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凤翔
摘要:恰当的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进而达到教学目的。“恰当”即精准选用案例,精准选用案例就是:案例的选用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案例的选用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习惯、案例的选用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案例的选用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选用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针对学生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用案例指明了方向。
解惑之功重在引导,引导之功重在案例的选用。在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法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引导方法,它可以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进而达到教学目的。精准选用具体实例,更容易引起学生心灵共鸣,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教师的引导之功表现为: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深度”,又要注重课堂教学情感的“温度”。知识讲解要由浅入深,不断深化,通过知识深度对学生的思维、智慧形成冲击和挑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教师精准的案例选用,进行问题对话和情感素材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在思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想和认识,通过情感体验产生认知“温度”,升华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如何精准选用案例呢?本文以《价值和价值观》课堂教学为例,谈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精准选用:
一、案例的选用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为了解决案例的选用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这一问题,笔者选用了这样的案例:2018年12月7日辽宁鞍山一名23岁消防员为救60岁落入冰水中的老人不幸遇难,引发了众人“值不值”的大讨论。设计的问题是:“试思考:何为值?何为不值?”引导出知识层面学生回答出价值的含义。但是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就不能只停留在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挖掘材料,更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23岁救60岁牺牲貌似“不值”,但是生命不应该放在价值的天平上衡量,因为生命无价!对消防员本身来说,救人是他英雄价值观的选择,这一选择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我们要为英雄点赞。从社会角度看,这种为了他人牺牲自我的做法,传播的正能量,是榜样的力量,是文明进步的巨大的推动力,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人的素养的提升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个案例传递的是正能量,利于学生获得政治认同,有利于培养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
案例的精准选用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应慎用、少用。如果教师上课时大谈特谈的都是一些消极的东西;而青少年学生处在判断是非,分析问题能力的形成时期,容易产生错觉,以为社会上都是消极颓废的看法和利己主义的做法,会使学生思想上产生迷惑和动摇,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运用事例时应把握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多弘扬正气,讴歌正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案例的选用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习惯
在学生们就“值不值”的问题发表完个人见解之后,或在纠结于“值不值”的思绪之中难以自拔时,教师可以作进一步的引导提问:“刚刚有的同学在‘值不值问题上还在纠结,可能觉得60岁的老人在剩下的时间里只能消耗社会财富,而23岁的年轻人将会为社会贡献更多价值,对不对?”
“值不值”的思考只是感性层面的思考,就上述案例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从人的价值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分析。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社会价值即对社会的贡献方面去进行理性思考人的价值。然后教师再进一步指出面对不值得的质疑时,不要讲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停留在感性思考的层面,而要用理性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即要反思,而不是人云亦云,做情绪的奴隶。假如落水的是你们的亲人你会去思考值不值得的问题吗?那么为什么别人的亲人我们就要去质疑呢?培养学生理性思考习惯,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
三、案例的选用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针对公共参与的问题,也可以设计讨论:“对于青年救老人牺牲值不值得的讨论与我们无关吗?我们的参与对于该事件无关紧要吗?”借此引导学生運用课本知识联想到:“为英雄点赞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另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对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正能量的传播,消极落后价值观的批判和摒弃。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做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
四、案例的选用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在解决案例的选用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这个问题时,可以选取一些反面的最后害人害己的事例做引导。例如最近歌手陈羽凡吸毒事件,一些吸毒人士表示吸食毒品可以满足他们追求刺激的需要和激发创作的灵感。那么“毒品也能满足人的需要吗?可以说毒品有价值吗?”精准的案例与恰当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得出:必须是合法地正面积极的满足才能称之为价值。教师也可以据此更深层次的解读课本上“积极意义”的含义,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做一个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
案例的精准选用和情景、问题的设计相结合,不仅会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富有生机和活力,而且会使课堂更加有深度、情感和价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感、理性思考的习惯、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坚持这样做,培养有理想、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的教育目标就一定能够更好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