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张玉睿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在医学意义上指的是病变邻近或累及较大分支开口,而该分支血管直接影响患者存活心肌、侧支循环以及左心功能,在治疗中需要充分考虑这部分内容[1]。在传统治疗过程中,由于治疗成功率较低、再次狭窄率较高导致介入治疗方式面临极大挑战,同时由于斑块负荷、斑块位置、血管角度以及分叉位置等病变解剖结构复杂,导致介入治疗普遍存在斑块移位、夹层撕裂等情况,不仅加大临床治疗难度,而且使治疗期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以及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逐渐提高,对患者远期预后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探究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已经成为临床实践中重点内容[2]。本次实验研究将对60 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并深入探究单纯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相应理论参考,现报告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60 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纳入实验研究,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 例。实验组男11 例,女19 例;年龄36~71 岁,平均年龄(53.26±5.77)岁;合并高血压病史9 例,糖尿病史10 例,既往吸烟史8 例,既往心肌梗死史3 例。对照组男15 例,女15 例;年龄36~70 岁,平均年龄(52.89±5.72)岁;合并高血压病史6例,糖尿病史7例,既往吸烟史11例,既往心肌梗死史6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合并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接受100 mg 阿司匹林加75 mg 氯吡格雷常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为1 周。同时,治疗前24 h 给予其300 mg 阿司匹林加300 mg 氯吡格雷负荷量,并利用经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入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照组患者在实验过程中接受切除球囊血管形成术治疗方式,仪器由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提供,待球囊到达患者病变位置后以5 s 递增1 atm 的速度扩张至6 atm,治疗时间在10~15 s。实验组患者接受单纯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方式,具体措施包括:选用德国贝朗医疗SeQuent Plaese 仪器,并在表面均匀涂抹紫衫醇和Lopromide 组成的基质,药物含量为3 μg/mm2,在接触后30 s 将16%紫衫醇释放入血管中,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药物充分抑制细胞增生。同时将压力控制在8~14 atm(1 atm=1.01×105Pa),待球囊达到病变部位后以每5 秒递增1 atm,最大者为8 atm,最高压力持续时间在30~60 s。治疗后给予患者100 mg 阿司匹林加75 mg 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并告知患者治疗后6 个月入院复查冠状造影。
1.3 观察指标 由医护人员将两组患者治疗结果以及随访情况进行记录总结,并根据具体数据测评各指标情况。对比两组扩张后即刻、治疗后6 个月的MLD、直径狭窄及支架内再狭窄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扩张后即刻,两组患者MLD、直径狭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 个月,实验组MLD(1.89±0.21)mm 长于对照组的(1.25±0.36)mm,实验组直径狭窄(31.74±17.65)mm 短于对照组的(48.67±21.37)mm,实验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扩张后即刻、治疗后6 个月的MLD、直径狭窄及支架内再狭窄率对比[,n(%)]
表1 两组扩张后即刻、治疗后6 个月的MLD、直径狭窄及支架内再狭窄率对比[,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在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中占15%~20%,但在治疗过程中难度较大,且成功率偏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导致临床治疗效率逐渐下滑[3]。相关医学专家表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具有一定挑战性,主要原因是分叉病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分叉病变仍然缺少统一的最佳治疗策略[4]。近年来,临床上多倾向于主支行支架治疗、分支支架置入术等简单策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斑块以及夹层撕裂等情况发生率较高,导致出现分支开口夹角、狭窄加重以及急性闭塞等问题,从而引发心绞痛等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心功能产生严重影响[5,6]。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上逐渐将分支球囊主动保护技术应用到临床实际中,相关研究报告显示,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增加分支开口面积、减轻主支支架置入后分支开口受压、减少交换导丝时间等,进一步提升支架保护成功率。但这种方式仍存在一定弊端和问题,相关医学专家表示普通球囊扩张将增加开口斑块移位、夹层、分支血流受限以及分支丢失风险,并且将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从而增加分支支架置入的风险,对患者长期预后具有不利影响[7]。切割球囊也是临床常用的分支球囊技术,这种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降低血管弹性回缩率,并且可以减少分支球囊扩张带来的夹层风险,但切割球囊极容易造成血管内膜撕裂,并且强烈刺激血管平滑肌,从而产生血管内再狭窄情况[8,9]。目前,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技术受到相关医学专家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主要应用在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以及分支病变等治疗过程中,在应用中通过局部向冠状动脉血管壁释放抗增殖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同时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方式相比,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技术不具备聚合物基质以及金属网格残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内膜炎症反应,从而有效避免血栓情况的发生[10,11]。本次实验数据显示,扩张后即刻,两组患者MLD、直径狭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 个月,实验组MLD(1.89±0.21)mm 高于对照组的(1.25±0.36)mm,实验组直径狭窄(31.74±17.65)mm低于对照组的(48.67±21.37)mm,实验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具有安全性强以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