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冬秀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生态冲突越发明显,各学科研究开始考虑生态因素,出现了“生态转向”。[1]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Salzinger首次在心理学领域提出并使用“生态语言学”,主张运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认知心理和社会行为。[2]与此同时,我国生态学家李文华院士提出“泛义生态学”的主张,即综合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及由此抽象出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来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及其本质。[3]以泛义生态学的主张来审视语言,最常见的研究方法是进行生态话语分析。从当前情况来看,国内生态话语分析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大多数为评价介绍类工作,如韩军、范俊军、孔江平等学者对生态语言学进行了综述介绍,黄国文和陈旸等则主要从语言生态研究的视角评介生态语言学。[4-7]目前国外相关研究已初步形成学派,美国语言学家豪根(Haugen)的语言生态研究重点关注语言共时研究,缺乏对语言行为事件因果关系的研究。[8]在此基础上,韩礼德(Halliday)提倡不能仅限于对与生态直接相关的话语进行分析,而应扩大到对“所有话语”的生态分析,即在生态框架下对任何话语进行分析,不仅仅局限于同环境直接相关的话语。[9]Halliday通过规划语言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对语言进行了生态定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可以成为生态话语分析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怎样将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于生态话语分析却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基于此,本文以习近平同志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为语料,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参与者角色为理论指导,讨论生态语言学视角下“一带一路”国家话语构建。
关于“国家话语”的内涵,各类文献多有涉及,但缺乏系统性的阐释。在相关研究中,以“国家话语权”出现频率较高。陈汝东认为“国家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在国内外各种事务处理中所获得的或被赋予的发言权利,是国家主权行使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10]国家形象构建主要通过国家话语传播得以实现,国家话语传播分为实体传播和符号传播。实体传播是指通过具体事物展示国家形态,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筑等;符号传播基于“符号学”研究理论,指的是通过符号或者媒体建构成文本进行传播的模式,具体表现为国家领导人讲话、政府工作报告、科学家论著、文学家作品和法律文件等。显然,国家领导人的话语是重要的国家形象信息传递方式。由此可见,“国家话语”研究将促进政府执政能力及参与处理国内外事务的能力和效率。
Garner认为生态哲学观属于认识论范畴。[11]何伟梳理了迄今为止,国外研究者们所持的各种生态哲学观,如自然的“生存观”、人际生态的“心理生态观”“和平观”“多样化”“合作共赢”等,以上生态哲学观忽视了生态因子之间的互动。[12]黄国文从中国传统哲学和外交理念出发,提出了“和谐生态话语”。[13]何伟在“和谐生态”哲学观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14]Stibbe基于“生存”的生态哲学观,将话语分成三类:有益型话语(beneficial discourse),模糊型话语(ambivalent discourse)和破坏型话语(destructive discourse)。[15]有益型话语有助于人们保护其生存生态系统,模糊型话语部分阻碍、部分促进人们保护其生存生态系统,破坏型话语阻碍人们保护其生存生态系统。
在生态语言学研究背景下,鉴于Halliday同中国的学术渊源,且“豪根模式”在概念和方法论上存在矛盾以及研究范畴同社会语言学等众多学科存在交叉重合,中国很多学者倾向于“Halliday模式”,从语言生态角度对所有话语进行生态分析,而非局限于对生态话语的分析。作为普通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最终目标是尽可能通过描述和解释现代英语意义建构资源,从而实现对所有语言意义的普遍描写。本文关注其中的经验意义,即以参与者角色、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成分为中心的及物性系统。及物性是表达经验意义的语义系统,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理论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历程。Halliday在《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对及物性做出了最全面的阐释,将及物性分成六种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16-17]
参与者角色系统中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动作实施者、动作接受者、动作目标、动作受益者、委托者、范围、动作感知者和现象。本文以韩礼德(Halliday)、福西特(Fawcett)和马丁(Marti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以及物性系统的物质过程为例(见表1),考虑到生态语言学要素,发现传统的参与者角色系统缺乏体现生态话语的生命性特征维度,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提升该系统的完整性。
表1 英语及物性系统网络之物质过程参与者角色
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作了《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我们以此为语料,探讨其中的参与者角色,并考察生态话语的生命性特征,进一步完善参与者角色系统。
例1我相信,只要大家勠力同心、团结相助,即使相隔万道河、千重山,也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互利互惠的康庄大道。
