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半生缘》讲述了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青年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作品中运用了不少心理描写,不仅向读者展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还从侧面反映出了人物的潜意识,进而看出他们真实的想法。心理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潜意识以及生长环境、家庭背景对人的影响很大,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决定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笔者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切入,对作品中男性人物形象的心理进行分析,以求对这部作品和作品中不同类型的男性人物有更为细致的了解。
关键词:《半生缘》 人物心理 潜意识 必然性
一、引言
对于张爱玲的作品《半生缘》的研究已有很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大多局限在对作品中的某个女性人物、女性人物群体的心理和命运的分析,或是将《半生缘》中较为典型的人物形象与其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尽管对个别主要的男性人物形象也有所提及,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作品中不同类型男性人物形象进行的分析研究仍有不足之处。而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分析,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到人物内心深处所潜藏的意识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人生抉择产生的影响。因此,笔者想以弗洛伊德精神层次理论中的潜意识作为切入点,通过《半生缘》中部分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作品中男性人物的潜意识,以求对这部作品和作品中不同类型的男性人物有更为细致的了解。
二、男性人物形象的分析
《半生缘》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各有特点,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形象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无论是贯穿全文的主要男性人物,还是短暂出场,仅用于引起下文的男性配角,在他们身上都能看出特定成长环境与潜意识对其言行方式的影响。
(一)缺席的父亲形象——顾父、沈父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父亲”这一形象常常处于缺席状态,在《半生缘》中也是如此:顾家的父亲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去世,顾太太一个人艰辛地养育六个孩子,无奈之中作为顾家长女的曼璐沦为舞女。沈家的父亲虽在,但在沈世钧童年时就不归家,与姨太太另外组建了家庭,常年住在小公馆,只有过年时要祭祖宗才会回到沈太太家中,使沈世钧从小就形成了自卑怯懦、缺乏安全感的性格。祝鸿才也并没有尽到作为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从不关心女儿,之后又为了报复曼桢故意辱骂责打年幼的儿子。以上的几位“父亲”或是已经过世,或是由于自身原因不经常归家,总之难以尽到作为父亲的责任,基本处于“缺失”的状态,给家庭和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却深远的负面影响。
(二)敏感自卑的男性形象——沈世钧 世钧远离家乡,来到上海工作,却因为不用回家过年而感觉少了许多烦恼。这与他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有关,父亲常年住在小公馆,偶尔的见面也往往是不愉快的,母亲和寡嫂也是枯燥乏味的,这样的生活让他感到压抑与烦躁,潜意识里产生了逃离家庭的想法,因此不回家反而使他感到轻松。
大哥在世时,世钧作为次子不受到重视;大哥过世后,又因为不愿意帮父亲做生意惹得父亲不再管他。沈父对他们母子不闻不问的态度更使得世钧感到自己不值得被爱,从小就形成了自卑和敏感的性格。从小生活在缺少父爱的环境,而母亲的爱在他理解中又有些束缚,因此在遇到曼桢后,他贪恋曼桢轻柔的爱。曼桢的温柔细腻、对他的关心和爱在他看来是纯净的,没有任何负担和压力。在一段感情中,他始终对曼桢患得患失,还妒忌豫瑾,对这段感情产生了怀疑,最终听信曼璐的谎话,阴差阳错地终止了他们之间的感情。这同样是由于他的自卑和敏感,从小缺少父爱带来的不自信深深地埋在他的心底,使得世钧对待爱情也同样缺乏自信。
世钧因为叔惠对曼桢家庭的胡乱猜测而感到气愤,明明好奇却不敢也不想一探究竟,这其实是因为他内心也有与叔惠同样的猜测,却不敢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不仅因为曼桢留给他的印象是美好的,更因为在潜意识中他不认可曼璐的角色。沈父就是因为找舞女而远离原本的家庭,于是家庭破裂在世钧的潜意识中与曼璐一类女子联系在了一起,自小就产生了厌恶和排斥的感情。
