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敏
内容提要 从“原生—次生—衍生”灾害链条来看,单一灾害容易演化为复合型灾害,社交媒体大数据既能应付单一灾害治理需求,又能满足复合型灾害治理巨大挑战。就“全生命—全过程”而言,社交媒体大数据能在灾害治理所有阶段提供重要帮助,但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某一阶段。就“特征—功能”而言,社交媒体具有集体性、连通性、完整性、清晰性和协作性等五个主要特征,同时具有信息共享、态势感知、谣言控制、重新连接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就“信息—传播”而言,灾害治理成功与否通常取决于有效的信息传播,社交媒体为灾害治理提供了信息来源变革。就“管理—治理”而言,与其试图说服民众适应政府信息沟通方式,不如政府适应民众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沟通的方式。就“传感器一民众参与”而言,民众作为灾害现场的第一批传感器,越早确定与支持民众作为第一响应者,就越能提高灾害治理效率。就“局限—陷阱”而言,并不是每个人都使用社交媒体,它可能加剧离线社会的不平等。研究最后强调政府与民众广泛理解、认同与接受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非技术层面研究与推广同等重要。
关键词 社交媒体 大数据 灾害治理 灾害社会学 灾害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6;D6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1—0102—08
人口快速增长、过度工业化和全球气候变暖等导致了自然灾害频发,也使全世界人民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损失,自然灾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同时,灾害治理也成为各国高度重视的核心问题。大数据正在促使灾害治理理念、思维模式与应对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无处不在的微信、微博、脸书与推特等社交媒体为政府和民众提供了实时图像、语音、视频、文本与数字等巨量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此进行抓取与分析,有利于决策者在时间有限和压力巨大的非常态情境中做出正确决策。就灾害“管理一治理”发展趋势而言,由于社交媒体的迅速兴起,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社会与民问等各种力量迅速参与其中,从而形成了多元与多中心合作治理格局,政府、社会与学界对社交媒体大数据也越来越重视。
近几年,社交媒体大数据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兴趣,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介入其中,形成了几种代表性视角:1.“广泛应用论”。社交媒体在灾害治理过程中无处不在,在灾前、灾中与灾后治理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多,因此,通过对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可以为灾害治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2.“技术变革论”。高性能计算、深度学习和多源数据融合等大数据计算方法在社交媒体信息提取、影响区域评估、人口图与发生模式中得到应用,已成为及时了解灾害事件的关键。3.“有效应急论”。在灾中应急过程中,社交媒体可提高态势意识、促进紧急信息传播、启用预警系统与协调救灾工作等,尤其是其中蕴含的灾害时空信息有助于实时监控和灾害评估。4.“数据开源论”。近年来,几乎每一次重大灾害研究重点都集中在社交媒体的具体使用上,与传统数据相比,社交媒体大数据具有开源、开放与易访问性等特征。5.“反向通信论”。社交媒体为灾害沟通提供了“反向通信”功能,这在日本和海地大地震中得到了充分证明。6.“非正式沟通论”。菲茨休(Fitzhugh)等认为社交平台为民众提供了一种非正式沟通渠道。7.“局限论”。三浦麻子(Asako Miura)等强调既要重视社交大数据的潜力与优势,也要看到其存在的不足,如噪音、异构、准确性与隐私等。
