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侧入路保留旋前方肌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02-07 06:11林柳陆罗涛彭建张云航殷子敬黎成成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不稳定性前臂腕关节

林柳陆 罗涛 彭建 张云航 殷子敬 黎成成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发生于旋前方肌近侧缘以远部位的骨折,为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0%,在老年脆性骨折中发病率排在第3 位,且呈上升趋势[1]。参照AO 分型,对于不稳定或是累及关节面在A3 以上,包括B、C 型的骨折,保守治疗效果通常不佳,甚至易造成创伤性关节炎,进而影响关节功能[2-4]。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内固定材料的进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已渐渐成为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主流。常规通常采用桡骨远端掌侧(Henry)入路,切断旋前方肌,充分暴露骨折,放置钢板,对患者创伤较大,且对前臂旋转功能造成影响。为探究保留旋前方肌对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本院选取2016 年12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采取保留与切断旋前方肌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2 月~2018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42 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AO 分型均为A3 型以上;受伤后就诊时间为伤后2 h~2 d,平均时间11 h;男18 例,女24 例;年龄35~81 岁,平均年龄(62.3±9.2)岁。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A 组与B 组,各21 例。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先行手法复位,采用夹板或石膏临时固定,复位后复查腕关节直接数字化X 射线摄影(DR)、腕关节X 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T)三维重建,确定复位不理想,且为不稳定性骨折,具有手术指征者,拟择期手术治疗。A 组予以保留旋前方肌治疗:臂丛麻醉起效后,选用掌侧入路,在桡动脉与桡侧腕屈肌之间的皮肤做纵向切口约8~12 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和深筋膜,保护桡动脉及正中神经,在桡动脉和桡侧腕屈肌腱间做钝性分离,将桡侧腕屈肌、正中神经、拇屈肌腱牵拉至尺侧,显露骨折处,清除骨折血肿,牵引复位后予以克氏针临时固定。预置钢板,用骨膜剥离器在旋前方肌与骨膜之间钝性分离,建立隧道,选取合适长度的掌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插入该隧道至近端,钢板不能超过桡骨远端“分水岭”,先锁定钢板远端,再在近端皮钉加压,进一步恢复掌倾角。骨折远端选择4 枚以上合适长度的锁定螺钉固定,只穿透掌侧皮质,不穿出对侧骨皮质,近端根据情况至少予以3 枚螺钉固定,再次透视见骨折复位及固定良好后拔出克氏针,逐层缝合伤口。B 组予以切开旋前方肌治疗:掌侧入路,步骤基本同上,在显露骨折时,用剥离器将旋前方肌桡侧缘沿桡骨下段止点处剥离,并用缝线做好标记,骨折复位满意,钢板位置安放良好后,再用缝线将旋前方肌做修补缝合,最后再逐层缝合伤口。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进行6~18 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3.5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1、3 个月前臂旋转及腕关节功能活动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A 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周)

表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周)

注:与B 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第1、3 个月前臂旋转功能活动度比较 术后第1 个月,A 组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均大于B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 个月,两组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第1、3 个月腕关节功能活动度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第1、3 个月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第1、3 个月前臂旋转功能活动度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第1、3 个月前臂旋转功能活动度比较(,°)

注:与B 组比较,aP<0.05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第1、3 个月腕关节功能活动度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第1、3 个月腕关节功能活动度比较(,°)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超过50%的桡骨远端骨折为关节内骨折,而且大部分为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上对关节面的复位固定尤为关键,保守治疗常常无法达到解剖复位的要求,且维持复位困难,往往伴有功能的丢失甚至相关残疾[5]。国内以王秋根主任为首提出的《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共识》及美国矫形外科学会(AAOS)发布的《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指南》中均建议对复位不满意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进行手术治疗。常见的桡骨远端骨折手术入路包括掌侧入路及背侧入路。背侧入路位置表浅,易于显露骨折和复位关节面,但因为Lister 结节的影响,钢板常常难以塑形,难以完美安放。同时钢板对背伸肌腱的机械效应,存在肌腱损伤甚至断裂的风险[6]。目前的主流术式仍以掌侧入路为主,掌侧入路可以显露平坦的桡骨掌侧面,钢板能更好的贴附,更符合生物力学的标准,且对背侧软组织损伤小,利于腕关节功能早期断裂[7]。

传统的Henry 入路需要切开旋前方肌,影响前臂旋转的功能。对此,国内的研究观点不一,仓挺松等[8]研究认为在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旋前方肌修复或不修复在前臂移动性和上肢功能方面无效果,但对于 B 型骨折,如果旋前方肌不缝合,前臂最大旋前肌力将减弱。赵勇等[9]研究表明修复旋前方肌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利于术后的康复锻炼,但对于术后患侧腕部活动度、握力及肩臂手功能缺损(DASH)并无明显影响。方盛等[10]采用掌侧MIPPO切口保留旋前方肌锁定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19 例,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按Dienst 功能评分优良率达94.7%。近年来,国内学者报道了各种保护旋前方肌的研究,分析了术后腕关节功能情况,有利有弊。但对于近远期前臂旋转功能研究比较少。本临床研究比较切开旋前方肌和保留旋前方肌两组患者术后近期、远期的前臂及腕关节功能,同时关注骨折愈合时间,分析总结出:掌侧入路下无论是否保留旋前方肌,若关节面复位理想,都能获得理想的骨愈合和良好的腕关节功能,但在早期前臂旋转功能康复方面,保留旋前方肌更有优势。旋前方肌起自尺掌骨面下部 1/4,止于桡骨外侧面下 1/4,宽度约 4~5 cm,主要作用是前臂旋前,术中保留旋前方肌可以为骨折端提供较好的血供,阻止浅层感染向深处蔓延.旋前方肌为四边形扁平肌,较薄,又是横向肌纤维,切开后缝合修复起来比较困难,早期进行旋转活动时容易再次撕裂,功能不能有效恢复,因此建议3 周内避免行前臂过度旋转,待旋前方肌瘢痕修复稳定后方可积极锻炼,这也是前臂早期旋转功能欠佳的原因之一,因为术中修复的旋前方肌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尽管如此,并不代表术中切开了旋前方肌,前臂旋转功能在后期就会明显受限,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第3个月,两组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术中保留旋前方肌对前臂晚期的旋转功能并没有明显优势,但如果术中切开了,还是强烈建议进行重建。

综上所述,掌侧入路下无论是否保留旋前方肌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若关节面复位理想,都能获得理想的骨愈合和良好的腕关节功能,但在早期前臂旋转功能康复方面,保留旋前方肌更有优势。

4 附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39 岁,左桡骨远端粉碎骨折,手法整复后关节面复位不理想,掌侧入路下切开复位内固定(保留旋前方肌)。伤前X 线、CT 情况,见图1。术中保留旋前方肌,钢板从旋前方肌下方插入,见图2。术后复查的X 线情况,见图3。

图1 伤前X 线、CT 情况

图2 术中保留旋前方肌,钢板从旋前方肌下方插入

图3 术后复查的X 线情况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前臂腕关节
肩关节、肘关节及前臂活动范围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The Impact of RMB Revalu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中医辩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47例分析
牵引下前臂旋滚法对纠正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改变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