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第啸 马瑞 胡承芳
摘 要:本文从建设背景、系统现状、数据资源、业务应用、模型工具等5个方面论述了湄公河委员会信息系统的发展和现状,梳理总结了湄委会信息系统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监测站网站点密度不足,代表性差;数据采集工具不完善,效率低下;各国数据格式不统一,交换流程复杂;应急响应不及时,发布渠道单一等4个方面。基于上述分析,从3个方面为完善澜湄水资源合作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出了整合已公开的数据资源;通过联合研究等形式促进数据共享;建立六国共同认可的数据标准体系;建立视频会商和即时通讯系统等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澜沧江—湄公河、湄公河委员会、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水情监测、澜湄水资源合作信息共享平台
中图法分类号:TV213.4-39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21.0622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玉树自治州,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于越南胡志明市入南海,是东南亚第一大河[1]。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六国合作作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方向,已成为我国推行周边外交新理念和“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最前沿,跨界水资源问题作为核心议题之一,是未来我国推动周边水外交战略、塑造周边环境进程中的重要抓手[2]。2015年11月,由中国倡议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正式建立,水资源是五大优先合作领域之一[3]。为进一步加强成员国间水资源数据、知識、经验和技术等方面信息共享,2020年11月澜湄水资源合作信息共享平台正式上线[4]。
湄公河委员会(以下简称“湄委会”)是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四国成立的国际组织,是成员国开展水外交和涉水区域合作的平台,也是区域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中心[5]。1995年4月5日,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四国签订了《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合作协定》,确定了理事会、联合委员会以及秘书处三级工作机制,并在此协定下先后签订了《数据与信息共享交换规程》(2001年)、《用水监测规程》(2003年)、《通知、事先磋商和同意规程》(2003年)、《维持干流流量规程》(2006年)和《水质规程》(2011年)5个规程和一系列技术指南、导则[6]。这些文件为湄公河水资源及其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的机制框架,客观上引导成员国形成了跨界水资源开发沟通机制,鼓励公众广泛参与流域开发治理,在促进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的履行核心职能,进一步提升湄公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水平,2000年7月,湄委会启动了信息系统(Mekong River Commission Information System,MRC-IS)开发计划,在湄公河干流及重要支流构建水文气象、水质泥沙监测站网,并于2006年正式上线。该信息运行15年来,历经多次升级改造,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大量数据,为湄委会和各成员国重大涉水决策,提供了信息和数据支持。
由于湄委会信息系统和澜湄水资源合作信息共享平台在内容、覆盖区域和受众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系统地研究湄委会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对完善澜湄水资源合作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和推动澜湄地区水资源领域务实合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湄委会信息系统概况
1.1 系统概要
湄委会信息系统主要由:监测网络、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工具等部分组成。自2000年启动建设以来,共经历三个建设阶段,累计投入约6 500万美元。
1.2 建设目标
