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养老旅游地功能内涵及体系探讨
——基于“五老功能”多样化诉求视角

2021-02-07 07:33李泓氵云王兰兰储德平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年2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旅游

李泓氵云,王兰兰,储德平,陈 丹

(1.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353000;2.福建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1999 年,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时至今日,我国老年人口已逾两亿人。2041—2064 年,我国每年的老年人口数都将在4 亿以上[1]。老年人口的急速增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大多聚焦于劳动力短缺、社会活力降低、老年人权益等方面,对“老年幸福”的关注较少[2]。我国老年人患抑郁症的比例高达40%,而老年人的自杀率几乎是全国平均自杀率的4 倍[3]。旅游是老年人排郁解难的有效途径之一。调查显示,45.2%的老年消费者有外出旅游的意愿[4]。养老服务业与旅游业均属于中国的五大“幸福产业”,两者融合而生的养老旅游潜力巨大。

对老年人而言,养老旅游既是一种精致的旅游方式,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5];对子女而言,养老旅游既有利于提升父母身体机能,也满足了其愉悦精神的需求;对国家而言,养老旅游既是促进旅游消费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旅游投资的重要领域。养老型旅游地是养老旅游成长与发展的物质载体,在现行的发展环境和目标下,如何有效地推进养老型旅游地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养老旅游健康快速成长的关键。从现有文献来看,已有研究侧重于养老型旅游地发展模式归纳及其应用案例分析,也有少数研究聚焦于老年人休闲生活的影响因素、老年旅游产品谱系构建、休闲养老产业的法律思考等方面[6-9]。本文结合新时代老年人口的养老诉求,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角度出发,探讨了养老型旅游地的多重内涵与重要功能,梳理了我国养老型旅游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养老型旅游地的健康与快速发展提供借鉴。

1 中国养老型旅游地发展的有利条件

1.1 经济实力增强,消费潜力巨大

首先,不断增强的国家财政实力为我国养老型旅游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给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护理与养老服务补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相应比例的彩票公益金用于支持养老服务业。其次,持续壮大的民间资本规模使得民企建设养老型旅游地成为可能。在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基础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发展逐步走向完善、养老服务享受多重政策优惠的背景下,众多企业具备了投资建设养老型旅游地的实力。而在老年人整体收入水平较高、购买需求旺盛、消费欲望强烈的背景下,许多企业也有动力投资建设养老型旅游地。第三,日益提高的老年消费水平为养老型旅游地发展注入了活力。老年人的储蓄和收入较为丰富,消费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高于中青年人。《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14—2050 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 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 万亿元左右,占GDP 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老龄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2 医养条件改善,疗养环境优越

一方面,我国医疗环境得到了大幅的改善,医疗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普遍寿命增长的时代,而无障碍设施也为身障群体创造了平等参与的物质空间。与国际接轨的西医高效精准,而历经千年的中医则成为中国百姓疗养康体的宝典。另一方面,我国物华天宝、地大物博,既有质量上乘的中药材,又有数量众多的长寿区。2016 年7 月,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将继续扩大养老型旅游地的备选物质空间。良好的医疗条件为养老型旅游地提供了技术支持,而优越的康体环境是养老型旅游地得以永续发展的源泉。

1.3 历史积淀深厚,学习途径多样

我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艺术底蕴深厚,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棋艺、茶艺等经过时代沉淀流传至今,雅俗共赏,为老年游客提供了丰厚的学习资源。从生命的历程看,每位老年游客都是一本书,几十年间与某一领域、某一技能相知相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知识。老年游客们聚在一起,相互切磋、交流经验,彼此之间亦师亦友,能够在兴趣、技能等方面取得进步。此外,养老型旅游地亦可聘请专人传授老年人使用各类移动通讯设备及康复辅具,在增强老年游客生活自主性和安全性的同时,让老年游客与时俱进,智慧养老。

1.4 “长青”文化深远,劳动美德优良

我国在1982 年前后提出了“老有所为”,此后“老有所为”频繁出现在相关政策文件中。有关理论研究也颇为丰富,学者们在“老有所为”对社会、家庭、个人均有积极意义等方面也基本达成共识[10]。政府积极为“老有所为”扩大发展空间,学术界也在持续关注“老有所为”的具体实践路径,许多地区还做了有益探索,如我国台湾地区许多县、市成立了“长青志工队”,既拓展了老年人的社交圈,又让老年人通过服务他人实现自我价值[11]。社会共识、政策导向、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等为养老型旅游地发展“老有所为”相关项目、推广“长青文化”提供了重要和有益的社会文化环境。