已有研究主要呈现几个特征:就单一与多维角度而言,虽然从不同维度对社交媒体大数据在灾害治理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维度往往单一,没有同时从多维度进行综合分析,灾害治理则强调多中心與多元治理。就“政府一社会”关系而言,要么强调社会参加灾害治理,要么注重政府利用社交大数据进行治理,二者进行合作治理研究较少,只有政府与社会形成平等的合作关系,社交媒体大数据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就动员与协同角度而言,多集中于信息沟通与灾害评估等层面,对社交媒体促进社会动员、社会参与与社会协同治理等功能的关注不足。就“大数据一其他数据”而言,社交媒体大数据与其他数据(如普查数据和遥感数据)等的融合研究比较少见,它本身存在许多局限,需要与其他数据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灾害治理提供支持。就单一与全过程角度而言,大多集中于灾害治理的某一阶段或某一过程(如灾中应急或灾后重建),而从全生命、全过程、全灾害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少见。因此,本研究将聚焦几个核心问题:如何建构社交媒体大数据灾害治理模型?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国际上有哪些成功或失败案例?如何反思这些案例,它具有哪些理论前景?又存在何种不足?综合成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社交媒体大数据运用到灾害治理全生命过程中?本文主要通过理论模型建构及典型案例探讨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现代灾害具有威胁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双面性、紧迫性、新闻性、压力性、常态性与公共性等特征,使得灾害治理越来越复杂,大数据为灾害治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国际通用灾害治理模型是PPRR模型,主要分为预防(Prevention)、准备(Preparation)、反应(Response)与恢复(Recovery)四阶段,本文在此基础上建构社交媒体大数据治理模型,政府、社会、组织、个人和媒体是这一治理模型的主体。
图1 大数据时代的社交媒体灾害治理模型
1.灾前预防:新信息源与预警网络
灾害治理重视预防,强调风险源控制与源头治理,这是将损失降到最低的有效手段。随着社交媒体无处不在,每天产生巨量公共数据,已成为灾前预防新的信息来源。社交媒体大数据是一种有效的灾前预防手段,进而促进灾中快速评估、应急响应与灾后重建。从地理信息来看,社交媒体为灾害治理提供了巨量的风险信息与历史数据,为灾前预警提供了数据支持与科学根据,尤其是社交媒体与地理位置的结合,有助于尽快发现与确定风险源(危机源),建立更为有效的预警与预控体系。从沟通来看,虽然各国汲取了过去灾害治理经验,通过加强传感器与预警系统建设提高了预防能力,但是政府仍然需要警告民众在灾害即将发生前与短时间内有计划大规模撤离,这在实践中往往非常困难。政府与民众之间仍然是“一对多”的传统沟通模式,二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互动。社交媒体则不同,它是双向与多对多的互动,不仅是一种有效的预警网络,也为预防提供了平等、合作与多元沟通渠道,大大完善了灾前预防体系及效果。
2.灾前准备:应对计划与新兴备灾
在灾前利用社交媒体大数据可以制定有效的灾害应对计划,主要包括灾害应对规划、应急演练与物资准备等,它能有效提高备灾沟通、风险监控与备灾网络的有效性。在备灾应对计划中,个人与家庭非常重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备灾方式也随之变化,教育民众如何有效使用社交媒体,如何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及发布有用信息成为备灾工作的重要内容。虽然传统备灾(例如拥有急救包及与家人团聚计划)仍然很重要,但社交媒体开创了个人与家庭新兴备灾方式,其备灾计划可能包括:将有用的电话号码(例如当地警察、消防部门和公用事业公司)存储于电话中、在手机上为紧急联系人创建社交群组、了解地方一级可以使用哪些社交媒体工具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快速访问、在应急工具包中为手机准备一块备用电池及其他等,当灾害发生后只需简单说“我很好”即可更新社交媒体,让朋友与家人了解自己安全状况,这有助于减少区域通话量、避免通话拥挤与保持必要通信。对于政府而言,灾前在社交媒体上建立自己的应急渠道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社区居民在灾中应急与灾后恢复階段寻找到有效信息,在非灾害时期,政府需要探索通过社交媒体渠道传递信息以进行有效的备灾。
3.灾中应急:态势感知与提高时效