湄委会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包括:在湄委会四个成员国之间实现数据和信息交流;公众可通过特定渠道获取湄公河流域的基本信息和数据;促进各成员国间相互理解与合作,以互利互惠的方式保证湄公河流域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信息系统具体目标包括:建立一个综合性集成数据库;建立信息和知识模型;制定配套政策和技术文件;加强数据和信息管理能力[7]。
1.3 技术团队
湄委会信息系统建设由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小组负责。该小组是湄委会为协调信息系统建设相关事务而成立的临时机构,由13名成员组成,其中每个成员国2人,湄委会5人。其主要职责包括:推动湄委会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实施;对数据和信息需求及更新提出优化标准、表达方式和建议;对数据和信息的格式、分级、数据质量及其他相关事务提出建议;起草相关技术规程、导则;起草数据和信息传输时间表;制定数据和信息共享总体计划;起草数据和信息用户义务和责任的许可协议;编写湄委会年度工作报告中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内容。
2 监测网络
监测网络是湄委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河流监测系统、地下水监测系统、洪水监测预报系统、干旱监测、流量与泥沙监测系统、渔业监测系统以及河流生态监测系统等7个子系统组成。
2.1 河流监测系统
河流监测是湄委会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由66实时水文气象测站和139个常规水文气象测站组成[8]。
2.1.1 实时水文气象监测站网
实时监测数据主要为水位和雨量数据,每15分钟更新一次,由位于湄公河干流和重要支流上的66个自动水文气象测站提供,其中包括老挝23个水文站、泰国11个水文站、柬埔寨17个水文站以及越南15个水文站,详见表1。
①实时水文气象站点
2001年至2006年,在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Australian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的资助下,湄委会实施了为期5年的水文站网改造项目(Appropriate Hydrological Network Improvement Project),对湄公河流域范围内的17个站点进行升级改造,并在柬埔寨金边、老挝万象、泰国曼谷、越南胡志明市、湄委会秘书处以及我国云南建成了6个数据中心[10],上述成果是湄委会信息系统一期完成建设的重要标志。
2006年,在法国发展署(French Development Agency,AFD)和法国全球环境基金FFEM(French 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联合资助下,湄委会在一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先后建成了49个实时水文气象测站,截止2021年9月,湄公河流域共有66个实时测站投入使用。
我国自2002年以来坚持每年汛期无偿向湄委会提供允景洪和曼安水文站水位和降雨量数据,在此基础上,2020年11月我国正式向湄公河五国及湄公河委员会提供上述两个水文站的全年的水文数据[11]。
②数据采集及传输方式
自动监测站点的数据是通过内置在监测设备中的数据记录仪(Data Logger)根据系统设置的固定频率自动进行采集,并基于手机信号通过4G网络将采集数据上传到湄委会秘书处的服务器上,传输频率为每15分钟一次。此外,为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损坏,每三个月湄委会还会对自动监测站中储存的数据进行人工收集。
③站点所有权
根据湄委会《数据与信息共享交换规程》[9],站点的所有权为站点所在成员国。湄委会如需对水文站进行任何操作,需提前通知站点所在成员国。
2.1.2 常规水文气象站网
监测水文气象数据是湄委会的核心职能之一[12]。湄委会于2006年在柬埔寨金边成立了区域防洪和减灾中心(RFMMC,Regional Flood Management and Mitigation Center),主要职责是洪旱预报和河流监测。根据湄委会与各成员国签订的谅解备忘录及其参考条款,成员国各相关单位负责收集常规站的数据并向区域洪水管理和减灾中心传输。
湄委会常规水文气象测站139个,经各成员国人工收集测站数据后,发送至区域防洪和减灾中心的数据终端上。汛期(6月1日至10月31日)数据每天发送一次;旱季(11月1日至次年5月31日)每周一次。区域防洪和减灾中心会根据河流监测系统及成员国收集的数据编制洪水公告和旱情周报,并发布在其官方网站上,供成员国政府部门和流域各国公众参考。
2.2 水质监测网络
湄公河委员会于1985年启动了水质监测网络(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Network,WQMN)项目,提供湄公河及其支流水质监测数据,该项目率先在老挝、泰国和越南展开,柬埔寨于1993年加入,现已成为湄委会重点环境监测项目之一。
