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荣,许志平,明鹏,宋彬
福建省宁德市医院肿瘤外科,福建宁德 352100
乳腺良性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以青年女性频发,患病初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若不加以重视,将会使病情继续发展,导致肿物增大,甚至引发癌变。有关研究指出,乳腺良性肿瘤引发患者抑郁症比率相比健康女性明显升高,这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巨大[1-2]。以往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切除治疗,但是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及破坏乳房美学,如何保持患者乳房较美观的外形、减少手术创伤等十分重要。近来微波消融手术受到了医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但是关于其对于乳腺良性肿瘤疾病治疗的报道并不多见,麦默通微创旋切术也是近些年来临床上较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为了对上述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该文选取2021年1—6月该院就诊的112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择取该院就诊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前均进行穿刺活检,疾病获得了明确的诊断,对手术治疗知情同意;该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手术治疗前给予彩超检查后得知乳腺内存在肿块,且为低回声,伴有定位定点记录者;30 mm≥肿瘤直径≥10 mm,为单发或者多发肿块者;结节部位与皮肤、后间隙、乳晕区域之间的距离在5 mm以上者;可进行定期疾病随访、复查者;认知行为与精神状态正常者。
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的凝血功能不全患者;伴有乳腺等急性感染疾病患者;伴有严重的脏器功能不全患者;消融之前进行病理检查得知为恶性病变患者;处于哺乳期与妊娠期的女性;给予彩超检查后无法清晰显示出结节的患者。
依照奇偶数的次序进行分组,对照组56例,年龄22~45岁,平均(33.21±2.56)岁;平均肿块直径为(2.23±0.48)cm;18例乳腺纤维腺瘤,16例乳腺囊肿,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7例浆液性乳腺炎。研究组56例,年龄22~45岁,平均(33.21±2.56)岁;平均肿块直径为(2.23±0.48)cm;20例乳腺纤维腺瘤,15例乳腺囊肿,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6例浆液性乳腺炎。对比两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治疗,旋切刀为一次性使用,手术治疗前对肿物的具体部位、大小等用彩超定位标记,采取仰卧体位,患肢外展90°;消毒铺巾,局部麻醉等处理,距离肿物2~3 cm做一5 mm切口,在超声的引导下将刀槽置于肿块下方,此时医生可采取旋切刀手柄进行操作,将刀槽打开,依照负压作用将肿块吸入刀槽内部,便于分次将肿块取出。若肿块较多,可将刀头的方向适当更改,同一或不同切口清除其他位置的肿块,等到肿块切除完成后,应反复抽吸肿块部位的积血,以防术后血肿形成,将肿块完整切除直至超声下低回声区消失,术后超声探查是否存在手术残留,之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研究组:给予微波消融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前,需采取彩超检查,对患者的肿瘤病变情况给予详细的检查与记录,彩超可明显观察到肿瘤的具体形态,包括大小、形状、位置等,对肿瘤分布情况进行确定后,给予详细的皮肤标记,以免术中遗漏。采取仰卧体位,患肢外展90°;消毒铺巾,局部麻醉等处理,距离肿物2~3 cm做一1 mm穿刺口,选择ECO-100A1微波治疗仪进行操作,功率设定范围为25~40 W,消融温度约为60℃。水冷式循环模式下用17G乳腺专用电极针经穿刺口进针,进针路径尽量与瘤体最大直径平行,超声引导下微波电极针经穿刺口进入瘤体,根据瘤体大小、软硬度选择功率及消融时间,采用定点消融及移动消融的方式消融,若肿瘤组织被强回声覆盖,无相关的血流信号,则代表消融完成。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
对比两组患者的乳房美观优良率。严格依照Harris标准[3-4]进行评定,优表示两侧乳房处于对称状态,无明显的手术瘢痕;良表示两侧乳房存在一定的外观差异性,无明显的手术瘢痕;中表示两侧乳房存在明显的外观差异性,不对称,存在明显的手术瘢痕;差表示两侧乳房明显不同,存在明显的手术瘢痕,触摸乳房较硬等。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皮肤红肿、皮肤疼痛、色素沉着、乳房疼痛、恶心呕吐等。
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病情随访,超声对比两组术区血肿吸收情况。
采用SPSS 19.0的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手术耗时、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s)
?