例2我期待着同大家一起,登高望远,携手并进,共同开创“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
例1和例2其语义构成均为“施事(Agent)+过程(Process)”。“一带一路”倡议包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两个方面,人们常常将以上两个子命题认知和解读为一种经济话语。然而,“一带一路”作为国家级的方针倡议,不管是否解读为经济话语,其必然呈现出政治话语的属性。政治语篇通常是表达国家立场,体现国家意志,所以代表个人意志的“个体施事”极少出现在政治话语中。然而例1和例2中,习近平主席却独辟蹊径,均使用了“我”字,激发了读者对在建设“一带一路”的伟大历程中,从“集体施事”之中国政府直至“个体施事”之中国最高领导层(人)对“一带一路”都持有极大信心的意象认知,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一带一路”影响,进一步有效推动倡议的实施。
例3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例470年前,中国人民历经几代人上下求索……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中国人民的命运从此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例5我们将继续发挥共建“一带一路”专项贷款……有效运作。我们欢迎多边和各国金融机构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投融资……实现共同受益的目标。
习近平主席此次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共计4 390字,利用AntConc软件对其主旨演讲进行词频分析,我们发现该语篇使用表“群体施事”的语料“各方”9次,“我们”35次,“国家”10次,“中国(人民/组织)”37次。纵观演讲内容,“合作”“共同体”的概念贯穿全文,体现了演讲的语义主旨和要义。一方面,表“群体施事”的主体性用词体现了集体性特征;另一方面,“群体施事”又是“合作”“共同体”等概念实现的前提基础。同时,“共同体”也是“合作”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内涵。演讲通过建构“协商且共享式”话语,重点突出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与世界共建身份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从而构建出非自私自利和不具有威胁性的中国形象。
生态语言学研究基于一定的生态哲学观。如前所述,国内生态语言学研究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哲学观,如黄国文的“和谐生态”哲学观,何伟的“多元和谐,交互共生”。[18]中国儒家宣扬“大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传播“共有”“共享”的理念,带有普世情怀。“一带一路”所体现的全世界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正是中国式“大同”思想向全世界延伸的表现。“一带一路”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似乎已经延伸到能够为全世界国家谋利,为全世界人民造福的高度。[19]
Singer和Regan指出,从道德层面来看,把有感觉的动物纳入考虑,并承认他们具有体验苦乐的能力,是生态道德之下人类作为代理人对动物应尽的义务。[20]当下主流的生态哲学研究依然突显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忽视人类同其他非生命体的互动。人类同其他生态要素共存于一个和谐的“场所”中。Scannell构建了一个具有一定生态意识的场所观框架,将场所概括为社会性场所和物理性场所。物理性场所特征主要指地理性特征,社会性特征指凝结了人的意识和行为的社会性产物,如建筑,经济体等。[21]但Scannell的场所观忽视了人外生命体的存在。因此,人类除了同非生命体处于同一生态系统之外,还同“人外生命体”,如动物以及物理性、社会性场所产生互动。例6-9体现了物理性场所施事以及社会性场所施事。
例6……共建“一带一路”……开辟了新空间,为……搭建了新平台……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例7商品、资金、技术,可以为……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
例8规则和信用是……有效运转的基石,也是……发展的前提。
例9我们要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共同把握……发展机遇,探寻新的增长……路径。
鉴于此,从生态语言学角度对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之参与者角色进行拓展与细化,突出各类参与者在话语中的生态属性,以期更全面的反映小句的生态价值,如表2所示。
表2 生态话语参与者系统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及物性系统中六大过程系统并未明确反映小句的生态价值,本文结合Stibbe关于话语的三种分类,进一步提升及物性系统之过程与环境系统的精密度。[21]其中,破坏型过程违背生态哲学观,有益型过程支持生态哲学观,模糊型过程既不支持也不违背生态哲学观。
1.物质过程。Halliday描述了物质过程的基本语义配置结构为:物质过程=动作者+过程+目标。在生态话语中,物质过程涉及破坏、有益和模糊型三种物质过程,例10和例11描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和途径。生态系统参与者为非生命体参与者之社会性参与者,“顺应”一词表明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是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对全球经济和世界人民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属于有益型物质过程。例11两次使用“大”字,表面看似乎表明了中国政府重视“一带一路”建设结果的决心,是有益型物质过程。事实上,我们需要警惕的正是这种人们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上的危险。Halliday说过,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总是认为增加就是好,多(大)总比少(小)好,更多(大)要比更少(小)好,向上比向下好。[22-23]这就是Halliday所说的增长主义,反映在语言中,表现为,“汽车开的有多快”而不是“汽车开的有多慢”,“人们的收入有多高”而不是“人们的收入有多低”等等。对于国家政府来说,“更大规模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不断开放中国市场大门”是好事,这种意识形态忽视了增长主义背后是以消耗能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因此,从生态话语过程系统角度分析,例11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破坏型物质过程。