灾中应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灾害及时动态、周围环境和受影响人员及时与准确信息,它解决的是具有严重后果的复杂问题,需要在有限时间内迅速解决,从而减少任何可能的损害,社交媒体大数据为灾中应急提供了新机遇。就大数据技术而言,紧急情况下的灾害信息非常丰富,因此有必要对巨量信息进行筛选以找到最有用的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将巨量社交媒体低度信息内容转换为少量但内容丰富的信息,决策者从中挖掘出紧急请求以向民众提供及时援助。同时,开发大数据工具从社交媒体中提取、分析和可视化可操作信息,它能自动执行救灾工作。在日本和海地大地震中,社交媒体大数据实时监控系统(Social Big Board)能实时抓取、分析与灾害有关推文,并在地图上显示灾害问题与趋势,从而进行实时监视与预测趋势。就应急时效而言,通过分析关键字、时间和地点信息,应急人员可以发现特定区域行动模式及更好了解当地情况,从而缩短响应时间并将救援工作集中在最需要的地方。在现场的第一响应者通过社交媒体实时发布第一手信息,可以大大增强应急时效。就信息传播而言,社交媒体为信息快速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灾中信息分析可以提高决策者与民众的态势感知,从而在更短时间内将新闻和警报传达给更多受众。就决策者而言,可以根据灾中大数据分析监控公共活动与应急协调,还可以从社交媒体获得直接与有价值的见解,提醒官员注意受灾地区情况,如道路封闭与停电等。奥诺拉蒂(Onorati)和亚兹(Diaz)发现,作为灾害发生的直接目击者,人们会广泛分享事件照片或视频,决策者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加强对信息的全面了解,从而更清楚地了解民众反应。就灾民而言,社交媒体不仅可以收集巨量数据,还可以允许灾民在发生危机时标记自己的地理位置或留下时间,从而使救援者实时了解与准确掌握人员救援信息。社交媒体也可以使灾民积极主动参与灾中应急,减少容易被忽略的应急细节。
4.灾后恢复:社会资本与信息共鸣
许多研究都集中在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防灾、备灾与应急,很少关注社交媒体在灾后重建中的作用。从恢复活动来说,社交媒体与灾后受影响群体恢复活动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它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可以鼓励民众支持灾后重建工作,它促进了民众参与,从而对灾后重建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而言也非常重要,在灾后重建中可以充分依靠与运用社交媒体。从社会资本来说,民众通过社交媒体建立社会信任、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和社会参与,有效提高了灾后重建社会资本利用水平,同时增加了人们参与灾后重建相关工作意愿,从而为经济复苏和社会重建做出积极贡献。从“信息—共鸣”来说,社交媒体为直接受灾害影响的民众提供了更多共鸣,通过社交媒体信息与情感沟通,有利于激励灾民,并在普通民众与灾民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从重建主题来说,在灾后重建阶段分析社交媒体大数据,如灾民识别、地理位置估计及讨论主题,有利于确定灾后重建的主题和优先次序。一般说来,社区信仰、资产和金融往往成为灾后讨论主题,这些话题的讨论不仅鼓励非灾区民众支持灾后重建,而且对于建立针对性、科学性与系统性重建计划也具有重要意义。
大数据背景下的社交媒体灾害治理强调灾害全生命过程,它是一种全新的治理方式与思维变革,它以社交媒体为平台,以大数据分析为基本内核,更加注重风险的及时反馈与沟通渠道的顺畅,同时具有动态性、双向性、对等性与高效性等特征,因而是一种优化与高效的灾害治理模式。
上述模型的建构为观察全球利用社交媒体大数据灾害治理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社交大数据在灾害全生命周期应用提供了理论证据。但正如韦伯所主张的,这只是一个理想模型,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完全契合,它作为实践的“理论观照”,可以指导与促进实践迈向这一理想模型,从而提高实践能力与促进实践发展。因此,本文选择的几个案例只符合全生命周期的一个或两个阶段。目前,全球越来越意识到社交媒体在自然灾害治理中的重要性,传统灾害管理依赖自上而下的管理手段,社交媒体则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计算和移动媒体设备实现多对多通信、多中心治理与协同治理,其在灾害治理领域日益重要,国际上已出现了系列治理实践与典型案例(见表1)。
1.桑迪飓风:应急重建中的社交媒体
2012年10月,美国发生了历史上危害最大之一的桑迪(Sandy)飓风,在飓风期间,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创建了一个由公共机构和私人公司组成的创新合作团队应用社交媒体大数据,团队成员分析推特(Twitter)提要数据以发现某些地区的活动模式,同时分析了推文标签、与桑迪相关的Instagram照片、特定区域疏散率及其他资源的关键词(如电力、食物、燃料和水),通过大数据快速评估了灾害造成的破坏,并绘制了最需要救济的地区及将资源分配到最需要救济的人群,它为应急机构提供了科学与高效的减灾计划与应急策略。脸书(Faeebook)小组使用网络分析法查找有影响力的志愿者,同时使用网络了解志愿者背景、脸书小组内部与外部志愿者活动,大数据分析表明大多数活跃的在线成员积极参与了地面重建活动,他们有意愿与有能力从事志愿服务,在整合在线与地面灾后重建志愿服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桑迪飓风标志着社交媒体大数据正式纳入灾后重建过程,成为灾害治理的成功典范。