研究组优良率为94.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乳房美观情况对比[n(%)]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7%,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对比[n(%)]
术后进行超声复查,两组术后1个月术区血肿吸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区血肿吸收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血肿吸收情况对比[n(%)]
乳腺良性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且近些年来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存在年轻化的趋势,临床上对于心理压力较大的患者通常采取手术干预,帮助患者及时切除病灶,提高生存质量[5-6]。其中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属于一类微创技术,包括旋切刀、真空抽吸泵等,可对乳腺病灶进行重复切割处理,且不易对患者造成较大的手术瘢痕,手术切口较为隐蔽,不易对患者乳房外观造成较大的影响,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但是该类手术治疗方案具有肿块残留、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大等特征[7-8]。许多学者研究指出,在超声的引导下进行微波、激光、射频等治疗,有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其原理是依据高温原理使肿块变性、坏死,从而达到灭活肿瘤的目的;相比传统根治术,可进一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减少手术创伤,无需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具有较佳的临床疗效[9-10]。其中以微波消融术作为代表,疗效十分显著,明显缩短了手术的时间,减少了围术期并发症;将患者的身心痛苦将至最低。此外,该类治疗方案还可促进患者血液与淋巴循环反应,提高组织的代谢能力与免疫反应能力[11]。
该研究共收治了112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其中对照组给予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研究组给予微波消融手术,结果得知,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所需时间均具有较大的优势,研究组乳房美观优良率为94.64%,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7%,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保证了较高的手术安全性。有关学者对乳腺良性肿瘤患者采取微波消融手术进行治疗,结果得知,治疗后,乳房美观优良率达到92.00%[12],与该研究的结果相似。由此可知,微波消融手术便于保持患者较佳的乳房美观度,减少不良反应与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利于提高手术疗效与术后生存质量。对乳腺肿瘤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以往主要给予开放式切除手术,手术切口范围较大,有的切除深度甚至达乳房后间隙,进一步加大了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伤,术后遗留的手术瘢痕较大,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早日康复,影响乳房的美观度,导致患者心理压力较大,且传统开放性手术耗时较长[13-15]。另外,该研究结果总结得知,微波消融手术具有较大的优势性,其安全性与精准度均较高,通过超声探测能够保证较佳的穿刺精准度,以防对周围组织造成不必要的创伤;依照探查的结节情况对消融针进针位置等准确把握,提高手术效率;手术完成后可较快恢复,不易对乳房美观度造成较大的影响,手术瘢痕较少,优势显著[16-18]。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体检人群体检出的乳腺结节病变逐渐增多,且多数乳房结节为良性肿瘤病变,虽然肿瘤恶变率较低,但是由于患者的心理负担较大,积极要求进行手术干预者越来越多。对于年轻女性而言,较难接受术后遗留的手术瘢痕,以往临床上主要采取开放、微创旋切等手术进行治疗,而微创旋切技术需要对伤口用绷带进行加压包扎止血,导致胸部压迫感递增,患者较难接受,松开绷带后局部存在血肿、瘀斑等现象,导致患者的心理压力较大[19-21]。随着近些年来消融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但是临床上关于该类报道尚不多,其治疗原理是针对肿块直径在30 mm以内的患者,给予高频电磁波,由于组织自身吸收大量的微波能,导致组织内迅速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引起蛋白发生凝固坏死现象,及时灭活肿瘤。其早期由于组织炎症反应,将会逐渐递增肿块的面积,随着时间的延长,坏死组织与炎症水肿状态慢慢缓解,使肿块变小变软,最后直接消失或者纤维化[22-24]。实际治疗时所需的消融功率较小,可依照医师的个人习惯调整消融功率,肿瘤越大、质地越硬消融时间就越长,功率就较大,反之则功率较小;术中尽量从小到大调整消融功率,以防肿瘤发生碳化现象[25-28]。
综上所述,对乳腺良性肿瘤患者采取微波消融手术治疗的效果显著,利于缩短手术时间,保证良好的乳房美观度,减少手术瘢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