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冲,徐尚龙,李建军,黄紫淅
(1. 电子科技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611731;2. 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1130)
随着微通道散热器在大功率电子冷却领域的广泛应用[1],将3D 打印技术应用于微通道散热器的制作成了一个研究热点[2-4]。选择性激光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 SLM)工艺可以在不需要支撑结构的情况下加工出复杂的内部微观结构,在加工高密度、高机械性能、高精度的复杂结构件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5]。采用SLM 工艺的零件相对密度可达99.5%以上[6]。SLM 工艺还具有定制几何形状和降低液体泄漏风险的优势[7]。文献[8]利用SLM 工艺制备了3 种带管脚的开放式微通道散热器,研究了空气作为流体介质的传热性能。文献[5]验证了SLM 工艺在一次注射过程中制造具有复杂内结构的散热器的可行性。文献[9]采用3D 打印制作了单层多通道的微通道冷板,发现当通道宽度为0.3 mm 时,有局部堵塞现象;同时验证了采用3D 打印制作铝合金微通道的最小通道宽度为0.5 mm。
通过改变通道结构或增大雷诺数来改善传热,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单层结构强化传热的能力有限。增加通道层数是提高微通道散热器换热效率的另一种有效途径。双层微通道散热器的概念是由文献[10]首先提出的。文献[11]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双层微通道散热器的流动和传热性能,对上下层流道进行了结构优化,使热源面温度比优化前降低了11◦C。文献[12]对双层微通道散热器的三维共轭传热进行了建模,研究了平行流配置的传热性能,并与逆流配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低雷诺数(Re <1 800)、低通道长宽比(<2.49)的情况下,平行流配置具有较好的传热性能;平行流两层微通道散热器在中肋厚度较小的情况下,热阻较低。文献[13]设计了一种上层为矩形微通道、下层为复杂结构微通道的双层微通道,这种结构可以在保证良好换热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压降。为了在两层微通道散热器中获得更均匀的底部温度,文献[14]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交错流布置。与逆流相比,交错流的流动布置使得总温度更低,底部温度更均匀。
本文评价了采用SLM 工艺制造的内部结构复杂的多层微通道散热器的综合性能,用实验和数值方法研究了三层微通道散热器(Three-Layered Microchannel Heat Sink, TLMHS)的流体力学和传热特性,并采用实验和数值方法研究了TLMHS 的连接结构,探讨了SLM 工艺TLMHS 的综合性能。
采用SLM 工艺和铝合金6061 材料制作了3 种不同的微通道散热器。前2 种散热器用于观察和验证散热器的尺寸精度和壁面粗糙度。如图1 所示,多区域微通道散热器(Multi-Area Microchannel Heat Sink,MAMHS)包含4 个不同的独立区域,梯度型微通道散热器(Gradient Type Microchannel Heat Sink,GTMHS)包含3 组不同的微肋。TLMHS 如图2 所示,该散热器用于开展流动和传热研究。3 种散热器的实测特性参数如表1 所示。TLMHS 的尺寸和参数如表2 所示。为了降低两面的接触热阻,采用表面磨削的方法来提高TLMHS 底面的粗糙度和平整度。
表2 三层微通道设计参数 mm
图1 MAMHS 和GTMHS
图2 TLMHS
通过压力实验对TLMHS 的防渗性、强度和刚度进行了测试。如图3 所示,微通道散热器内装满去离子水,高压空气通过单向阀进入其中,内部压力增加到0.1 MPa(微通道散热器的工作压力小于0.02 MPa)并保持20 h。20 h 后,TLMHS 无渗漏,无变形,压力无损失,力学性能符合技术要求。
图3 压力测试原理图
实验装置示意见图4,主要由进口段、试验段、收集段和管道组成。在进口部分使用恒温水浴锅,以使工作流体的温度保持在25◦C。去离子水通过微流泵进入测试区,在微通道内换热后进入储液罐。通过可调节流阀控制试验段管道的流量来改变支路的流量。流量由测量范围为0 ~250 L/h 的转子流量计测量。采用40 mm×40 mm×0.5 mm 的陶瓷加热器作为加热片。电加热片固定在散热器底面,高效导热脂降低了电加热片与散热器之间的界面热阻。微通道冷板的顶部和底部被2 块亚克力板覆盖。亚克力板上部分布有6 个测温孔,利用红外热像仪通过测温孔监测微通道外部6 个点的温度。在出口安装了1 个温度传感器来测量出口温水的温度。在散热器和加热片之间插入另1 个温度传感器来测量最高温度。利用差压变送器测量了微通道散热器进出口间的压降。