1.5 生活常态转变,老年旅游兴起

在物质生活基本得以保障的情况下,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于精神生活品质,旅游几乎成为当代人生活的必需品。《旅行社老年旅游服务规范》等相关标准的出台也逐步推动老年旅游市场走向规范。老年旅游丰富了老年人的休闲生活,是实现“老有所乐”、增进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然而,“老有所乐”不是单一事物引导出的短暂心情,而应是贯穿于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种常态。养老型旅游地的核心功能便是帮助外来老年游客与当地老年居民共享“老有所乐”,是专门为老年人建造或将老年人的旅游诉求作为建设重点之一的旅游目的地,也是“五老”的物质载体。

2 中国新型养老型旅游地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安全保障缺位,产品体系不全

从政府保障来看,虽然国家在众多政策文件中鼓励老年人旅游,但针对老年人旅游各方面的法律与标准体系尚未健全,制度支持力度不足。另外,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也尚未完善,老年自助服务可得性较低。从社会氛围来看,当下频发的“老年碰瓷”事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青年对老年群体的信任危机,敬老爱老的行为越来越收敛至家庭内部,而年龄歧视的范围则有向外扩大的趋向;从企业供给来看,养老旅游所涉服务项目众多,包括保险、医疗、护理、餐饮、住宿、交通、文体等各个行业,但无论在哪个行业,老年人都不是企业最欢迎的客户群体,老年服务产品常处于品类少、价格高的境况。此外,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养老型旅游地发展的障碍。在当前旅游企业普遍“小、弱、散”的情况下,单一企业很难独立支撑起养老旅游发展所需的完整供应链,由此造成国内养老旅游“叫好不叫座”,养老型旅游地的发展也停滞于潜力大,但发展缓慢的窘态。

2.2 医疗质量受限,康体服务欠佳

一方面,郊区、小城镇或乡村仍存在因交通不便、医养专业设施匮乏等引发的“看病难”问题,在“质”上制约着养老型旅游地的发展,而城市高密度人口造成的拥挤也将在“量”上对养老型旅游地的发展造成阻碍。另一方面,市场上存在的许多疗养项目并未妥善利用我国在康体疗养上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甚至因监管漏洞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在商业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的现况下,以体验为主的项目设计极易复制却难以寻求法律保护,由此造成“囚徒困境”,导致行业品质难以提升,无法为老年游客提供优质的体验。

2.3 闲暇时间拮据,学习氛围淡薄

我国许多老年人忙于帮子女照顾子女或务农,能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目前针对老年人开展的学习项目并不多,老年大学供不应求,许多老年人还存在“老而无用”的思想,整体学习氛围不浓。有限的学习时间和淡薄的学习氛围都对养老型旅游地围绕老有所学而组织开展的活动和项目构成挑战,而长期形成的固有观念与生活模式紧密相连,改变并非易事。

2.4 传统观念阻碍,法律保障不足

首先,社会对老年人再就业存在偏见。“颐养天年”和“享清福”等常见用语都倾向于“老无所为”,是在“老年无用”的偏见下流行起来的,忽视了老年人通过操持家务、照料第三代付出的劳动。其次,老年就业资源零散,不成体系。老年人缺少相对权威稳定的信息渠道获得相关资讯,难以触及多样的工作和服务机会。第三,针对“老有所为”的法律保障缺位,老年与青壮年同工不同酬现象并不鲜见。

2.5 整体环境欠佳,老年难以常乐

“老有所乐”是在“医养无忧”的前提下,老年人通过学习并有所作为,获得自我成就与他人认同,从而达到的一种长期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然而,在旅游目的地的生活存在诸多缺陷,在日常用品不够称心、医疗环境乏善可陈、学习氛围淡薄、法律保障缺位和传统观念束缚的大环境下,老年人的旅游生活可谓“医养堪忧”、求学无门、“仕途”受阻,“老有所乐”面临重重阻力。