经过20年的发展,到2005年,水质监测项目采样点达90个。2006年,湄委会为节约开支,对水质监测网络进行了一次全面评估,将水质监测站点按照其位置和重要性分为22个主要站(Primary Station)和26个次要站(Secondary Station),重点站是指位于湄公河干流以及部分重要支流的监测站点,由湄委会负责运行维护,一般站则交由所在各成员国负责[13],详见表2。
为保证数据连续性,水质监测频率为每月一次,各成员国统一在每月13日至18日之间进行水质样品采集及监测。
湄委会与各成员国指定实验室合作,共分析19项水质指标,其中13项为常规指标,每月采集的样品均需要进行上述13项指标的分析,另外6项指标(主要阴阳离子)仅针对4至10月采集的水样。水质指标分为Class A(无影响)、Class B(轻微影响)、Class C(影响)以及Class D(嚴重影响)四个等级。目前,湄委会信息系统能够提供2009年至2015年期间48个水质监测站点的水质指标检测结果。
2.3 流量与泥沙监测
2009年,湄委会启动了流量与泥沙监测项目(Discharge and Sediment Monitoring Project,DSMP)。该项目由芬兰、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出资,共建设泥沙监测站点17个,其中13个站点位于湄公河干流,4个站点位于湄公河支流[14]。
站点监测内容包括流量、悬移质含沙量、沉积物粒度分析以及推移质含沙量等4项指标。水质和泥沙监测和样品采集频率全年不一致。对于流量和含沙量(悬移质),湿季(6—10月)每月监测4次,其余月份每月监测两次,全年共监测34次。对于SGSA和推移质,监测频率减半,湿季每月采样2次,干季每月采样1次,全年共检测采样17次。
此外,为了确保各成员国使用统一的悬移质含沙量分析方法,实现室内分析数据标准化,湄委会还专门为各成员国均建立了悬移质分析实验室。
2.4 渔业监测网络
湄公河流域是世界著名的内陆淡水渔场之一,也是沿岸人民主要的蛋白质来源。为监测湄公河流域渔业现状及发展趋势,1994年以来,湄委会先后启动了4个渔业监测项目[15]。
①1994至2010年,柬埔寨洞里萨湖张网捕鱼监测计划(DFMP,The Dai Fishery Monitoring Programme)
②1994至2010年,老挝南部孔恩瀑布处Lee Trap渔业监测计划(LTMP,The Lee Trap Monitoring Programme)
③2003至2010年,覆盖整个湄公河流域近40个监测点,鱼类丰度及多样性监测计划(FADMP,The fish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Monitoring Programme)
④1999至2010年,柬埔寨和越南,鱼苗密度监测计划(FLDMP,The Fish Larvae Density Monitoring Programme)
2.5 河流生态监测
湄公河环境健康监测项目(Environmental Health Monitoring,EHM)始于2003年,对丰富度、丰度及每个分类单元的平均耐受性分值(ATSPT,Average Tolerance Score Per Taxon)等3个生物学指标进行监测。该项目在湄公河流域共有41个水生态环境健康监测站点,其中老挝、泰国和越南各有8个监测点,柬埔寨有17个监测点。采样时间为每年3至4月,这时水体清澈、水流温和,有机体较为繁盛。
2.6 地下水监测网络
湄委会地下水监测和资源评估最初仅在泰国和越南展开,后来范围陆续拓展至柬埔寨和老挝的部分区域。根据2014年资料显示,湄公河地表水年均水资源量约为450km3,而湄公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存储量约为70至350km3[16]。
2.7 农业监测网络
根据湄委会《2011—2015年战略规划》,为高灌溉效率,湄委会开展了监测农业用水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了可持续高效用水项目,通过分析农业用水监测数据,从灌溉规划(水资源分配)和灌溉调度(每日水资源分配)方面向各成员国决策者和技术官员提供战略规划和技术指导17。
3 数据资源现状
湄委会通过与各成员国签订谅解备忘录(MOU),积累了大量数据和信息,分为时间序列数据、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三大类。
湄委会综合数据库涵盖了行政区划、农业、环境生态、洪水管理、自然资源、经济社会信息以及水资源在内的十个数据库,共16 395个数据集,基本满足洪旱灾害预报和决策支持方面的需求。
3.1 时间序列数据
时间序列数据以水文气象数据为主,还包括地下水、水质、泥沙、渔业、河流生态等数据,均以时间序列数据的形式存储。
水文气象数据内容包括:风速、风向、泥沙、太阳辐射、日照时间、相对湿度、蒸发量、流量、气温、气压、径流、降水量以及水位等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气象站和水文站。
湄委会在官方网站提供了信息系统的入口,通过信息系统可查阅成员国各监测站点的历史数据,可选中监测内容、站点名称和起止时间,实现自动绘制特定测站水位-时间关系图。除查阅历史数据以外,通过系统上还可以获取66个实时监测站点的水位和雨量数据,数据每15分钟自动更新一次。此外,界面实现了图表交互,即鼠标滑过下图右侧站点列表,左侧地图会自动显示站点所在位置。此外,可单击地图或列表中站点,查看监测站点详情。
