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一平
大连市甘井子区妇幼保健院,辽宁 大连 116001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主要指的是因为体内缺乏铁元素,减少血红蛋白合成,从而导致低色素性贫血,以皮肤粘膜苍白、头晕、易疲乏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好发于6个月-3岁婴幼儿,具有起病隐匿、病程长的特点,若治疗不及时,不仅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还会影响其免疫系统、听觉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具有较大的危害性[1-2]。因此,本文对儿童保健门诊影响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保科收治的2018年1月-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儿童45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36个月,平均(18.4±6.2)个月,其中220例为女孩、230例为男孩。
1.2方法 通过填写问卷的方式对所有婴幼儿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饮食习惯、出生体质量以及母孕期贫血史等,并且定期收集体检资料,包括6、18、30以及36个月的血常规结果。同时,按照常规方法,对婴幼儿的手指末梢血进行采集,运用BASIC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测定其血常规。
1.3诊断标准
1.3.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在血常规检查中,若平均血红蛋白水平<31%;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6.0pg;红细胞平均体积<80fl;血红蛋白<110g/L则可诊断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3.2添加辅食 若婴幼儿出生6个月添加辅食,且逐渐添加肝泥、水果泥以及强化米粉等富含铁或促进铁吸收的食物,则判断为添加辅食及时;若婴幼儿出生6个月内时,没有添加任何辅食或含铁食物,则为天界辅食不及时。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由SPSS20.0软件分析,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运用多因素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有差异。
2.1单因素分析 本组的450例儿童中,39例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为8.67%;经单因素分析,贫血组的偏食挑食、添加辅食不及时、低出生体质量、孕周<37周以及母孕期贫血史所占比例均高于未贫血组(P<0.05),见表1。
表1 单因素分析
2.2多因素分析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与偏食挑食、添加辅食不及时、低出生体质量、孕周<37周以及母孕期贫血史等因素有关(P<0.05),见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婴幼儿期疾病,因为婴幼儿期具有特殊的饮食结构,需要从乳制品向成人食物过渡,其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但是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对营养的需求较高[3]。本次研究发现,在儿童保健门诊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并且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点:①母孕期贫血。因为婴幼儿从母体处不能获得足够的储存铁,再加上红细胞寿命缩短、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而导致贫血;②低出生体质量和孕周<37周。由于新生儿的体重与体内含铁量呈正比关系,所以早产儿、低体重儿的体内含铁量较少,发生贫血的风险较高[4];③偏食挑食。因为婴幼儿存在不良饮食习惯,其膳食不均衡,摄入促进铁吸收和铁营养素较少,无法满足生长发育需求,从而出现贫血;④添加辅食不及时。根据婴幼儿期的铁代谢特征,婴儿离开母体6个月后会逐渐耗尽铁元素,再加上其造血活跃,生长发育速度快,对膳食的需求较高,而乳制品的含铁量不高,容易出现缺铁情况,所以要及时添加辅食[5]。
综上所述,儿童保健门诊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检出率较高,并且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应该制定针对性保健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