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材插图的深度活用

2021-02-07 00:32陈小蓉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读图教材课文

陈小蓉

通过查阅文献和网络资源,查询到以下几种对插图概念的界定。1.《辞海》中关于插图的解释:“插图是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面。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2.《现代汉语词典》对插图的解释是“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本文中说的插图是指附属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图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插图是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插图作为课文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辅助性工具,有它存在的价值。插图虽然微小,但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我们要做的是将其优势发挥出来,助力于语文教学。从插图本身来看,它具有丰富的表象和直观性,能丰富孩子们因缺乏生活经验而对世界产生全面的认知和感悟。不仅如此,插图优化了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打开思维的小窗户,激发了学生创造性的潜力。插图与文本相结合,更好地发挥着学习的直接效果。

打开小学生的统编教材,我们会发现插图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者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学习内容和编写,与文字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以形象思维为主,插图就是他们理解文字内容的重要工具之一,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的品质,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一、教材插图应用的现状分析

插图作为教材编写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幅插图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插图的情况如何呢?笔者经过调查,认真分析,就教学中插图应用存在的现象进行以下梳理:

1.读图不容乐观

教材插图丰富的内容皆来源于生活,具有很高的審美价值。事实上笔者发现有很多老师对插图的相关概念不清晰,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图像这一重要资源的可塑性。老师忽视插图,同时也忽略低段孩子的年龄特点,直接导致学生对插图的阅读只停留在局部,不能从整体把握插图的实质。这种浅层次的“阅读”,使得学生思维逐渐单一化,阻碍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即使部分老师注意到教材插图,只是停留在想象中而没能实践,他们会担心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忽略。学生的读图能力更是得不到发展。

2.方法不得要领

教材插图发挥着文字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含蓄地表达文章的重点和思想,充满启迪性,这就要求学生读图时需教师运用方法,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同时,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对教材插图的过度开发也是一种本末倒置。在教学活动中,他们会设置“根据图片来谈谈自己的理解”这类的题目。这类题能对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但是一旦脱离文本内容谈感受就会造成一种学生对插图解读过分深入、对课文理解品味不足的局面。还有些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对教材插图浅尝辄止,仅仅将其作为学生激趣工具,激趣后缺乏对插图与文本联系的进一步剖析,这样的指导使得学生刚产生的兴趣就戛然而止。

3.插图使用不当

教材插图是教学的辅助性材料,是对文字材料的补充和支持。通常而言,教师对插图应用最广泛的是在课文的引入或者结尾中,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提及。有些教学中出现插图疏离文本的现象,制作课件华而不实,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掌握知识转移到单纯的视觉享受,忽视教材插图所蕴藏的精髓,抛弃文本阅读,更别说让学生体会感悟和创新见解了。即使有教师注意到文本与插图的联系,也只是简单结合,并没有有意引导,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根本谈不上。

二、教材插图深度活用的策略

针对以上现状,特别是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小学低年级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那些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插图来帮助学生识字、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课文插图尽可能地为教学服务,给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教学带来无限生机。

(一)知图活学——树立读图意识

翻开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我们都会被其中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生动有趣的插图所吸引。这些插图,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与文质兼美的课文相配合,图文并茂,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把钥匙。它在教学中有铺垫导引、烘托主题、增加情趣之功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让学生懂得读图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

要让学生学会看图,老师自己要先读好图、读懂图。教师读图时,必须先通过自己的火眼金睛读懂文本作者、绘画者和编辑者的意图,悟出插图的丰富底蕴,体会插图真正的思想内涵,才能为学生的读图指引正确方向。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树立备图意识,站在学生立场,从学生角度寻求图文的最佳结合点,充分挖掘蕴藏在教材插图中的知识信息,思索如何通过插图引导学生探究和吸收更多隐含的信息,如何利用插图引导学生鉴赏评议,如何利用插图来设计练习,创设多姿多彩的教学情景,发挥插图的最佳功效,为学生在图文之间搭石铺路,从而使学生重视插图,爱上插图,并渐渐学会读插图和学习。

(二)知图活法——指导读图方法

1.学会“看”图

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观察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正确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例如,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如一年级上册《四季》这篇课文,里面有多幅插图。要先让学生懂得插图按季节的排列顺序,接着让学生观察每幅图画上的季节特征变化,由观察入手了解四季。再如二年级上册“我爱阅读”模块中的《十二月花名歌》,课文内容四周都环绕着各式花的手绘图,而这个板块讲的就是不同种类的花在哪一个月开得最盛,手绘花朵插图的摆放顺序刚好吻合课文内容顺序,从左上角开始一直向下,最后到右上角按照12个月的顺序进行。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即便学生在不认识花朵的前提下,也能初步对花形、花色形成一定程度的记忆。长期坚持系统的观察训练,能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在日后读图时也就有条有理了。972B2A73-4566-4DF2-8CFB-50CB447AE3B7

2.学会“思”图

“看而不思则罔。”插图并不只是表面绚丽多彩,其实它们还隐藏着更深刻的含义。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恰当地创造出让学生对插图进行探究的时机,创造出适宜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搭石铺路,让学生自觉观察插图,引导学生对插图提出疑问,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插图的内涵,激发学习欲望。通过“思”图可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加深对文章的独特体验。因此指导学生“思“图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文为例。讲解“我们看了春天,听到了春天,闻到了春天,触到了春天”这一部分时,有的教师只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或者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孩子们在童话般的春天里感受美好的春光。通过朗读来体会情感确实是个很好的教学手段,然而有的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强,使得他们不能很深刻地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然而,此处就是让学生“思”图的最佳时机。教师可以这样教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插图,从孩子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是如何感受到春天的美的?”学生通过观察近处两位小朋友的眼神、动作,用心去分析、探究图的内容,想到“找”春天带给他们快乐,对文章所表达的感受春光美好的情感理解很快就会跃然纸上。