3.2 空间数据
信息平台中的区域降水信息、干旱指数、植被指数、植被作物指数以及水域地图等遥感数据均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根据合作协议,美国航空航天局会定期向湄委会提供经过预处理的遥感数据(气象资料为主),主要用于湄委会洪水和干旱预报工作。
3.3 多媒体数据
自1959年湄委会成立以来,尤其是1995年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政府签署《湄公河协议》后,湄委会积极测绘了一批湄公河流域地图集,主题包括社会经济学、自然环境、文化等众多方面。
除此之外,湄委会还会通过视频网站上(YouTube)的专用频道发布视频资料,包括活动、会议视频以及一些监控项目和项目活动,供公众和利益相关方了解特定事项的动态。
3.4 數据获取途径
湄委会信息系统数据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获得。
一是通过与各成员国单方面签订MOU,明确提供数据的类型、方式等细节,按期获取上述数据,数据来源为各国国家数据库。传输方式、数据格式按湄委会与成员国签订的《数据和信息交换共享规程》所载条款执行。
二是湄委会根据项目需要临时向成员国提出数据申请,各成员国根据数据保密级别和用途等情况,决定是否向湄委会提供数据以及提供数据的方式和范围。根据协议[8],请求提供的数据应用于对湄公河流域发展和对各成员国有利的用途。
4 模型工具
2001年,在世界银行水资源利用计划项目(Water Utilization Program)资助下,湄委会启动了决策支持框架项目(Decision Support Framework,DSF),为成员国开发了决策支持工具箱(DSF Toolbox),包含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IQQM(Integrated Quantity and Quality Model),ISIS(Integrated Spectrographic Innovative Software)等3个子模型和一套影响分析工具。
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输入历史监测数据(包括水文、气象、泥沙、水利工程、农业用水和GIS数据等)对未来规划中的特定情景进行模拟(如在特定位置建设特定水利工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模拟结果,为决策支持提供依据。决策支持工具箱的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此外,湄委会决策支持工具箱还可兼容其他模型,如IWRM、HEC-RES Sim、DMS 3D、MIKE系列等模型,从而实现功能拓展。
5 业务应用
湄委会信息系统提供包括洪旱灾害预报、信息服务、组合检索等方面服务。
5.1 洪旱灾害预报
5.1.1 洪水预警
湄委会信息系统具备洪水预警功能。预警结果以每日公告形式发布在官方网站首页,具体内容包括对湄公河干流22座水文站的水位信息、前一日降水量以及未来五天的水位预报。
当测站水位在警戒水位(10年一遇)之下时,测站颜色显示为蓝色,表示当前水位较往年稳定;当测站水位在警戒水位(10年一遇)之上在洪水位(30年一遇)之下时,测站颜色显示为黄色,表示当前水位需要引起注意;当测站水位在洪水位(30年一遇)之上时,测站颜色显示为红色,表示有发生洪水的危险,详见下图。
5.1.2 山洪预警
湄委会山洪预警系统采用美国水文研究中心研发的山洪指南(Flash Flood Guidance)系统。该系统基本原理是通过分析流域已发生的降雨量,得到流域土壤湿度,反算流域达到临界雨量值所需的降雨量。当实时或预报降雨量达到阈值时,即发布山洪预警[18]。
5.1.3 干旱预警
建立干旱预警系统是湄委会2011至2015干旱治理计划的核心内容。该计划旨在开发一套基于GIS数据和其他相关监测数据的干旱预报模型。
湄委会干旱预警系统通过综合分析降雨、农业灌溉、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土地使用等数据对湄公河流域干旱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分为无风险(蓝色)、一般风险(浅绿色)、中等风险(橘色)和严重风险(红色)四个等级。
5.2 信息服务
湄委会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服务包括:水利水电、气候变化和土地植被。
①水利水电信息:平台提供四个成员国与水利水电工程开发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文件。
②气候变化适应策略:提供可交互的气候变化图谱,包括历史气候平均水平以及未来的气候情景分析。历史气候均值图提供1910—2010(100年)、1901—1940(40年)、1941—1980(40年)以及1981—2010(30年)四个时间段的气候平均水平图,包括最低最高气温的均值图、趋势图、极值图以及极值趋势图;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分析提供了四种不同的排放情景以及三种大气环流模式用于气候变化情景分析,用户可查看包括降水量、最低最高气温以及平均气温在内的四种参数分析结果。