3 中国特色养老旅游地功能体系构建

国内真正意义上将旅游视为养老途径之一的异地养老模式最早被用作海南房地产的推销手段。团体性的异地养老模式起源于2003 年大连市,大连同泰老年休养服务中心被央视报道为全国首家老年宾馆。翌年,全国首家互动养老服务中心在大连正式成立。此后,Homestay、Home Exchange、“互动式异地养老”、合资购房等模式逐渐被引进和实践[12-14]。然而,现有的养老旅游环境对老年人的物质条件要求较高,难以福泽物质条件不足的老年人。养老型旅游地就是要通过“五老功能”,放大与传播养老旅游所产生的积极效益。

3.1 “五老需要”功能体系

幸福快乐是人类穷极一生的追求。“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仅为老年人基本的物质生活环境,“医养结合”却未必能“老有所乐”。在传统“家”文化的影响下,老年人往往“安土重迁、画地为牢”。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们进入老年之后,大多都会经历一段从被子女需要到需要子女的转变。城市老年人退休之后,在劳动量与社交活动骤减的同时,个人可支配时间大幅上升,而子女忙于工作,两代人相处时间有限。农村老年人则大多继续从事劳作,春耕秋收,社交活动相对简单,劳动量与个人可支配时间变化不大。但与城市老年人相似的是,其子女也忙于生计,且多进城务工,两代人相处时间更少。此外,我国还存在相当数量丧偶、失独或失能的老人,忍受着难以名状的寂寞与痛苦。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教授提出幸福感理论的框架(PERMA模式),认为幸福感的组成要素包括积极的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15]。现阶段,帮助我国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乐”的关键在于“移情”,即帮助老年人从以子女为生活重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有广泛的兴趣,并能参与多样的活动是保持“心不老”的有效办法。日本老年人也曾经历过与中国老年人类似的问题,为弥补老年人因子女不在身边的缺憾,日本政府通过调查学习需求、开发学习项目等手段,为老年人提供学习信息与咨询服务,创造老年人的学习机会与环境,通过鼓励老年人带着经验与知识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再次实现人生价值,建立起坚实的情感保障[16]。在“医养结合”的基础上,“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能较好地满足老年人学习、社交、再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帮助老年人保持独立人格,捍卫尊严,是实现“老有所乐”,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关键。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5 项目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现了现阶段中国老年人对夕阳生活的5 大需要,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养老旅游“5 老需要”体系,具体详见图1。其中,“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的基本条件,是老年人的基本需要;“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则是达到“老有所乐”的具体途径,是老年人的支撑需要;“老有所乐”是根本目标,是老年人的核心需要。

图1 养老旅游“五老需要”体系

我国养老型旅游地应是老年客栈、老年医院、老年大学、老年职场和老年游乐园的综合体,具体指那些生活氛围积极、学习环境优良、工作环境融洽,且能够提供相对集中的医疗环境和安全舒适的住宿环境,以满足广大老年群体旅游愿望和养老需求的旅游目的地。养老型旅游地建设与发展应立足于“五老需要”体系,以实现“老有所乐”为根本目标,将“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融入重要发展理念,从而为区域范围内老年群体提供服务。

3.2 养老型旅游地的五大功能

针对“五老需要”,我国养老型旅游地应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开发为自身的5 大功能,系统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与一般旅游目的地和养老院不同,我国养老型旅游地作为老年客栈、老年医院、老年大学、老年职场、老年游乐园的综合体,应能针对老年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包括娱乐活动、职工或志工岗位、学习兴趣班、住宿和疗养等全套或单项的服务,如表1 所示。

表1 养老型旅游地的五大主要功能

老有所养:养老型旅游地应作为老年服务产业链的最中心环节,积极与上下游厂商合作,解决老年人的吃、用、住、行问题。在保证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做到让人食之有味,如针对血压偏高的老年人推出少盐多钾的菜肴,针对血糖偏高的老年人推出低热降糖的食物;也可考虑开设(半)自助厨房,为老年人提供一个烹饪与社交的空间,为养老型旅游地增添一份家庭感。设计并选用符合老年人身体特质的日常用品,如质地柔软、具有地域特色的老年服装、带有放大镜的指甲剪、保温泡沫马桶盖等;整合当地住宿资源,推出安全、舒适、便捷,且价格选择多样、品类丰富的住宿产品;在养老型旅游地内沿路安装扶手、指示灯、应用声控或红外线感应等技术辅助老年游客行走,提供拐杖、轮椅等设备,在养老型旅游地所在区域周边景区开辟老年专用的慢行通道等。

