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
“我自己把产品做得再好、再完美,这其中的技艺无非也就我一人知道,如果把这些技术教给同事们,那么公司就会有更多的能工巧匠。”全国青联委员、方大集团九江萍钢钢铁有限公司轧钢厂高线综合班机修组长宛双说,“或许这也是我们企业的传统,当初我进公司时,师傅们就手把手传授我技艺,一路扶持我走到了今天”。
2010年,宛双走进九江萍钢钢铁有限公司维修厂,从车工学徒起步,一直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他边干边学边钻研,从最初的生手逐步成长为江西省青年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冠军,从江西省劳动模范到全国劳动模范,成为众多青年技工的榜样。
宛双说:“没有想过我也可以成为劳模。十年前,我只是想找一份适合自己,能发挥才能又相对稳定的工作。这些年的历练和磨砺,让我学会了技能,也积累了更多的处事经验。我没有特别远大的理想,就想好好工作,做一个好工人。”
1986年,宛双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家排行老二的他,有些调皮,有些叛逆。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是妈妈总是和他说,“好好读书,你能读到哪,家里就会供到哪”。上高中的时候,宛双突然没有了学习的兴趣,那时候,他认为“好男儿就是要当兵”。遗憾的是,那时候的他身高只有1米5多,参军体检的环节就被刷了下来。稍感遗憾的他又说,“好男儿志在四方”。
2005年,只有19岁的宛双跟着家里亲戚一起去福建打工,当时的同龄人大多进工厂,选择做流水线工人,挣着每个月的辛苦钱。可宛双却不愿意。“我离开家的时候,妈妈对我说,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担心家里,我告诉自己不要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一定要学一门技术。”
为了学技术,宛双走进了一家器械加工小作坊,帮师傅打下手,给零件钻孔,为加工好的器件修磨。整整三个月,每天起早贪黑工作,吃着五块钱的盒饭,一个月300块钱的工资,所有的苦他都能坚持,而最终让他打退堂鼓的是师傅总是“藏一手”,关键的技术永远不会交给他。
失落的宛双经亲戚介绍,来到上海一家磨具厂,在这里的两年,他算真正走进了车床加工的大门,经过不断学习,可以自主加工简单的模块。因为磨具厂产品单一,没有进一步学习空间,宛双再一次迈开脚步,来到了浙江一家造船厂,开始学习电焊技术。这也是极其艰辛的过程,左手拿着面罩,右手持焊枪,轻轻一划,点燃焊条。除了耀眼的花火,溶化的铁水滴在T恤上,瞬间烧出一个破洞。刺痛袭来,宛双的手臂上很快起了水泡。有几次戴好了面罩和厚手套后,专注于移动焊条与焊枪的他,却忽略了铁水正滚落而下。瞬间,胸口传来一阵钻心的痛,低头,只见胸前的衣服都快燃起来了……最可怕的是夏天,温度本来就高,在密闭的空间里,宛双好几次二氧化碳中毒,但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外面“漂”着的这几年,宛双总是盼望着过年,因为只有那几天,才能让自己疲惫的心得到稍许放松。而每次离开家,看着年迈的奶奶泪目相送,白发悄悄爬上了父母的双鬓,他的心里不是滋味。
宛双说:“分别的时候,格外难受,很想留下来照顾他们。儿时有些叛逆,在外面工作五年,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心态更加成熟,也体会到家人愈发的重要。”
2010年,九江萍钢钢铁有限公司面向社会招收技术员工。得知这一消息,宛双没有丝毫犹豫,打包行李回到湖口,最终凭借自己在外打工时练就的扎实车工技术与电焊技术,加入到九钢这个大家庭中,成为一名车工。
在九钢的日子里,宛双再也没有漂泊的感觉,而是有了家的温暖。公司给每一个学徒都配了师傅,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师傅都会解答,而后,他开始尝试作业,师傅站在背后给予指导。宛雙说:“我们公司传承的风气特别好,跟在外面做事完全不一样,你只要肯学,师傅就会毫无保留地教你,绝对不会藏着掖着。”
宛双在做车工期间,先后师从两名车工“老专家”。为了能更好地掌握技术,中午午休,周末,他都找设备空闲的机会,用车间里的边角余料,在车床上反复练习。晚上回到家,脑子里想的还是车间那点事儿,反复琢磨。至于恋爱,根本没有时间。
“想着想着,就特别想上手,想提高速度。刚面对车床时,做一个过渡圆角,我就得花上好几十分钟,要知道师傅只要一分钟上下。加工一个法兰,他们只需要半个小时,我得花上半天时间。”宛双说,“从那时起,我就牢牢记住了一句话,做一名技术工人,必须专注、勤快和钻研”!