③土地植被信息:由于土地植被数据在渔业生产、流域开发规划、湿地监测、气候变化情景分析以及洪水和土地管理中的潜在价值,土地植被数据已成为湄委会实现资源可持续管理以及监测模拟的核心数据。2010年,在芬兰政府的资助下,湄委会编制了湄公河流域的土地植被图,共对流域内703个地区9 357点的土地植被进行了实地调查,明确了流域各地土壤和植被分布、生态功能和水土保持情况。
5.3 数据分类与检索服务
湄委会信息系统提供对所有数据和数据集进行汇集分类并提供检索的功能。具体内容包括空间数据、时间序列数据、非空间数据以及相关技术文档。
①分类定位:ISO分类法、PDIES组、主题关键词、地点关键词、数据层级、数据呈现方式、访问限制、使用限制、价格区间、空间数据类型等几种分类方式提供快捷数据分类及定位。
②组合检索:用户可以在主目录输入关键词、地理位置和时间段或其组合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可根据相关性和时间先后顺序进行优先排序。
5.4 数据下载
实时水文数据和中方报汛数据均存储在湄委会云服务器上,各成员国政府通过软件Hydromet实现数据上传和下载。当前,湄委会正在推动信息系统升级,计划使用AQUARIUS软件代替Hydromet,预计经过1至2年的过渡期,完成数据管理软件升级。
非成员国用户如需下载数据,需要在湄委会信息系统注册用户名并通过邮件联络湄委会技术支持处(Technical Support Division),邮件中应注明数据需求、目的和用途等20。
6 存在问题
湄委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较为全面的数据和信息服务平台,涵盖了监测网络、数据库、模型工具、信息服务等主要板块,系统框架比较完整,但存在如下不足。
(一)站点密度不足
由于通信条件、响应程度以及发展水平不一致,湄委会信息系统于2015年正式上线后,很多栏目缺乏历史和实时数据,仅有部分水文站可查看近7天数据,且目前66个水文站网密度和数据量无法满足水文预报的精度需求。
(二)数据格式不统一
由于未能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程,各成员国上报的湄委会的数据经常出现单位、坐标体系等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后期处理工作量大,既浪费了大量人力,又影响了数据时效性。
(三)应急发布不及时,预警手段单一
目前,湄委会洪水预报结果只能通过浏览信息系统网页主动获取,未采用广播、电视、手机客户端等多媒体手段向各成员国和社会公众提供推送服务,民众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应急避险信息。
7 建议
当前,澜湄水资源合作信息共享平台已正式上线,并实现了我国境内允景洪、曼安两站全年水文数据的共享,构建全流域水情信息共享和水利工程统一调度平台是未来完善平台建设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积累,湄委会秘书处掌握的水文数据也仅限于由其资助开展监测的干流站点和部分支流站点,而干支流水利工程及其调度数据处于空白阶段。由此可见,协调各成员国和利益相关方在上述方面达成一致,仍需各国进一步增强互信。因此,完善澜湄水资源合作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应立足当前,分步推进。
一是优先整合已公开的数据资源。部分监测数据虽未通过官方渠道共享,但已通过各国网站发布,例如泰国政府在气象部门官方网站上公开了部分蒙河流域的气象监测数据。对于此类数据可不必囿于共享协议,直接采用技术手段获取。
二是通过联合研究等多种形式促进数据共享。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流域各国均高度重视流域发生的水旱灾害,并愿就此開展联合研究。可以考虑通过联合研究,从特定范围内、特定时段的数据共享开始,逐步扩展数据共享范围。此外,对于相对静态的基础信息,如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库)信息,可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通过调查获取。
三是建立六國共同认可的数据交换格式、接口调用、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标准体系。数据交换格式标准对平台的数据内容、格式、频次等进行规定。接口调用标准应明确资源共享数据服务相关接口标准,保障接口调用,促进以服务化方式提供可共享功能和数据。此外,制定涵盖个人信息、重要数据、数据跨境安全等方面的网络安全技术标准,覆盖数据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标准应包括数据分类分级、去标识化、数据跨境、风险评估等方面内容。
四是在即时掌握上下游重要站点雨水情信息的基础上,依托澜湄水资源合作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视频会商和即时通讯系统。在面对突发水情和重大涉水事件时,可在最短时间内展开会商、决策和联合指挥调度,最大程度降低洪旱灾害以及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李丽娟,李海滨,王娟.澜沧江水文与水环境特征及其时空分异.地理科学[J],2002(01):49-56.
