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青
我国教育工作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极大,导致教学模式和教育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教育工作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层出不穷。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影响下,老师逐渐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深入分析学生基本情况,为学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也为老师的教学模式转变奠定基础。老师分析学生信息,可在教学实践期间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展开个性化学习。
一、养成学生审题意识
小学生本身具有无拘无束的个性,学习活动从总体上看来,对学生而言太过于束缚,所以学生经常在学习期间出现分神现象。老师要分析班级内学生的个性特点,以精准教学要求为依据,有意识地养成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审题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老师为学生讲解多种审题方法,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将题干中的重点进行圈画,对数学问题充分理解,明确问题的含义,再将前后的句子关系进行理顺。当学生掌握读题的方法以后,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将数学知识反馈于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基本信息为出发点,提出个性化指导。另外,老师还需要与学生的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告知家长不能帮助学生修改作业,甚至帮助学生完成作业,要让家长采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认清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有一部分是要求学生学习“百分数应用”,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练习题,指导学生自主作答。以问题:“我们学校在今年三月份的时候,总共花费了400元电费,四月份的时候,总共花费了300元电费,那么在四月份的时候,支出的电费比三月份节省了百分之几?”为例。学生在阅读完成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会明确四月份的电费支出比三月份少,其次明确是四月份比三月份少100元,最后明确本题所求的是百分数。学生在审完题以后,将会列出数学算式“(400-300)÷400×100%”。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将数学算式列为“(400-300)÷300×100%”,导致这个错误出现的原因是学生审题时存在问题,没有明确问题是四月份比三月份还是三月份比四月份。老师在问题讲解的时候,要分析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的印象。
二、对数学教材进行优化分析
老师组织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教材是最为重要的活动载体。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老师对学生的基本信息完成分析以后,要设计与规划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与学生信息相结合,精细化处理教材资源,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编排,突出小学数学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期间对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有着明确的掌握,对教学组织活动综合效果有良好的预见性,不断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处理,保证教学质量。
比如,小学数学老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期间,要求学生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点。教学期间,老师要与数学教材进行整合,并且将对学生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的掌握成果进行利用,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扇形统计图体系,根据学生日常生活活动带领学生观察与扇形统计图相关的数据信息,对数据信息作出整理并分析。教学期间,对有价值的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和提炼,确定学生在学习期间面临的难点和重点,与学生信息分析结果相结合,帮助学生快速寻找出学习时的目标,帮助学生在本章节学习中的成果进行准确定位,强化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对扇形统计图所涉及的数据信息展开系统性分析和针对性探索,有意识地利用扇形统计图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着重训练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提升。如此,便可以将学生信息分析的应用效用发挥出来,为老师克服教学难点和重点问题提供精准辅助,引导学生以多元化手段探索数学知识,在精准化教学模式支撑下,养成独立探索的学习习惯和深入学习的能力,提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三、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
学生信息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每位学生都具有个性化特点,个体差异会对学生学习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此外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创造能力。老师想要帮助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有效地学习,必须要深刻把握学生个性,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将班级内部的同学按照学习能力不同划分成为多个层次,将每位学生的长处发挥出来,并深度挖掘学生潜力。在层次划分时,其结果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化进行动态性调整。随着学生个人发展和课程进度推进,老师要再次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信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完成数学任务。
在数学课堂提问期间,老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其划分成为三个不同层次。对层次较低的学生而言,要求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着重培养知识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自主解决基础性问题。就层次中等的学生而言,老师在教学期间可采取提问的方式,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这部分学生进一步了解课程内容。层次较高的学生,老师在教学期间要将存在难度的问题布置给他们,让所有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全面发展,老师要放弃传统的评价方法,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制定多方面评价方案,将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进行综合处理,展开系统性评价。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家长和老师共同评价,将学生的考试分数和能力养成进行联系。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求老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能力、核心素养等全方位了解,对学生学习期间的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评价,让学生认清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学习成果。学生根据老师的评价结果展开分析,对自己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自我反思,寻找改进措施。
四、重视形象直观性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能力尚未成熟,对小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项全新的事物,老师要采取科学化的方法提升学生能力,注重基础教育。小学生年龄尚小,数学问题复杂多变,学生在理解的时候经常出现问题,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十分吃力的事情。老师在精准教学模式下,要保证教学所用的语言简洁明了,对各种模型和实物合理应用,让学生通过感知和触摸,转变对数学的认识,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使其成为具体的知识。老师在教学期间,可有意识地突出数学知识所具有的趣味性,将学生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进行结合。在知识讲解过程中,要将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知识进行联系。在知识讲解时,老师要尽可能选择与学生认知能力相符合的语言,提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
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为例。老师在教学认识三角形这部分知识期间,可设置以下思考问题:第一,讓同学们根据自己生活实践思考在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有哪些。第二,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思考为什么要将物件做成三角形。第三,三角形的定义是什么?在纸上画的图形有大有小,他们都叫三角形吗?第四,三角形的高和底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三角形,学生若是对生活不够留心,自然很难寻找到生活中的三角形。在教学环节,老师可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从教室里寻找三角形,由此可以深化自己对于三角形的认识,轻松地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寻找三角形的时候,有的学生会发出疑问:为什么物体要设计三角形形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增强数学教学自主探究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期间,老师可以采取“想一想”和“练一练”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性质,并且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通过分析学生信息展开精准教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老师要充分利用精准教学措施,基于教材内容,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创建新型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趣味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D165DAAF-0E61-4D2D-872D-CD2ED27B9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