带着这样的心态,宛双一边自己钻研,一边向前辈请教。他的速度越来越快,做出来的产品也特别细致。没几年,他就掌握了十几种型号车床的操作技能,并精通细长轴、深孔、薄壁等难加工及复杂形体零件的车削……他也从一名熟练工,成了师傅,凭借一身过硬的本领和精雕细琢的精神,成长为众人眼中的大师。虚心好学的宛双并不满足于技艺提高。他开始钻研各种专业知识,希望可以通过车床改造,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2012年,公司有一台堆取料机上的头尾轮故障率非常高,平均每半个月就要更换一次,慎重考虑之后,公司决定重新设计备件。从未接触过这类机器的宛双主动请缨,承担了改造项目中一系列主要零部件的设计、加工任务。他白天跑现场、量数据,晚上查资料、画图纸,加班加点。最终问题解决,设备故障率从原来的半月一次,降低到半年一次。
2013年,宛双参加公司职业技能大赛的车工组比拼,毫无意外,凭借娴熟的技术夺得第一名。“因为比赛总是第一个完成,我的自信心有了很大提高,就觉得自己能行!”宛双说。同年10月,他参加江西省青年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以扎实的技术功底、完美的赛场表现,拔得头筹。宛双就这样生生钻研成了大家眼中的宛师傅。
“有难题,找宛师傅啊!”这是九江萍钢钢铁有限公司同事们一句口头禅,是对宛双的极大肯定。对于宛双来说,每一次技术难题都是挑战和提升。他对使用过的机器极为熟悉,更有同事表示,“宛双听声音就能感觉出机器哪有问题”。
“我一直喜欢机器,开始接触车床以后就喜欢上了,而拆得多了,就理解机器啦!”宛双说,“我的技术都是‘拆出来的,当年为了熟悉锯床,就反复拆装过很多遍。100多个零件,一个一个慢慢拆,怕装回去出错,就每拆一个,拍一个零件的照片,折腾了无数次,才练就现在对机器的敏感度”。
2013年12月底,宛双被调到制样班担任副班长。当时制样班有两台新引进数控端面铣床,因为是新型车床,有很多技术难关,很多人不愿碰,他却敢“打头阵”。用他的话说,“别人看成‘拦路虎,我就爱啃‘硬骨头”。
与数控端面铣床第一次亲密接触,因为操作面板的标识全是英文,宛双有些犯难,而按照常规操作,经常会失误,当务之急,必须找到问题所在。宛双将面板上的英文一个字母一个字母输入手机,进行翻译,标注在笔记本上,对照说明书,不断地在铣床上进行尝试,仅仅三天,他就“拿”下了这套设备。自己學会不算难,难的是把自己理解的教给其他员工。他手把手给年轻人讲解和指导,让年轻人照着自己的操作流程,学会对新机器的把控,最终,制样班的员工一起攻克了这套新设备。
宛双说:“我知道钻研技术往往意味着枯燥、缓慢、艰辛。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对专注、技术、完美的追求”。
对于车间工作,宛双确实有着非一般的执着。他发现一个班组10个人用锯床加工试样特别费时间,例如要锯10块的话,就必须每一块都要用设备搬上去,再一块一块地锯。反复思考之后,为了提升工作效率,他决定下手改造大锯床。找来技术员、班工、车工,大家一起出谋划策。经过多次画图、做样品、安装和调试,大家一致决定在锯床上焊接一个小型模具,这使得一次只能锯一块试样的锯床,变成一次可以锯10多块试样,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
2014年,公司为了鼓励宛双的创新,专门为他创立“宛双工作室”,为的是解决生产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将工作室打造成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生力军。2015年9月,宛双被评为江西省劳模,这里又陆续成为九江市示范性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江西省劳模创新工作室。宛双说:“我挺喜欢琢磨新鲜事物,每次攻克一个难题,就会特别有成就感”。
2018年9月,公司增设机修组,主要负责轧钢厂各车间备品备件加工和零部件修复,宛双担任机修组组长。宛双带着组员们全年加工的备品备件,全部达到生产所需技术要求,使用效果良好,无返工,无投诉,获得一致好评。
2020年,是宛双收获的一年。8月,他当选全国青联委员。“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全国青联聚集了各行各业优秀青年,与他们在一起,我感觉开拓了眼界,也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三个月后,他成为全国劳动模范。第一次来到北京,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第一次在现场见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全场起立唱国歌的时候,他的眼泪不由自主流了下来,是激动,是兴奋,是愉悦。他说那种感觉说不出来,但是那一幕幕是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瞬间。
“劳动模范称号,既是荣誉,也是压力,这份荣誉是我今后工作的动力所在。从接过证书那一刻起,我就感到肩上沉重的责任。”宛双说:“感谢公司为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感谢一路走来给予我帮助的人,我原先只知道在岗位上精益求精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会有这般精彩。所有的荣誉都已过去,2021年,一切重新开始。我要不断学习,更加努力去做一名好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