3.学会“说”图

“思而不说则殆。”这是学会读图的另一种方法。在对插图进行思考和探究时,还要对插图进行说解。语文是一种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工具,而且课标也指出要让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让学生深入了解插图的真正含义后,还要让他们懂得说图。学会“说”图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先通过看图说出插图的整体内容,然后通过思考插图所要表达的情感,并通过连贯的句子将其表述出来,这就是说图的过程。说图不仅是学习读图的好方法,更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好途径。以教学一年级下册《小池》一诗为例。文本插图是一幅中国水墨画的绘画类型,水墨画面充满朦胧静谧的美好,插图不如素描临摹这类画作精细,但却能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有“意无穷”之妙。教师充分利用水墨插图,与古诗文本进行巧妙结合:“观察插图,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诗中描绘的景物。”这是让学生通过形象图将抽象文字直观理解,图像丰富的画面让孩子们能顺利获得这些景物词的解读,并绘声绘色地介绍这些美丽的景色,这就是表达图的过程。然后再回到诗中,看着插图,朗读古诗,水墨画的质感,讓孩子们对古诗中的小池、小荷、泉眼、蜻蜓等景物进行意境勾勒,再通过老师引导孩子们展开景物间的想象,这样既是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又是对审美情感的有意熏陶。

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充分去研究探索,就能让插图“开口说话”。这样趣味盎然的课堂,既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兴趣,又能够加强学生对插图的重视。

4.学会“甄”图

教材插图内容多样,有的画面内容庞杂,没有突出课文主旨。这样的插图如果都让它“开口说话”,很容易浪费宝贵时间。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判断和辨别能力,同时也需要老师及时地引导学生抓住插图重点。如观察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插图时,对于图中的云雾、苍松等景物并不需要多讲解,因为插图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直观地感受到山寺的高峻和环境的幽静,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境。这样指导插图,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让学生懂得对插图进行侧重点分析。

(三)知图活用——发挥插图作用

1.激发兴趣,激活课堂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拿到新课本的那一刻,“阅读”的第一件事是课本中的插图。他们觉得课本中的那些插图很精致,而且很有意思。当看完这幅插图时就会期待下一幅插图的内容,而且插图百看不腻。教材插图起到吸引学生兴趣的作用。

趣味性的插图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世界的欲望。教学中,教师借助插图的鲜明形象使学生深刻了解文字内涵,利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探究知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两幅插图的异同,第一幅是葫芦藤长满绿叶,结出可爱小葫芦;第二幅是葫芦叶发黄,小葫芦变黄掉落。从两幅图中,让学生去发现不同,从而产生疑惑:为何树叶最后都枯萎了,葫芦都掉了?如此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整个课堂就充满探究的学堂。

2.观察想象,丰富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可以知道,插图是培养儿童对具体事物形象感知的重要教学手段。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时,可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课文中的三幅插图,让学生试着从插图中清楚知道小马过河的过程,从而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方法比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概括文中主要写了几件事的手段更简洁明了,关键是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到了评价小马做法时,借助这三幅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每一幅插图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从人们的表情中评价小马的行为。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在插图中寻找答案。这样通过对插图进行想象补充,使得学生明白文章主旨,获得情感体验,正是插图所发挥的作用。

3.图文交融,发散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插图之所以有突破文章重点的作用,是因为每一幅插图都是插图创作者在深入了解文章主旨之后进行创作的,是文章主旨的直观表达。因此,真正懂得读图的学生,相信他对相应的文章中心主旨的把握是很准确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利用插图诸多有利因素,运用插图将课本中的精彩片段还原出来,引出许多文字没有的信息,引导学生拓展性思考,锻炼学生的理解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挥他们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不少低年级的文章是一定要借助插图才能突出其中心主旨的,比如关于自然景观的文章,关于艺术作品的文章,关于名胜古迹的文章……这些文章如果只是通过学生的不断朗读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样只能让学生“知其人而不知其貌”。以教学二年级上册《敕勒歌》为例。插图描绘的是茫茫原野、牛羊成群、广袤无边的草原风光图,用水墨画勾勒,意境满满。很显然,插图已经将古诗的中心意思表达出来了,如果学生真正读懂图意,古诗的意思自然就明了了。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插图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这么广阔的草原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样的美景让我……”学生边观察图边品味文章的语言,这样图文交融的学习,学生理解文章中心也定会更加深刻!

4.表达运用,提高写作

插图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其表达能力提供丰富的内容。在学生语言能力学习过程中,插图是形象学习和复述最主要最直接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生动材料。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插图,教给学生一些看图方法和语言表达技巧,训练学生说话。一二年级的古诗文本,每一首都配有中国画色彩的插图,意境超美,文本内容直接指向古诗插图的形象描写,都是孩子们说话训练的好作品,教师从一开始就有条理地引导学生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这样有步骤的日积月累的实践,可以使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断提高,为三年级进行书面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实,插图还能够很好地起到训练背诵、指导阅读等作用。插图的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能忽视教材插图,浪费宝贵的学习资源。配置插图可使教科书具有跃出的生命,不仅成为教师当教、学生当学之书,且成为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利用好插图,借助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语文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972B2A73-4566-4DF2-8CFB-50CB447AE3B7

猜你喜欢
读图教材课文
教材精读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