2.海燕台风:紧急救援中的社交媒体
2013年11月,超强台風“海燕”给菲律宾造成了1.6万多人死亡,5万多人受伤或失踪。政府与救援队对社交媒体进行大数据跟踪与分析,主要对灾民推特及手机短信内容进行国际回应、个人信息(寻找亲朋、财产损失与失踪人口报道)与情感表达(消极、积极及表达感激)进行分析,同时跟踪与分析从现场发回的新闻报道,清晰显示出了灾害对不同区域与不同群体的不同影响、灾情最新发展态势及增强了灾害情境意识,为灾害治理提供了实时与快速的灾害损失监测与评估框架,从而保证了灾民得到及时有效的安置。国际红十字会与世界各地志愿者也展开了合作,通过分析他加禄语、宿雾语推文与脸书帖子的“洪水”“受伤”和“损坏”等关键词,绘制了受影响地区及民众图表,同时在推特上分析赈灾信息(个人捐助、呼吁捐助、组织协调救灾和寻求帮助信息),准确了解灾区受影响程度及制定了志愿救援工作的优先次序。
3.路易斯安那州洪水:共享信息的灾中应急
2016年6月,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爆发了洪水灾害,造成6万多户房屋被破坏,是2012年桑迪飓风后美国遭受的最严重灾害,路易斯安那州巴黎市政府积极运用社交媒体与受灾社区共享信息,从而将社交媒体大数据转换为应急知识。例如,根据灾害响应期间在线用户在脸书上的互动大数据制定了洪水泛滥图、应急避难所位置、医疗服务与杂物清除等,大大增强了灾害态势感知、促进了紧急信息交流与提升了预测准确性,帮助应急管理部门采取了有效的应急沟通、针对性救援策略与科学分配救灾物资,充分表明社交媒体在应急信息传播和紧急救援中具有关键作用,尽管传统媒体仍然是灾害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开始认识到大数据网络技术与社交媒体能促进灾害信息迅速传播。灾害治理中的社交媒体网络由个人、应急机构和组织三个实体组成,社交网络的核心是由众多个人组成,其积极共享信息并与政府信息交流与更新信息,成为风险沟通、信息沟通与应急沟通的重要渠道,经过过滤的含有地理位置的推文也能快速评估灾害损失,这在路易斯安那州洪水灾害中得到了初步印证。
4.黛比气旋:全过程中的社交媒体
2017年3月,强热带气旋“黛比”登陆了澳大利亚东北部的昆士兰州,造成了2万多户断电,2.5万居民被迫紧急疏散。在这次灾害中,政府通过社交媒体在灾前和灾中进行了有效的灾害信息指导,在灾后进行了及时准确的重建信息指导,达到了加强灾后管理的目的。当灾害发生后,昆州警方通过社交媒体提醒当地居民在灾害警报解除之前不要外出,政府对脸书用户在线大数据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民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内容与方式,调查发现民众在这次灾害中通过社交媒体积极共享信息并将此列为首选的沟通方式,尽管人们担心个人社交媒体存在信息冲突、误导、不准确和泛滥等现象,但事实却是,随着社交媒体贡献者数量的增加,自愿信息传播错误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社交媒体民众丰富性降低了信息不准确性,民众也普遍认为脸书与推特等社交媒体传播灾害文本与数据,为其提供了直接、轻松且按需访问的途径、信息源与辅助决策功能,社交媒体大数据成为灾害治理的强大工具。
5.哈维飓风:直播平台的救援支持
2017年8月,哈维飓风登陆美国得克萨斯州,仅8天就造成了44人死亡、10万户住宅损毁、3.2万人被迫进入避难所及130万人受灾,社交媒体Snapchat成为风暴直播的热门平台,数以千计的人使用其App更新消息、发布周围环境情况与报告停电等事件,通过SnapApp地图可以显示出使用的民众的位置,对其进行大数据分析能够准确发现灾民地理位置。社交媒体Snapchat具有免费、开源与方便使用的优势,为政府和社会向需要紧急救援的地区和民众提供了最新信息。脸书是受灾民众活跃的另一个平台,它同样也推出直播功能,人们通过这一平台给自己打上“安全”标记以使亲朋放心。当人们需要救援或想利用邻里关系时,社交媒体不仅传播了社会支持,而且使邻里关系得到了加强及提高了人们的社会支持感。不仅如此,人们还发布视频请求、语音信息与现场图片,通过大数据分析有助于了解最需要救援支持的地区,这是一种反向通信功能,弥补了政府单向通信功能的不足,因而在应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从“原生—次生—衍生”灾害链条而言,单一灾害往往容易演化为复杂性危机(compound and complex crisis),社交媒体大数据在灾前预防、监测、评估、应急与重建全过程中的应用,既能应付单一灾害治理需求,又能满足复合型灾害治理的巨大挑战,因此,它有利于达到灾害治理的最佳效果。但如何确保在线信息的准确性且在灾害全生命过程中有效应用,这是未来实践面临的重大问题。
社交媒体大数据能在灾害治理不同阶段得到实际应用,它提供了一种与灾害发生速度相匹配的新治理工具,有助于进行快速科学决策,已成为灾害治理研究的新领域,在全球治理实践中也得到初步应用,不仅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也存在一些实践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