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的换代升级,对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单要求中职学生专业过硬,而且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时代人才是社会各个层面的呼唤,不管是国家战略性建设,还是企业发展、个人发展都需要这种工匠精神。因此,各个职业学校就必须明确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同时,也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断培养新时期下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精神的新型人才,打造中国特色的全能型人才,不断促进我国制造工艺的发展。
一、核心概念界定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职业素养,也是一种道德精神,是关于道德、能力、品质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展示了一个工作者的职业态度,是新时代下的发展产物。工匠精神包含两个层面的意识,其一是创新意识,一个国家的产业要想发展,领跑于世界,就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其二是敬业意识,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敬业意识,那么这个社会终将止步不前,一个人如果没有敬业精神,每天浑浑噩噩,那么这个人终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无法胜任工作的需要。
中职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是一个正在快速成长、积极摄取知识营养的群体,积极培养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工匠精神,成为中职学校与中职教师教育工作之中的重点。而思政教育可以有效达到这种教育模式,特别是思政融入专业实践教育,不单可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更可以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提高。
二、中职工匠精神培养的教育现状
(一)重专业轻思政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与相关政策的影响,中职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较大的偏颇,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的培养,而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一直处于边缘地带。特别是一些班主任在班级上的管理,更停留在“不闹不惹事”就行,职业教育存在重专业轻思政的现状,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二)重实践轻理论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中职教师教育内容更新较慢,从课程内容设置上来看,实践课程占全部课程内容的三分之二以上,理论课程安排得很少,学生在校通过专业实践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技能和发展方向,在实际的专业课堂实践中融入课程思政的较少,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差甚多,学生无法满足企业工作需求,使学生很难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从教师群体上来看,绝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创新,安于现状、照本念经,只粗略讲解书本上的专业知识,一方面既不补充书本外的其他理论知识,另外一方面也不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践训练。在这种教学状态下,学生自然无法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工匠精神更是无从谈起。
(三)学生思想问题较为突出,工匠精神存在认知偏差
中职学生还处在青春期,性格极不稳定,叛逆现象十分常见,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长远打算,在关于《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学校课程育德创新实践研究》课题调查中发现近8成的学生对工匠精神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在各种负面情绪影响下,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不扎实,这不利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三、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有利于人才培养
中职学校将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全能型人才素质水平的迫切需要。中职学校思政教育在促进新时期职业文化、促进创业、培育教育体系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产业革命的不断换代升级,对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型人才需求更是迫切,中职学校作为人才培育的基地之一,在培养专业能力过硬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对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最基本的要求。
(二)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高度
工匠精神是一种新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精神需求的具体体现,把工匠精神落实到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工匠精神充分体现了中职学校思政教育的社会道德需要。在中职学校实践教育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将思政教育的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有效地发挥其道德引导作用,把民族复兴所需要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整合思政教育课程,继而更好地引导中职学校学生坚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与职业目标,提高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力。工匠精神,是对我国中职学校德育内容的一种具体补充。
(三)加快思政教学专业化步伐
不能否认的是,当下中职学校课程思政与专业课实践融合的建设中存在着种种不足,特别是思政融入各专业实践课程中。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促进思政教育专业化进程,促使思政教育朝着专业、实践、规范的角度发展,提高思政教育的可操作性、可实践性,让课程思政更好地与专业课实践挂钩,使融入课程思政的专业实践课成为一门有思想教育意义的专业课程。
四、工匠精神与中职思政课教育融合的基本策略
(一)构建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应该改变过去的培养目标,构建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及时对思政教育体系进行调整,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为目标。一方面既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让学生具备企业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另外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的政治素养方面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就是说全方位地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实践课的思政教育内容之中,时时渗透,处处贯彻,将其精神的培养真正落实到实处。
专业课教师在设立课程目标时,要注意将工匠精神纳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使课堂成为目标培养的主要阵地。这种培养模式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好处的。纵观当前职业教育现状,拥有精湛技能的学生不在少数,但是德才兼备的学生却是很稀缺,而社会上所缺的正是这种学生。中职学校立足于实践之上,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社会上永葆竞争力。
(二)构建新的思政教学方式
要想使工匠精神真正融于专业课实践的思政教育之中,一方面要积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实践活动,将工匠精神融于其中。当然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那样简单,更需要的是在实践之中运用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之中思考相关教育的内容,继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工匠精神的实质精神,当然这种思想教育的渗透不能局限在某一学科上,还应该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课程思政教育不能单单局限在课堂上,还要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中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缺乏深刻而透彻的理解,所以可以將工匠精神内涵的普及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举办专家“工匠精神”相关讲座、校园工匠精神知多少等活动,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关于工匠精神的理解,让学生关注到其真正内涵,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校园文化氛围,正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以“工匠精神”为主体,抓好课下思政教学
中职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做好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减少负面情绪、负面文化所带来的危害。然而课堂上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各位中职教师需要明确教育不能单单局限在课堂上,更应该关注课下。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教学与课下实践教学。课下实践教学是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一部分。作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中职教师应当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思政教育,并在其中融入“工匠精神”。比如在每周末,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一起观看工匠精神方面的宣传片、影视片、纪录片,可以以作文比赛的形式组织学生写读后感。现在是自媒体时代,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宣传,通过创建公众号,或者在校网上搭建网络宣传平台,定期向学生推送关于工匠精神的文章,继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四)校企合作走出课堂,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
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中职教师和学校需要明确企业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匠人,而不是培养他们所认为的匠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能够在企业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对《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解读,为了保证国家确定的职业和思政更好地融合,必须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把专业实践课和课程思政付诸实践。尽量与一些知名企业建立联系,让教师、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工匠的技术成果,感受他们对职业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优秀成绩和产品的内在自豪感,培养一种行动意识。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工匠进入中职课堂,向学生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与学生分享他们的职业精神,坚持自己的从业承诺。积极推进社会实践项目,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切身实践、充分承诺,把“工匠精神”深入融入学生的言行,内化在精神核心和文化基因中。
在中职学校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逐步提高匠人精神的传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中职学校,发展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教育模式。中职学校通过树立目标体系、产教融合、课程思政、校企合作等方法,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对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06FB152F-66F4-4942-81C5-601FA2AEF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