图4 传热实验原理图
数值模型的尺寸与实验模型相同,但数值模型的表面是完全光滑的。当雷诺数小于800 时,微通道内的流动被认为是层流,质量和动量的变化可以用N-S方程来描述。提出了以下几个假设:1)流体是牛顿的,不可压缩的;2)忽略辐射效应和自然对流;3)墙体无滑移;4)流体和固体的热物理性质都是常数。根据这些假设,控制方程可以表示为[11]:
1)连续性方程
2)动量方程
3)液体的能量方程
4)固体的能量方程
式中:u,v,w 为流体在x,y,z 三个坐标方向的速度分量;ρ 为流体密度;λ 为流体的热导率;k 为固体的热导率;µ为流体动力粘度;p 为压强;c 为比热容;T 为温度。
微通道内雷诺数为:
式中:uavg为微通道内的时间平均速度;D 为通道的特征长度;qV为试验段的体积流量;As为微通道的横截面积;P 为微通道的浸润周长。
实验中亚克力板起到保温作用,可以忽略自然对流换热和辐射的热损失。总换热量为:
式中,Tin和Tout分别为试验段的进、出口水温。
等效热阻Req和平均努塞尔数Nu 为:
式中,havg表示微通道内平均对流换热系数,由式(11)计算得出:
式中:Tmax和Tmin分别表示微通道底部最高温度和顶部最低温度;Ai为微通道内总换热面积。
通过实验和仿真分析研究了三层微通道的流体力学和传热特性。以20 W/cm2恒定热流密度和不同质量流量为条件,分析比较了粗糙壁面和雷诺数对压降、等效热阻和平均努塞尔数的影响。入口温度设置为25◦C。
压降与雷诺数的关系如图5 所示。无论是实验结果还是仿真结果,压降与雷诺数都是呈近似二次增长的关系。而且,随着雷诺数的增大,实验结果明显大于仿真结果。
图5 压降变化
平均努塞尔数Nu 和等效热阻Req随雷诺数Re变化趋势如图6 和图7 所示。Nu 可以拟合为关于Re的近似二次方程,式(12)和式(13)分别为实验值和仿真值的近似方程:
显然,传热性能随雷诺数的增大而提高。当雷诺数在50 ~244 范围内时,仿真值略好于实验值。当雷诺数超过244 时,实验平均努塞尔数开始超过仿真值,且实验值和仿真值的差距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迅速增大。与雷诺数分别为680,730 和780 的仿真值相比,实验平均努塞尔数分别提高了30%,34%和37%。
图6 平均努塞尔数的变化
图7 等效热阻变化
为了评价SLM 微通道的综合性能,提出了2 个综合指标,即能量效率系数ηE和流量效率系数ηF。ηE是平均努塞尔数与泵功率Pb的变化率之比:
式中:F 为通道横截面的压力;∆pe为通道进出口压降的实测值。ηF是平均努塞尔数与体积流量的变化率之比:
体积流量qV可由式(17)表示:
经过整理,ηE和ηF可以表示为:
图8 为效率因子随雷诺数变化趋势。由图8 可以看出,ηE和ηF的值随雷诺数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且始终小于1。在不考虑泵功率影响的情况下,流量对传热的提升效果显著。结果表明,在雷诺数为244 时,两个效率因子达到最优值(ηE= 74%,ηF= 32%)。TLMHS 在雷诺数为244 时可以获得最佳的强化性能。可以预测,当雷诺数增加到某个阈值时,ηE将接近0%。这意味着,通过不断增加泵功率来提高传热效率是不可持续的。
图8 效率因子随雷诺数变化趋势
本文采用SLM 技术制造了MAMHS、GTMHS和TLMHS。前两款微通道散热器为开放型,TLMHS为封闭型。测定了尺寸误差、形位误差和重量误差,验证了SLM 技术制造结构复杂的散热器的可行性。对TLMHS 进行了压力测试,以检验其防渗性、强度和刚度。以去离子水作为冷却剂,结合实验和数值方法,对TLMHS 的水动力和传热特性进行了综合研究。比较实验和数值结果,定义了两个效率系数(能量效率系数和流量效率系数)来表征综合传热性能。根据对比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1)3D 打印形成的粗糙表面使得微通道内的压降明显大于仿真值,且随着雷诺数的增大,实验值和仿真值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2)对于本实验中的三层微通道,当雷诺数小于244 时,3D 打印形成的粗糙内表面对传热有负面作用;当雷诺数大于244 时,粗糙内表面对传热有增强作用,这种增强效应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
3)流量和泵功率对传热的增强作用随雷诺数Re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当Re = 244 时,能效因子达到最大值。随着Re 进一步增大,流量和泵功率对传热的增强效应逐渐减弱。可以预测,当泵功率达到某一阈值后,泵功率对传热的增强作用几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