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霞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内科疾病,患者因冠状动脉存在急性和持续性的缺血与缺氧,导致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患者会存在持续性剧烈的胸骨后疼痛,患者可能并发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相关表现,这种病症发病后对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都产生了巨大的威胁[1]。本文主要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随机奇偶数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观察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龄63~82 岁,平均年龄(72.16±6.28)岁;对照组中男15 例,女15 例,年龄62~82 岁,平均年龄(73.48±6.8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患者经过诊断均得以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递交伦理委员会审核并获得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被确诊为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诊断符合该病症的诊断标准;②胸前区存在持续性的疼痛超过30 min,而且为患者选择采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无效;③所有患者心电图至少存在两个相邻的胸前导联或Ⅱ、Ⅲ、aVF 导联当中的任何两个导联的ST 段抬高程度均超过0.1 mV;④患者存在心肌梗死的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动态改变表现;⑤所有患者均存在完整的临床资料,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严重的心血管病症的患者;②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病变的患者;③合并存在慢性代谢性病症的患者;④合并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⑤在入院前就应用过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⑥存在肌炎或进展性肌病患者;⑦存在精神障碍或意识障碍或不能进行正常沟通与交流的患者;⑧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完成本文研究工作而中途退出研究组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严格的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重视和留意,如患者病情表现比较严重则需要对患者进行氧气治疗,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异常状况,并及时报告主治医生进行相对应的处理。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和用药干预,留意患者在用药过程当中的不良反应症状等,并强化相关的指导,强化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还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饮食指导,并提供必要的生活护理,积极防止并发症对患者产生的影响。
观察组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护理过程如下:①入院后1 d:辅助患者进行绝对的卧床休息,确保患者在24 h 以内不能下床活动,在床上完成各项日常活动。严格遵医嘱对患者进行肢体活动的限制,在患者卧床休息的过程中叮嘱患者的家属对患者进行皮肤的日常清洁,协助患者进行翻身,以便防止压疮出现后对患者产生严重影响[2]。②入院后3 d:辅助患者在床上进行坐位训练,训练次数>3 次/d,训练时间大约为0.5 h/次,然后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适当的强化对患者进行训练的强度和训练的频度。各项训练工作都应在医护工作者的协助之下完成。患者进行下肢悬带的训练,10 次/d。对患者进行四肢的按摩,尽量持续15~20 min/次,3~4 次/d,促进四肢血液循环,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患者病情尽快康复。③入院后4 d:指导患者在床边站立,协助患者通过辅助器进行战力的训练,逐渐进行缓慢的步行练习,练习大约5~10 min/次,2~3 次/d。④入院后5 d:训练患者主动行走,辅助患者进行短距离的步行,然后使患者逐渐的过渡到长距离的行走,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的进行量和频率的增加,指导患者每天进行行走的次数都要有所增加和积累,一直到患者住院的第11 天。训练患者爬楼梯,在训练过程中应有医护人员在一旁监视,保护患者的安全,同样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强度不能太大,应在患者的耐受范围内。⑤入院后15 d:在进行干预的过程当中,患者的身体功能基本都得到了恢复,可以进行日常的行走和相关的治理,所以此时应为患者制定有效的康复计划,并根据患者的康复计划进行各项护理的实施,如果在进行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等表现,应及时停止各项训练,为患者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3]。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水平,包括心率、左室射血分数、每搏量及左室压力上升速度。②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ADL 评分及36-SF 评分,两项量表评分均为0~100 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水平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心率为(71.32±5.11)次/min、左室射血分数为(73.43±5.62)%、每搏量为(78.25±6.14)ml、左室压力上升速度为(1314.68±125.94)mm Hg/s;对照组心率为(78.91±5.42)次/min、左室射血分数为(62.14±4.82)%、每搏量为(69.33±5.74)ml、左室压力上升速度为(1035.78±78.26)mm Hg/s。观察组心率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每搏量、左室压力上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809、8.3521、5.8127、10.3025,P=0.0000、0.0000、0.0000、0.0000<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ADL 评分及36-SF 评分对比护理前,两组患者ADL 评分及36-SF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ADL 评分及36-SF 评分均高于本组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ADL 评分及36-SF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ADL 评分及36-SF 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临床研究认为心肌梗死在病症发生以后1~2 周以内很容易并发心律失常,而且风险系数较高,发病率>80%,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患者猝死。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应重视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保护,一方面全方面的促进患者的恢复。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恢复情况来进行各项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患者进行身体状况的改善,同时也可以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恢复,这对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心率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每搏量、左室压力上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ADL 评分及36-SF 评分均高于本组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充分的说明了这种护理的可行性和价值。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能够及早的对患者提供全面周密的护理,使患者尽早进行各项躯体功能的康复,这样就能使患者更好的适应生活,为促进患者整体生命质量的改善,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常规护理而言,它能够积极地促使患者身体的各项功能恢复稳定,并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机能。
综上所述,对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临床安排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手段可以帮助患者有效的改善心功能质量,可以促进患者预后效果的提升,是一种优良的护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