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畅
作者单位:432500 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人民医院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与固定器材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四肢创伤骨折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同时配合早期功能训练,可有效减少骨折并发症[1]。研究表明,有部分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出现骨不连现象[2]。而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常还伴有固定的断裂,对肢体功能恢复产生严重影响,故在治疗中,需要再次实施内固定术治疗,不仅增加经济与精神上的损失,还会增加患者痛苦[3]。因此,在治疗中,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植入术非常重要。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云梦县人民医院2017 年5 月—2018 年9月收治的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80 例,纳入标准:(1)参照骨与关节损伤中的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诊断标准,结合CT、X 线检查确诊[4];(2)骨折时间>12 周;(3)临床证实出现骨折未连接,且停止愈合,X 线检查骨不连特征明显;(4)骨折端硬化、骨折面光滑度良好,有较高的清晰度;(5)研究前患者及家属均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骨缺损严重引起的再次手术者;(2)药物或自身因素引起的骨不连者;(3)临床资料不完整者;(4)病理性骨折引起的骨不连者;(5)合并多个脏器病变者;(6)手术不耐受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 例。对照组中男27 例,女13 例;年龄26~67 岁,平均(46.5±10.3)岁;肱骨骨折7 例,胫骨骨折10 例,股骨骨折23 例;骨不连原因:内外固定失败15 例,感染25 例;开放性骨折者16 例,闭合性骨折者24 例。试验组中男26 例,女14 例;年龄25~68岁,平均(47.0±10.2)岁;肱骨骨折8 例,胫骨骨折11 例,股骨骨折21 例;骨不连原因:内外固定失败16 例,感染24 例;开放性骨折者17 例,闭合性骨折者23 例。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明确病情后,对照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选全身麻醉,切口作于患侧,逐层分离切口处组织,暴露骨不连后剥离骨不连的骨膜,选择适当长度的加压钢板,安置于病变张力侧,并于钢板两侧放置合适的皮质骨螺钉,加压固定钢板,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植骨。试验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保持仰卧位,全身麻醉,骨折处做手术切口,逐层分离切开的肌肉组织,完全剥离水阔筋膜,对病变位置进行观察,之后将骨折端纤维瘢痕、硬化组织认真清除,剥离开骨膜,做梯形截面,进行扩髓,之后实施植骨复位处理,于自大转子顶点处将髓内钉置入实施固定,对手术切口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1)比较2 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2)比较2 组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Lysholm 量表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越好[5]。(3)比较2 组临床疗效,其判定标准为:显效:骨折端无叩击痛与压痛感,X 线检查结果显示骨缝完全愈合;有效:骨折端出现轻微的压痛感与叩击痛,X 线检查结果显示有骨痂形成;无效:骨折端出现剧烈的压痛感与叩击痛,X 线检查无结痂现象[6]。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比较2 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指标 试验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手术指标比较()
表1 2 组手术指标比较()
2.2 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试验组IKDC、Lysholm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IKDC、Lysholm 评分比较(,分)
表2 2 组IKDC、Lysholm 评分比较(,分)
2.3 临床疗效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5,P<0.05)。见表3。
表3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4 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3 例、切口感染2 例、关节僵硬2 例、愈合不良2 例、断钉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试验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 例、切口感染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0%。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哟统计学意义(χ2=3.125,P<0.05)。
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是骨指手术治疗3 个月骨痂没有形成,且9 个月仍未愈合。骨不连引发因素较多,其中最常见的为骨折端血运受阻,或是血供丧失、感染、骨折对位不良、营养状态较差等[7-8]。目前,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治疗中,主要以骨折端处理与植骨为治疗原则。但临床对不同骨折端处理方式不同,其中肥大型不需处理,仅需要实施骨折端固定加压治疗,萎缩型患者则需要对病变组织进行彻底清除,实施开放闭锁髓腔治疗等。之后再行骨折端良好对位,并以骨折端缺损程度为依据,实施植骨,促进骨折愈合[9-10]。
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骨折端的组织会产生损伤,出血量多,并于骨折外侧进行内固定,术后易出现应力性遮挡,从而增加再骨折概率,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此外,此方案所需螺钉较多,对骨折端会产生较大的压力,易引起骨折延迟愈合现象。试验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其对血运影响较小,需要进行扩髓与髓内钉置入,弯曲应力较少,可有效减旋转与骨折移位现象,进而减少并发症,促进膝关节功能尽快康复,提高临床疗效,促使病情尽快康复[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且试验组IKDC、Lysholm 评分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优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