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关系研究综述

2021-02-04 07:53陆翠丽
时代金融 2021年1期
关键词:盈余管理综述内部控制

陆翠丽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上市公司造假问题频频发生,财务舞弊案件中所实施的盈余管理行为被曝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受到关注,研究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学者也越来越多。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我国内控制度建设与实施水平,有助于减少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对上市公司价值创造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相关研究成果,为今后对二者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 盈余管理 综述

一、引言

2009年7月1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率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在建立健全自身内部控制体系的同时,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内部信息质量问题。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由于两权分离的客观存在,连接管理层与所有者最主要的沟通媒介就是会计信息,而盈余管理的程度是衡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学者的研究关注点聚焦在内部控制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影响上。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否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进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频繁发生的财务舞弊案件,其背后是否折射出内部控制制度尚待完善?基于此,在当下研究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影响不仅有理论意义更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较于国外,起步晚、研究视角单一(张先治,2011)。学者们主要基于会计学的研究视角,围绕着内部控制的建设、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经济后果、影響关系以及相关建议等方面展开研究。其中,在经济后果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刘启亮等,2013;田高良等,2011)。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既有利于提高盈余质量又利于估价(肖华、张国清,2013),还能进一步降低未来股价崩盘风险(叶康涛等,2015)。除此之外,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其投资效率更高(林斌、宋璐,2011),而银行债务融资成本越低(陈汉文、周中胜,2014)。但在影响关系方面,尤其是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学者的研究还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

三、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文献综述

(一)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盈余管理主要包括会计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类。国内学者在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时,有的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有的单以会计应计盈余管理作为研究基础,也有将其分成为会计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部分进行探讨。以下国内学者的研究认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

张翠红(2019)以可操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以2012年至2016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并且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由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对二者关系也有影响;李媛媛等(2019)同样采用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以2007年至2015年A股上市制造业公司为研究对象,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盈余管理程度,主动披露以及高质量的披露均能够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

上述两位学者的研究,研究样本虽有所不同,但是衡量企业盈余管理的方式相同,得到的研究结论也具有一致性。以下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二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样也得到相似的结论。

齐保垒等(2010)站在财务信息内部“生产”的视角,分别从会计稳健性、应计质量以及财务信息价值3个角度来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信息质量二者的相关关系。其中,用重大会计差错度量内部控制缺陷,用会计应计盈余管理的Jones模型衡量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缺陷降低了应计质量,公司应建立健全内控体系,以保证财务信息质量;董望、陈汉文(2011)不仅从财务信息内部“生产”的视角还从投资者的视角,以2009年国内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厦门大学内部控制指数课题组提供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数度量内部控制质量,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应计质量也越高,投资者对其盈余反应会更为强烈;在此基础上,范经华等(2013)研究内外两种治理机制:内部控制与审计师外部监督对会计应计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效用,其研究样本为2008-2009年国内A股公司,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质量越高越有利于抑制会计应计盈余管理。另外,其研究表明外部的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明显互补关系,但外部审计师监督影响盈余管理的具体方式尚待探讨;吴楠、孙文娟(2020)结合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来进行研究,研究样本为2009年至2016年A股主板上市公司,其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起到明显抑制作用,且这种效用相比施行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在施行差异化战略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林兢、陈翠颖(2019)引入EVA业绩考评,以2010至2016年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发现好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管理者的会计应计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能够抑制管理者在EVA业绩考评下的盈余管理行为。

以下学者的研究将盈余管理分为会计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部分,分别探讨内部控制对其影响,同样地得到相一致的研究成果。

方红星、金玉娜(2011)以2009年国内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是否披露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和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类型来度量内部控制质量,以扩展Jones模型衡量会计应计盈余管理,以操控性生产成本与操控性经营现金流量和操控性酌量费用之差衡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其实证结果表明:除操控性酌量费用外,内部控制质量越高,越能够抑制会计应计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高子捷等(2019)以2011年至2016年国内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用迪博指数来衡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程度,用修正的Jones模型衡量会计应计盈余管理,用操控性销售、生产成本、酌量费用来衡量企业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其实证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会计应计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而低质量的内部控制无法抑制企业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陈汉文等(2019)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能够对向上、向下的会计应计盈余管理以及生产成本、经营现金流和酌量费用操作三类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都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申嫦娥等(2014)以2009-2011年国内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结果证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均能对企业会计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起到有效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