老有所医:养老型旅游地的“老有所医”功能应造福于区域范围内的所有老年人。针对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养老型旅游地可为其提供较好的养生环境、康体活动、养生知识,帮助老年人“未病常调,将病预调,已病医调”;针对身体状况欠佳、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人,养老型旅游地可积极与当地相关志工团体合作,定期组织有意愿的老年游客进行“老老相助”,为失能老人送去关怀。此外,针对我国老年人较高的抑郁比例,养老型旅游地可通过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设置相关研究项目,细致调查并厘清老年抑郁根源种类,分类治疗、对症下药,为老年人排忧解难。

老有所学:养老型旅游地应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联系,通过开通学习渠道、设立学习项目、表彰学习成果等方式,完善区域范围内终身教育体系。养老型旅游地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老年大学,既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咨询、课程等帮助老年人走进相关兴趣领域,为老年人重拾往昔梦想造桥铺路,也可以结合市场需要,向老年人提供相关技能培训,为老年人二次就业打下基础。此外,养老型旅游地还可以通过讲座、集体观影等教学形式向其传递正确的养生知识,防止老年游客上当受骗。

老有所为:“老有所为”是对“老有所乐”影响最为直接的一项。如果说“老有所学”充实了老年人的生活,那么“老有所为”则让老年人生活充实得更加有意义。若能结合“所学”实践,老年游客的“所为”便不是“做擅长的事”,而是“做开心的事”了。养老型旅游地帮助老年游客实现老有所为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两条:一是联系与区域范围内相关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单位,为老年人提供有偿工作岗位、相关志工服务渠道等;二是组织专业相近的老年人交流,总结专业经验汇编成册或制作视频等,完善相关行业知识体系。

老有所乐:寻求愉悦体验是旅游的根本目的,是所有旅游都具备的统一内核[17],养老旅游也如此。“老有所乐”是养老型旅游地最核心的功能,也是建设和发展养老型旅游地的根本目的。老年人与青年人一样,生活中需要爱情、友情和亲情。老年人与青年人又不一样,陈年醇厚的友情与爱情皆属千金难求,却常在须臾之间,沧海桑田;血肉相连的亲情弥足珍贵,却常近在咫尺,远在天涯。养老型旅游地不仅是旅居老人的“家”,也是区域范围内老年人的游乐园,是老年人安心、开心的家园。

4 中国养老型旅游地发展的对策

4.1 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包括以下5 个方面:①日常生活更加方便。政府、协会等组织要不断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标准,形成老年人的旅游生活安全保障体系;企业则要跟踪研究老年人的需求,设计老年专用生活商品与旅游服务产品,营造舒适的旅游生活环境。②医疗保健更加高效。老年人的就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老年人的疗养项目更加安全高质,全民保健意识大幅提高。③学习氛围更加浓郁。老年学习项目逐渐丰富,兼顾老年人的爱好与需求;老年人的学习热情大幅提高,“活到老,学到老”成为社会风气。④老年就业更加普遍。有偿与无偿的服务资源得到整合与分类,老年岗位大幅增加,“老年服务”深入人心。⑤愉悦体验更为丰富。积极乐观的态度成为老年人生活的常态,“银发微笑”成为中国养老型旅游地的标志。

4.2 发展思路

基于目前我国旅游目的地的开发现状,养老型旅游地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以下两条:一是在部分已建成的、条件合适的旅游目的地中嵌入养老旅游所需要的相关软硬件资源,使养老型旅游地成为原有旅游目的地的另一个发展方向,简称为“嵌入式养”老型旅游地;二是选取相关气候条件宜居、生态环境优美的郊区、小城镇、乡村等地,建设以老年游客为主要目标群体的“专业式”养老型旅游地。相对而言,“嵌入式”养老型旅游地软硬件大环境相对健全,发展重心应落于老年社团活动组建、老年学习氛围营造、老年服务渠道拓展等;而“专业式”养老型旅游地的建设则应重视相关服务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专业老年疗养设施设备的配套、老年休闲活动的设计和展开等。