世钧排斥与翠芝结婚也并非是单纯地厌恶翠芝,而是在印象中与翠芝童年的回忆是不美好的。童年时翠芝母女的嫌弃和嘲讽,使年幼的世钧感到羞耻,而母亲却把翠芝当宝贝,使得世钧又对翠芝产生了一层妒忌的情感。世钧在成年后仍然记得童年的不愉快,在潜意识中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对伤害自己的事情记得更加清楚,排斥翠芝和她的家人,排斥与翠芝的结亲,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三)圆滑世故的男性形象——许叔恵 叔惠生活在热情好客、父母和睦的家庭氛围中,深谙处事之道,能恰到好处地与同事相处,恰逢其时地与朋友开玩笑,即使喜欢上了石翠芝,却仍能保持冷静的思考,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
叔惠第一次见到翠芝,就为翠芝所处的环境和将来嫁人做少奶奶的命运而感到惋惜,其实这时叔惠内心已经对翠芝产生了好感,只是他自己还没有察觉。他觉得像翠芝这样的千金小姐不是理想的妻子,有意延迟给翠芝的回信。这是由于世钧关于她的评论先入为主,也是因为叔惠骨子里的骄傲,虽然喜欢,但他知道以他家的经济条件,翠芝家人是不会同意的。叔惠这样想、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对翠芝的怀疑。在他潜意识中,认为翠芝一类富家小姐是享受惯了的,不知艰难困苦,而他有自己的志向,不想因为一时的意气用事影响到他的将来。叔惠在潜意识中还是自私的,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置于首要位置。
(四)薄情虚伪的男性形象——祝鸿才 祝鸿才是一个好色之人,乡下有妻室却常在曼璐身边,并且从最初就对曼桢有着不同寻常的关注。曼桢笑他他却当作娇憨的羞态而悠然神往,对曼璐说如果曼桢做舞女,一定做得出来。虽然口头不承认,潜意识中却认为舞女的妹妹也应当是舞女,把曼桢当成和曼璐一样的人,早已有了非分之想。
祝鸿才答应与曼璐结婚,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喜欢曼璐,只是因为他潜意识中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不能没有儿子,否则就是无后,也因此,在他得知曼璐不能生育后,对曼璐的态度迅速由巴结变为恶语相向,并再次把目光放在其他女子甚至是曼楨的身上。
祝鸿才向曼桢展示装潢得五光十色使人头晕的屋子,特意喷上香水,他的这些举动并非是单纯喜欢妻妹;在他的潜意识中,曼桢是高不可攀甚至令他害怕的,而自己是配不上曼桢的,所以他下意识地想借助展示屋子、打扮自己来掩饰自己的粗俗,提高自己的涵养,想要以此来吸引曼桢,达到自己卑鄙的目的。
(五)痴情专情的男性形象——张豫瑾 张豫瑾少年时与母亲在曼璐家中避难,因双方父母与当事人都同意,已经定亲,在曼璐父亲去世、曼璐成为舞女后解除了婚约,但十年仍然未娶。后对长相与曼璐相似的曼桢产生了感情,在曼桢拒绝了他的告白之后,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娶妻生子,由他的一系列举动,可以看出他对待爱情与婚姻的不成熟与草率。
其实他对这些事情做出的一系列反应都与其自幼的生长环境有关,作为普通家庭中的独子,他只能通过事业有成来光宗耀祖。他喜欢曼璐,却不愿意因为帮助顾家而影响到自己的前途。而之后对曼桢产生的好感,也不过是因为曼桢此时年轻清纯的形象与他潜意识中曼璐的形象相吻合罢了,他喜欢曼桢只是因为自己潜意识中对曼璐的怀念之情,和失去曼璐的不甘心。
(六)老练早熟的男性形象——顾曼桢的弟弟们杰民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十分老练,像是受过训练一样,不与外人多说话。虽然年幼,但在平日的生活中通过观察与周围人的议论,他已经能觉察出姐姐职业的特殊性,知道不可以与外人多说话。
世钧去找曼桢,被杰民当作曼璐以前的客人,理直气壮地对世钧大声吆喝。由于姐姐职业的原因,他从小内心就十分敏感,但他还是一个小孩子,并不能理解姐姐为这个家而付出的艰辛与辛酸,此外,在平时的生活中,曼璐的母亲在言行举止中对曼璐的不认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们的态度。因此,杰民对曼璐“朋友”的憎恶,其实也就是潜意识中对曼璐的憎恶、鄙视与不理解,是他因为姐姐而感到羞愧,进而产生的反应。
三、 结语
从精神分析学中潜意识分析的角度来看《半生缘》中男性人物的心理,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人物心灵深处所潜藏的意识,以及这种潜意识对他们的言行方式、为人处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正是这些人物各不相同的复杂心理,使得《半生缘》这部小说的变得更真实鲜活。通过对《半生缘》中人物心理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故事情節走向的内在逻辑性和造成最终结局的必然性,也能更好地理解,导致事情结局的往往不仅是个人的原因,社会的大环境有时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通过作品中不同类型人物的人生历程,读者不但可以通过对人物心理独白的分析感受到命运的无力感,还会在阅读后引发对于自我的重新思考与更深层次的探究,由此更能体现出这部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丁曼.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下分析《半生缘》里顾曼桢的悲情人生[J].戏剧之家,2018(3).
[2] 马双博.以精神分析学浅析《半生缘》中曼璐和世钧的人物心理[J].大众文艺,2017(18).
[3] 陈静.世事人情皆在心——谈张爱玲小说的心理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3).
[4] 边春丽.半生缘一世情——精神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半生缘》[J].怀化学院学报,2012,31(6).
[5] 李娟梅.浅析小说《半生缘》中的男性青年形象[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作 者: 贺雅娟,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