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自信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21-02-04 07:57张亚玲王晓霜
决策探索 2021年2期
关键词:制度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张亚玲 王晓霜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的根本保障。“四个自信”的提出是基于近代以来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加强对制度自信的研究既能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也为新时代下中国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制度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九届四中全会

制度自信作为道路自信实现途径、理论自信行动指南和文化自信精神支柱的根本保障,坚定制度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力保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确立中国话语自信的重要支撑。

一、制度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保障

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和基本原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前提。

(一)制度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际不断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为特殊历史、文化和传统背景下的中国提供了中国方案。首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面对清末贫穷落后的中国社会,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内涵。其次,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为反对在党内实行教条主义,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论断,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带来的严重损失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和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概念阐述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制度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力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既有其可靠的现实依據,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下的第一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民族化和具体化的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从“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到“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中国共产党历代国家领导人紧紧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在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时不断践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制度创新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时代化、中国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制度自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需要、创新中国体制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制度自信探索了新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非凡的前瞻性和洞察力揭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和建党学说,并指出了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思想,即“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自由与民主的理论构想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的制度探索提供了理论指南,中国革命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农村现状的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遵义会议到党的七大,伴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的加深,“党指挥枪”“民主集中制”“工农联盟”“统一战线”等新型革命理论相继被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了理论实践与制度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演进的动态过程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从形成到完善的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已经完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半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等提供了一套更完整、稳定管用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其提供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我国的制度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南。方向决定道路,制度保障未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脱胎出来的中国,在内忧外患中谋得一席之地已十分艰难,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一穷二白中实现了人民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法。

三、坚定制度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有着高度统一的内在逻辑。

(一)制度自信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

“四个自信”的提出是基于近代以来历史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和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它的提出为我国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激烈的国际竞争确立了中国话语自信和制度自信。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我国能够充分利用制度优势来调动、协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因素,以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建设在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上高度吻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逻辑延伸和实践创新。

(二)制度自信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同时也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内在逻辑。制度的优越与否取决于一个民族和国家在面对外界挑战时的回应力度和对出现的机遇与挑战迅速做出反应和调整的速度。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历代领导人始终遵循以人为本、满足群众利益需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科学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张瑞.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及其启示[J/OL].社会主义研究,2019(06):94-100.

[3]张磊.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文本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3):49-54.

[4]汤洁.重读《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无产阶级思想[J/OL].现代交际,2020(03):1-4.

[5]任平.新中国70年:新现代性的中国发展道路及其世界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72(06):5-21.

[6]杨长福,马小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与实践逻辑[J/OL].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制度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制度自信”呼唤更多细节创新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浅谈科协组织如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其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