例10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的历史潮流,顺应……的时代要求,顺应……的强烈愿望。
例11更大规模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不断开大中国市场大门,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高质量产品。
2.心理过程。心理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是感知者(Sensor)和现象(Phenomenon),描述了感知者通过意愿、情感和知觉来实现对另一方参与者的喜恶、信任与怀疑、赞同与反对等心理活动,包括有益、模糊和破坏三种心理过程。例12和例13描述了中国政府同其他国家共同促进繁荣的决心,其语义配置为“感知者——人类生命共同体群体参与者+心理过程(如希望、坚信)+现象”,突出演讲者希望中国能同其他国家一起打造出共同繁荣和进步的世界,为有益型心理过程。
例12我们希望同中亚国家一道,不断增进互信、巩固友好、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为各国人民谋福祉。
例13我们坚信,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将……形成更多良性的互动,带来更加繁荣的中国和世界。
3.关系过程。在生态话语中,关系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是载体(Carrier)和属性(Attribute),或识别者(Identifier)和被识别者(Identified)。描述相关参与者是什么、像什么等关系,涉及破坏、有益和模糊型三种关系过程。例14为归属性关系过程,形成的语义配置为“载体(Carrier)——非生命体社会性参与者+(归属性)关系过程(是)+属性(Attribute)”,客观描述了“发展不平衡”的性质,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生态哲学观,属于模糊型关系过程。例15为典型的识别类关系过程,形成的语义配置为“识别者(Identifier)——非人类生命群体参与者+(识别性)关系过程(是)+被识别者(Identified)”,突出说话人认可中国在世界经济体中所处的地位。但仔细分析发现,“世界工厂”表述背后反映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是建立在消耗大量自然能源、破坏生态环境之上;“世界市场”表明中国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国际市场应对中国市场保持信心。因此,例15前半句属于破坏型关系过程,后半句属于有益型关系过程。
例14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不平衡。
例15中国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
4.存在过程。存在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是存在物(Existent),在生态话语中用来描述参与者存在的状态的过程,同样也包括破坏、有益和模糊型三种存在过程。例16的语义配置为“地点+存在过程(有)+存在物(Existent)——人类生命群体参与者”。如前所述,“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等表述是Halliday所说的增长主义的表现,我们需要警惕这种意识形态。因意识形态是在语言中构建的,所以我们需要引起人们对“语言的使用是如何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的关注。例17属于破坏型存在过程,例17的语义配置略微不同于例16,是“地点+存在过程(有)+存在物(Existent)——非生命体物理性参与者”,表明说话人对中国人民克服困难、永登高峰的信心,是有益型存在过程。例18是使役性存在过程,其语义配置是“施事(Agent)——非生命体社会性参与者+使役过程(使)+存在物(Existent)——非生命体社会性参与者”,树立了中国政府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不操纵汇率、尊重市场规律的大国形象,属有益型存在过程。
例16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消费增长潜力巨大。
例17我们深知……但前方还有一座座山峰需要翻越,还有一个个险滩等待跋涉。
例18中国不搞以邻为壑的汇率贬值……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鉴于习近平主席这篇演讲稿的话语性质,语篇中无显著“行为过程”和“言语过程”。国家层面“一带一路”演讲多为倡议,感染打动受话者,无需话语参与者通过语言进行信息交换,如“宣布”“重申”等过程,表明中国政府同世界同呼吸、共命运。
Fairclough曾指出,话语具有社会建构性,[24]如有益型话语有助于提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关系,而破坏型话语则会给国家之间带来摩擦,产生误会,甚至爆发战争。本文结合Stibbe关于话语的三种分类和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经验意义之及物性理论,对生态话语中经验意义之及物性理论进行扩展,提升了及物性理论的精密阶。文章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出发,在生态话语参与者维度增加了“非生命体参与者(包括物理性参与者和社会性参与者)”,细化出了涉及破坏型话语、有益型话语和模糊型话语的四种主要及物性过程。
当然,任何研究都会存在不足,本研究也存在生态话语及物性研究部分因分析方法的主观性带来及物性研究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Halliday曾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SFL)既是理论语言学也是适用语言学,SFL作为理论语言学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功能语义学,实现对意义的普通描写,需要经过四个阶段:(1)根据某一理论框架对话语进行分析;(2)根据一定数量的话语分析结果对语言现象进行描述;(3)语言类型化;(4)建构语言理论模型。目前大量的研究重点是第一和第二阶段。本文对积累一定数量的话语分析语料、丰富理论意义、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