4.3 发展举措

三轨并进,优化健康服务体系:一是政府积极作为,完善相关法律,明晰相关权利与义务,优化相关制度,加速普及各地养老金领取、医保报销等互联互通等便民服务;将养老型旅游地建设与“乡村振兴”联结,以旅游地建设带动农村建设,以体验项目增加农业附加值,以服务老年游客提高农民收入;重点推动养老型旅游地所在乡村、城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构建便捷、无障碍的生活环境。二是企业积极创新,科学设计养老旅游保险产品、金融产品;诚信经营,提升老年游客及其子女的安全感,提高养老旅游的出行率;援引儿童商品设计和制造的理念、方法,用足够耐心、爱心和创意去设计老年商品,让商品给予老年人更贴心的照顾。三是行业积极配合,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养老旅游方面的行业规章制度及标准,明晰老年商品安全标准及市场准入条件,稳步推进养老旅游市场管理规范化,保障安全、健康的老年旅游环境。

全面推进,发展分类医养体系:高度关注养老型旅游地各方面的安全,制定严格的准入门槛、惩处办法及退出机制,重点完善养老型旅游地附近的乡村医疗体系,最大程度地保障养老型旅游地及周边区域范围老年群体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科技通信技术的应用,不断优化随身测量仪器、住宿紧急呼叫设施、大字符智能操作等方面的软硬件环境,增强老年游客的活动自主性;借势于我国辽阔的地理空间、博大精深的中医中药,科学利用中药材、温泉等资源,辅以针灸、推拿等方法,针对老年人不同的身体状况推出日常保健、辅助治疗、治疗等不同层次的养生康体项目。例如,在区域范围内展开“老老相助”,鼓励低龄、健康的老年人为需要照顾的老年人送爱心;鼓励高校开设或在旅游管理、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下增设养老服务专业方向;鼓励专家学者围绕养老型旅游地之“老有所医”相关议题做系统研究。同时,深入了解广大学子和社会工作人员对从事养老服务的职业需求,构建科学合理、富有活力的薪酬与福利体系,推动养老型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整合资源,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正确态度,鼓励全社会的老年人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中,将老有所学作为养老型旅游地发展的核心环节之一。针对许多老年人因忙于家务、照顾儿孙而无暇他事的现状,养老型旅游地可考虑采用集中照看的模式,将需要照看的儿童集中起来,组织区域范围内的老年人轮流照看,解放老年人一部分的时间。政府可联合企业,依循老年人发展自身兴趣及再次就业两大主线,推出多样的学习、研究、培训等项目,最大程度地贴合老年人的需求,调动老年人的学习热情,延续大学精神,营造全社会老年群体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

拓展渠道,推行科学劳动体系:为老年人的有偿工作提供法律保障,确保老年人与青年人“同工同酬”。整合、分类老年服务及工作的渠道,以养老型旅游地的学习项目为聚点,定期向区域范围内的老年人发布老年服务及工作岗位的相关信息;大力发展老年志工活动,鼓励“老老相助”,缓解丧偶、失独、失能老人的孤寂,增进外来游客与当地百姓的交流与联结。养老型旅游地应积极与区域范围内相关组织、团体联系,在“老有所学”的基础上,选拔和聘用特定领域的老年人,树立模范,让老年人能够学以致用,在增强工作信心的同时反向提升学习热情。

创新理念,健全旅游产品体系:联合各界各业共同孵化中国养老型旅游地,不断优化各环节内容,将积极老龄化升华为快乐老龄化,最大可能地将养老型旅游地所承载的快乐散发给全社会的老年人。放眼国际,将我国养老型旅游地的概念、特点具体化、形象化,结合平面媒体与立体媒体进行全球营销。可考虑雇佣一批国际老年“旅游体验师”,鼓励一部分在社区中具有较高声望的,或擅长撰文、摄影的老年人先试先行,体验养老旅游的乐趣,用他们的眼睛去欣赏中国特色养老旅游地的美丽和舒适,向全世界传递中国的“银发微笑”。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旅游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旅游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