(二)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张国清(2008)以2007年国内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按照其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划分为4类,以基于业绩调整的Jones模型衡量会计应计盈余管理,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不意味着高质量的盈余,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并不能改善企业的盈余质量;范经华等(2013)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只是对会计应计盈余管理有抑制作用,而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抑制作用小;胡曲应等(2016)以2013年深市主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也得到相同的结论,内部控制能够抑制会计应计盈余管理,但是内部控制质量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岳上植、邹鹤瑶(2020)引入关联交易的研究视角,以2012年至2017年国内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对于关联交易下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并没有抑制作用,其只对会计应计盈余管理起到抑制作用;彭晓洁等(2019)进一步将样本所研究的企业分为微利企业和非微利企业,研究内部控制质量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其实证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对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在微利上市企业中不存在;张友棠、熊毅(2017)以2007年至2015年国内A股上市非金融类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在2012年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强制实施后,虽然上市公司的会计应计盈余管理水平有所下降,但是上市公司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反而上升,且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上升幅度更大。

以上学者的研究虽然在研究样本选择、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度量方式上均有所不同,但从研究结论来看,基本上认为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对企业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没有起到抑制作用。而张朝辉(2016)研究2008-2014年纺织上市企业,通过构建的内部控制综合指数来衡量内控质量,结果发现内部控制仅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起到明显抑制作用,对会计应计盈余管理无法起到抑制作用。

相比较于会计应计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更难以识别,随着我国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完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转向成本更高、手段更隐秘的真实盈余管理,通过人为手段来规避法律法规的束缚,因此不易被察觉。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加强公司内部治理、改善内部控制实施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三)其他因素对二者相关关系的影响

内部控制与企业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会受到企业内部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会对二者的相关关系起到正向作用,有些会起到负向作用。

从企业大股东角度来看,曹曦文(2016)研究发现:大股东两权分离度会降低内部控制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李敏(2017)认为权力制衡对二者之间关系产生影响,大股东控制权过大会降低企业内控水平,进而使得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加强。田昆儒等(2017)从机构治理角度出发,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增强了内部控制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陈汉文等(2019)从独立董事治理的角度,研究发现独董联结与内部控制存在明显替代关系,独董联结对于会计应计盈余管理能起到抑制效果。

卢佳友等(2017)从外部媒体监督的角度,研究发现媒体关注和内部控制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都起到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两者存在互补关系;胡明霞(2018)从内部管理层权力的角度,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对内控质量与会计应计盈余管理具有调节作用,不同的权力其调节作用不同,结构权力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而专家与声誉权力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朱和平、宋邻西(2019)从公司内部治理的角度,研究发现四大委员会缺失情况与监事会持股情况都对内部控制与应计盈余管理关系调节明显,而高管薪酬、监事会召开情况以及董监高平均年龄不具有调节效应;彭晓洁等(2020)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在内部控制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中起着传导作用;郭兆颖(2020)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认为会计稳健性在二者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内部控制缺陷会降低企业会计稳健性,会计稳健性会降低盈余管理。

四、研究述评及展望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现有的文献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研究成果颇丰,但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对于会计应计盈余管理,多数学者认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而企业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手段较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相比于会计应计盈余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分析。2.除研究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外,学者们还从权力制衡、媒体关注、社会责任等企业内外部因素着手,分析其他因素对二者相关关系的影响。

本文就学者关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进行文献梳理,从研究结果来看虽然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但是成果颇丰。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起步较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考虑使用更为全面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更为多样的方式衡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以便更好地评价企业的内控水平和盈余管理水平;也可以从内控的环节出发探究不同的环节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究竟哪個环节对盈余管理影响最大以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关系来说,二者会受到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因素具有不同的影响,可研究其对二者相关关系的影响作用机理。以上这些都是未来可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翠红.管理者过度自信、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19(21):95-100.

[2]李媛媛,李冬伟.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0):223-230.

[3]齐保垒,田高良,李留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J].管理科学,2010,23(04):38-47.

[4]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04):68-78.

[5]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3(04):81-88+96.

[6]吴楠,孙文娟.竞争战略、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20(11):87-92.

[7]林兢,陈翠颖.EVA考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19(18):112-117.

[8]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60.

[9]高子捷,王敏.高管团队特征、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J].会计之友,2019(01):106-112.

[10]陈汉文,廖方楠,韩洪灵.独立董事联结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治理效应[J].经济管理,2019,41(05):171-191.

[11]申嫦娥,田悦.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4(34):114-118.

[12]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08(3):112-119.

[13]胡曲应,卢晓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12):166-169.

[14]岳上植,邹鹤瑶.关联交易、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J].会计之友,2020(12):48-54.

[15]彭晓洁,潘元伟.内部控制、企业社会责任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之友,2019(16):35-40.

[16]张友棠,熊毅.内部控制、产权性质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基于2007~2015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17(03):105-112.

[17]张朝辉.内部控制质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以纺织业上市公司為例[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01):73-7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顶目《债务契约、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19KY097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猜你喜欢
盈余管理综述内部控制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