[2]郭延军.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国周边水外交."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J],2015(4):81-93.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王毅阐述澜湄合作五个优先方向、三个重要支撑. 2015.11.13. http://www.gov.cn/guowuyuan/vom/2015-11/13/content_5012583.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六国合作!澜湄水资源合作信息共享平台网站开通. 2020.11.30. http://www.gov.cn/xinwen/2020-11/30/content_5566023.htm
[5]长江水利委员会国际合作与科技局. 湄公河开发利用与管理[M]. 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
[6]Mekong River Commission. Governance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March 2021. http://www.mrcmekong.org/about-mrc/governance-and-organisational-structure/
[7]Mekong River Commission. Procedures for Data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Sharing[S],October 2001,Thailand,Bangkok
[8]Mekong River Commission. Data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arch 2021. https://www.mrcmekong.org/our-work/functions/data-and-information-systems-and-services/
[9]Mekong River Commission. Near Real-Time Hydrometeorological Monitoring. September 2021. https://portal.mrcmekong.org/monitoring/river-monitoring-telemetry
[10]The Mekong River Commission. The Mekong Hydrological Cycle Observing System Mekong-HYCOS:A Hydr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Mekong River Basin[R].June 2018.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央电视台:澜沧江湄公河六国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2019.12.25. http://www.mwr.gov.cn/xw/mtzs/zydst/201912/t20191225_1375998.html
[12]Mekong River Commission. Monitoring the Health of Mekong River. March 2021. https://www.mrcmekong.org/our-work/functions/basin-monitoring/
[13]Mekong River Commission . 2017 Lower Mekong Regional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Report[R]. July 2019.
[14]Mekong River Commission. Discharge Sediment Monitoring Project (DSMP) 2009-2013 Summary & Analysis of Results[R]. July 2014.
[15]Halls,A.S.;Paxton,B.R.;Hall,N.;et al.. (2013). Integrated Analysis of Data from MRC Fisheries Monitoring Programmes in the Lower Mekong Basin. MRC Technical Paper No. 33[C]. Mekong River Commission. Phnom Penh,Cambodia. 130pp. ISSN:1683-1489.
[16]Mekong River Commission. Review of Groundwater information in the Lower Mekong Basin[R]. February 2014
[17]Mekong River Commission. Strategic Plan 2011-2015[R]. January 2011.
[18]Mekong River Commission. Annual Mekong Hydrology,Flood,and Drought Report 2018[R]. June 2020.
[19]Mekong River Commission. Drought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the Lower Mekong Basin 2020-2025[R]. November 2019.
[20]Mekong River Commission. NON-COMMERCIAL DATA USE LICENCE. June 2005. https://portal.mrcmekong.org/about/account-types
收稿日期:2021-09-31
作者簡介:包第啸,男,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国际河流水资源管理。E-mail:baodixiao7563@126.com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of Mekong River Commission
Bao Dixiao1 MA Rui2 HU Chengfang3
(1. China Water Resources Beifang Investigation,Design and Research Co.Ltd,Tianjin 300222,China;
2. Lancang-Mekong Water Resources Cooperation Center ,Wuhan 430071,China;
3.Changjiang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Wuhan 430071,China;)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 of Mekong River Commission from following 5 aspects:background,current situation,data resources,business application and model tool. Moreover,the study summarized the a few disadvantages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facts,including insufficient station density of monitoring network,different data format from member countries;and delayed response to emergency cas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above,the study proposed following suggestions,which ar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public and open data resource,promoting information sharing through joint research,and adding a video conference system into the information sharing platform for emergency response.
Key words:Mekong River Commission,Information System;Hydrological Data;Monitoring System;Lancang-Mekong Water Resources Cooperation Information Sharing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