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菊莲
学生是种子,家庭是土壤,教师是园丁,社会是环境。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在茂密的森林里,或长成高大乔木、低矮灌木、绿色植被、动物、微生物……家庭是土壤,孩子在这里出生和成长。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社会是成长的大环境。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
这是我每次开家长会时都会跟家长说的一段话。从教11年来,我一直是一名乡村的小学语文老师,也是一名班主任。担任班主任11年来,我从一个懵懵懂懂,毫无经验的班主任变成了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全能型班主任。这其中,有太多旁人无法理解的酸甜和泪水。
还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几个月,每天下班回到住处和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交流上课感受,班级学生情况以及收获时,更多的我们都是在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己觉得那么容易的教学内容为啥学生听不懂,不会?难道是自己不会教?教学方法的问题?晚上我们五人也是会经常讨论到深夜。慢慢的工作一年后自己总结出来了许多的经验,课堂应变能力也变得游刃有余,班主任也是当得像模像样。这真是验证了那句话: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始终坚持“教育始于家庭”的理念,我认为,学校应该领导家庭,班主任应该指导家长,与家长共同为儿童营造适合的成长空间和环境。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从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需要出发,积极构建班级家庭教育共同体,为儿童的成长服务。
记得在我所带的班级里面,有一个女孩子总是喜欢偷别人的东西。由于我们是住宿制学校,家又离得远,我不可能每一次发现她偷东西后都叫家长到校。于是在一个周末,我让学校熟悉周围情况的老师骑车带我去她家进行家访。那个小女孩在漫海村,离学校48公里,虽然主路是水泥路,但有些地方因为塌方变得非常滑。我和那位老师还买了一袋大米去。来到学生家里我一看,她们家太穷啦。房子是政府出钱盖的石棉瓦房,家里面只有奶奶带姐妹三个。奶奶还有残疾。我仔细的问了奶奶后才细细了解了他们家的情况:妈妈精神有问题,经常性的在外面到处乱跑,一年见不到几次,爸爸由于重男轻女,常年不回家,回家也是拿一点生活费给奶奶而已,家里面的所有事情都是奶奶与姐妹三人共同去面对。虽然才读一年级,但她已经会做所有的家务活,偶尔还会和姐姐她们一起去山上砍柴,捡菌子。夏天的时候还会去河边捡知了拿去卖。听了这些情况后,我双眼模糊了,我知道了她为什么总拿同学的牙膏,牙刷,苹果,铅笔,橡皮擦……因为她没有这些东西,但她需要想要这些东西,但却没有人买这些东西给她。我什么也没有说,把她紧紧的抱在了怀里。后来我每个月都会不定期的给她买一些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过节也会给她带一点礼物给她。
在五年级时有一次她差点把我给吓死了。周末回家后,她自己感觉有点头疼,就自己去找药吃,就找到了她妈妈吃过的精神药,她以为可以治头疼,就一次性吃了10颗。周末晚自习我去上,发现她没有来,我就打电话给她奶奶,她奶奶一直哭,一直哭,我问清楚了之后,赶紧打电话给他们村主任,村主任急忙用车把她送到县医院进行抢救。这次事情让我进一步认识到,留守儿童一定要教会他们如何应对应急事件。在我的关心帮助下,她在我的班级快乐的小学毕业了。现在的她已经初中毕业了,只要过节,她都会提前来学校找我,跟我说几句话,或者跟我汇报一下近期的学习情况。虽然我付出的很多,但看到她开心健康的成长,我无怨无悔。
在普洱市家校共育的培训中,刘湘林老师说,看见,让爱流动。我们老师就是在四、五十个孩子中去看见爱,发现爱,用自己的爱去温暖孩子们,家长们。陈小文老师说,在教育中我们一定要及时学习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文件精神。这些都是指导我们教育工作者工作的方向。在教育这条路上,有欢乐,有悲伤,有认可,有误解,但不管怎样,我会用我的爱,去用心爱我遇见的每一个孩子,去静待他们的花开。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观众的,而父母是最好的观众。每学期,我都搭建“亲子大舞台”,组织全班家庭参与活动,家长与孩子共同展示才艺,分享成长的快乐。每年的“六一”活动,我都会邀请家长们共同参与。家长们与孩子们共同过节,也好像回到了孩童时代。学校举办相关的文艺节目时,我也会邀请家长来出谋划策,为班级共同出力。每一次家长会,我都会把家校共育放在首位。与家长们共同讨论相关的家校教育话题。让家长们有话说,有话题。经过共同努力,我所带班级的孩子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活动都积极参加,也取得了好的成绩。学校的啦啦操队,象棋比赛,校园足球比赛等,都是我班孩子代表参加。这些活动与比赛,极大的锻炼了孩子们的各方面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全面發展取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在乡村学校教书,是需要付出的,需要忍耐的。但我享受这种付出,这种忍耐。
如果没有我们乡村老师的默默付出,我们的教育将走向何方?我们的孩子们将流向何方?虽然很多时候不被家长理解,不被家人理解,但我知道我的工作是良心工作,我的工作是爱的工作,我会将我的爱一直延续到我工作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