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非遗 鲤城洛阳桥

2021-02-07 03:52洛水
环球飞行 2021年12期
关键词:建桥牡蛎桥墩

洛水

泉州,别称“鲤城”,是福建省地级市。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地。在今年福州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 “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貿中心”(22处古迹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基本涵盖了支撑当时世界第一大港相关的生产、运输、贸易、管理、生活的主要方面。其中就包括“洛阳桥”。

更重要的是,世界各民族文化、宗教在这里长期交融、浸润,使泉州成为了一座多元化、包容性、人文荟萃、商业繁华的享誉盛名历史文化名城。2020年,泉州市常住人口约878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经济总量连续22年保持全省第一。

泉州境内有条河叫“洛阳江”,洛阳桥就建于洛阳江入海处。那么,远离中原洛阳的泉州,为什么会有条洛阳江呢?根据历史和闽人族谱的记载,闽南人最早都是由河南迁移来的,河南当时最繁荣的城市是洛阳,所以迁移来的人为了纪念家乡,把附近的江命名为“洛阳江”,以示对故地的怀念。现在的闽南话就是最早的河南话——唐朝官话。

洛阳桥,又称“万安桥”,是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于宋皇佑五年(1053年)兴建,嘉佑四年(1059年)建成,历时六年。建成时桥长834米,宽7米,桥墩46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

因建桥处海潮汹涌,江宽流急,建桥工程非常艰巨。为此,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建桥方法,即在江底随桥的中线铺满大石头,筑起一条20多米宽,1000多米长的水下长堤。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成为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形基础”的先驱。这种技术,直到19世纪欧洲人才开始采用。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体胶合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

果然,没几年牡蛎就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个整体,又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近千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可以算得上是建筑史的一大创造。大桥建成后,桥上还装饰有许多精美的石狮子、石塔、石亭,桥两端立有石刻人像武士守护。洛阳桥的修建成功,轰动了泉州远近,引起当地造桥热潮。

建桥900余年以来,洛阳桥先后修复过17次。现桥长742.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l座石亭、7座石塔。

现在洛阳桥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宋代大书法家蔡襄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

20世纪“诗文双绝”的著名文学家余光中,祖籍泉州,也曾经创作名篇《洛阳桥》: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马靴/惠安女绣花鞋的软步/都踏过普渡的洛阳桥/潮起潮落,年去年来/匆匆过桥,一代又一代……

正如诗人所绘:“东西塔依旧矗立不倒/江水东流,海波倒灌/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历经千年的风霜暮色,古桥和村庄,老树和楼群,石墩石像石塔,立成漫长不变的姿势,就是一幅幅记载着历史和现在的图画。

猜你喜欢
建桥牡蛎桥墩
农业废弃物的好氧堆肥研究进展
下雨天,读书天
河里站着废弃的桥墩
“建桥”课程点亮当下照亮未来
法国培育出多口味牡蛎
冒充桥墩的女人
地铁隧道施工对桥梁桩基沉降监测分析
一餐牡蛎吃出50颗珍珠
河豚与桥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