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海容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就要赖于教师利用有效的提问建构可进行思维训练的情景。陈大双认为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应该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应是简单地寻求一个答案,而是要切中要害、发人深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自我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但并无具体的实施策略。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提问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探索有效提问的特点以及提出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
一、不同的提问方式产生不同的效果
(一)在简单的提问中获取信息
图1是故事Daddy Robot一页中的内容,教师应该设置什么样的提问开始故事的讲解呢?初次的设计,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What does his father do?学生们根据文本信息,迅速找出答案“He Is an engineer.” 教学流程非常顺畅,机械的师问生答,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缺少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有的心灵上的互动,在课堂伊始就显得毫无生气。
随后我修改了设计,利用画画的形式进入T:Children! Lets play a game: DRAW WITH ME. Firstly, draw a square, please. Then, draw two antennas on the square. Guess what it is. Next, draw two small circles as eyes and a short line as a mouth. What is that? 学生边画边猜:Its a robot.这样的设计由于有动手和猜,符合孩子的天性。但似乎还是缺少思维的碰撞。
(二)在恰当的情景中激活高阶思维
在后面的尝试中,我改变的问题的切入点,从文本信息转变成从图片信息入手设计问题,去掉了图1的文本部分,见图2。T: From this picture what can you know? S1: I can see Daddy is working. S2: I can see a robot. T:What else idea? S3: I guess Daddy is making a robot. S3: I can see a boy is sitting on the floor. S4: I feel this boy is unhappy. T:Do you think theyre related? You can discuss each other?一个小小的改变激发起学生探索的热情,来源于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的问题,问题并不多,但是有效,把原来文本上“逝去”的语言变得更加的“鲜活”。
二、有效问题的分析
有效提问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获得的动态过程,即是指语言具有“流动性”。我们要采用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和水平的问答方式。
(一)提问前的准备
根据故事的主题,授课前对学生进行调查:你认为拥有各种好玩的玩具快乐,还是与父母的陪伴成长快乐?可以调查问卷、调查报告、绘画等形式进行前期的準备。这样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准确理解故事主题,能在故事情境中感受故事做好铺垫,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提问的展示与推广
问题的设置就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链漪。依照情景进行提问是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教师通过一步步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情节、展开对话。这种提问拉大了问题和答案的空间,有了很多不确定性,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生成很多新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创造力。
三、有效提问的特性
巴西著名教学学者弗莱雷曾经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他指出,只有在“对话式教学”中学生才能得到自我发展,而提问作为一种实施教学对话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课堂上广为应用。
(一)启发性
胡淑珍老师的观点:“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
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高阶思维。”
(二)主体性
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教师的话语权凸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利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引领学生感受绘本阅读的魅力,在与学生的心灵碰撞中来实现故事教学的目标要求。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方法就是教师语言的恰当运用。这些问题的有效设置,才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有更多的心灵上的互动,反之课堂就会显得无生气,教师自己唱独角戏。
(三)简单性
这种简单性并不是要求老师采取的简易的文本问答,而是要有循序渐进性,才能提高学生们的语言素养。我们要采用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和水平的问答方式。
(四)情景性
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引导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语言能力是一个整体,不能碎片化,培养语言能力要立在一个整体性的语言学习活动中。教师以实际生活经验为背景,创设情境,使其成为学生锻炼语言的载体。
总之,有效的提问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和探究欲;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高思维水平;在某些具体问题的切磋之后,学生在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乐于参与交流,能够提高信息交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