解题步骤的死记硬背,隐藏在题目背后的原理、本质性的知识学生可能并不知道。因此,学生暴露出的错误便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正是学生认知冲突产生的症结所在,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错误,激发探索错误的求知欲,在与学生不断的对话中挖掘错误背后的知识,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真正把握。
3.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形成平等、民主的关系,生生之间应形成友好互助的关系,只有在平等互助的环境中,学生才可以建立自信,才不会因为害怕别人嘲笑和批评而遮掩自己的错误。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围绕错误积极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错不再是一件让人羞耻的事情,而是求知冒险途中的一个个障碍,学生需要大胆表达想法,教师作为引导者要一步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最终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总之,将课堂错误作为一种资源来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文中从教育物化现象角度分析促进课堂错误资源化的策略,是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自由意志支配下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