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程阳八寨

2021-02-03 10:36:08韦俊海
三月三 2021年6期
关键词:程阳木楼家宴

出柳州城北,即入崇山峻岭,上有杉木蔽日,下有溪水潺潺。车子在高速公路上奔驰200余公里,便到了三江侗族自治县。

到了三江,最想看的是那充满古韵且有诗意的程阳八寨。在一个多雾且飘着小雨的秋日,我们柳州市作家采风团从三江县城驱车前往14公里外的林溪乡程阳八寨,那里有侗乡规模最大、造型最美、民族特色最浓的程阳风雨桥,还有鼓楼、侗族大歌、百家宴等。

进侗寨必得涉水过桥,去程阳八寨过的桥,名气比寨子还大,乃是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的“程阳永济桥”。还未走近大桥,我们就听见阵阵芦笙和歌声从桥头传来。听当地人讲,这是侗家人为远来的客人举行隆重的“拦路”仪式,表示最诚挚的欢迎。我们走近桥头,只见二三十个俊俏的侗家姑娘身着盛装,端杯把盏,一边向客人敬酒,一边唱起情深意长的《拦路敬酒歌》:“欢迎您成为侗寨最尊贵的客人,好酒用来招待贵宾,好歌用来表达真心,您要是喝下这碗盛满乡亲们热情的吉祥酒,您就是我们寨最尊贵的客人……”

伴着歌声,后生把芦笙吹得山响,那热情洋溢的场面让人忘却了旅途的劳累。侗家人天生喜爱唱歌,姑娘们又唱起了盘问歌:“你们是哪来的贵宾,是什么惊动了你们?今天来到我们小地方,你们是不是走错了路,走错了路现在还可以往回赶……”风趣诙谐的侗歌,是侗乡“为请还拦”仪式中最能展现歌手才情的一环,往往通过主客对唱而掀起一轮一轮的盘唱。可惜我们同行的人中没人会唱,只能以笑脸和掌声回敬他们的盛情,并一一品过拦路酒,才得以登上风雨桥。郭沫若先生为永济桥所题诗中有“艳说林溪风雨桥”之句,故又名“风雨桥”。远看永济桥,三墩四孔,桥面上连着5座桥亭,重檐四五层,铺有青瓦,有的形式如殿,有的方形如塔。一列廊亭千柱落地,无数飞檐直指向天,精严细密,蔚为壮观。上桥方知,这座桥始建于1912年,历时12载,于 1924年建成。桥长77.76米,宽3.75米,高11.52米。是侗乡规模最大、造型最美、民族特色最浓的风雨桥。百年来,风雨桥为无数过往行人遮风挡雨,而今的桥上,侗家人正热闹地展示、夸赞他们的服饰及手工艺品,有民族特色强烈的男女文化装、绣球、香包、桃木剑、牛角梳等。热情的侗家乡亲耐心地给中外游人讲述着这些物件的来历和其中的寓意。程阳风雨桥为石墩木面桥,集亭、塔、廊、桥于一体。桥的下部结构为石料填心的5个墩台;桥面铺设木板,有19间桥廊,两侧有栏杆,置长凳,可供行人躲避风雨、赏景、休息;桥的上部由5座亭、塔组成,分六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和歇山顶三种形式,重檐叠顶,层次分明。翘角飞檐上饰有飞鸟、仙鹤、葫芦串等图腾物,悬柱挑梁上绘有各种图案,桥体既有雄伟壮丽之姿,又有玲珑精巧之工,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性和精湛的建筑技艺。

我在桥上慢慢地观赏,只见廊桥两边有人在下棋打牌,有人在打盹歇脚,一些侗族妇女正忙着招呼游客,她们身边的侗绣、织锦、银器、竹木器具等手工制品,在灰暗的雨天显得特别炫目。一位身穿紫青色上衣的侗族老奶拿着一个绣花挎包,吆喝着一口夹着侗腔的普通话:“买不买?手工好得很呢。”那清脆的声音面对着桥上来来往往的游客。

我身倚桥栏,俯瞰腳下的林溪河、龙骨水车、美池良田和远处的村寨、鼓楼,想象着侗族人民建造风雨桥的艰辛。真应该感谢那个叫杨唐富的侗族工匠,百年前,他领着众乡亲,不用绘制图纸,不用一钉一铆,仅凭竹签、香杆和一些普通工具,运用侗族特有的13个符号,标记、制作出上万件不同粗细、不同大小的木构件,凿榫打眼、穿梁接拱、主柱连枋,准确无误地建起这座独特奇巧的廊桥,不仅为程阳的祖祖辈辈架通了走向外界的道路,也让乡人在风雨中有所遮蔽,在劳顿后得以休憩。

过桥进入寨子,是一个吊脚楼的世界。8个村寨,2000多座木楼簇拥着,没有寨子间的分界,只知每一座高耸的鼓楼都属于一个寨,只有本地人可以分出来。窄窄曲曲的石径,挤挨在木楼间,向下看,青瓦密覆的屋顶朝向不一,长短参差。向上看,尽见“吊脚”,即加宽的二层楼上悬着的柱头。这是缺少地面的山区或临水屋舍增加房屋面积的方法。中秋的程阳八寨,绿茸茸螺蛳似的小山顶积翠堆蓝,碧色下垂的山底,裙摆一般展开扇形淡黄绿色的稻田,丝绦般的林溪河环绕村寨飘然而去。山脚下稻田上,竹木繁茂,掩映着八个侗家村寨,称“程阳八寨”。黑褐色的木楼参差错落,纵横高低,挤挤簇簇,密集有致。其中耸出几座高高的鼓楼,炊烟悠悠,鸡鸣隐隐,犹如微雕的太古远村,诱人游兴。

一个叫杨小妹的小学生带我转迷阵似的寨子,后来就到了她的家。小妹妹的爷爷说他家的木楼已有三百年了。这原木架板的木楼居然如此结实!侗家木楼分三层,下层圈牲畜,二三层储物住人。三百年的木色呈黑灰色、黑褐色,常常蹭挨的地方已凹陷,可看出光滑的木纹,显出远年的古旧。因为无须御寒,四下里得开窗处就开窗,可装门处就装门,老楼仍然宽敞明亮。楼左前方,架有一个三面开窗的小阁楼,让我为见到那些长短随意的瓦顶找到了出处。摸着不甚平整的壁板窗格,略略歪斜的悬梯栏杆,不直溜的大小柱子,我找到了一种近于消失的“别致”,原生态的自然美。从木楼的四面敞窗看出去,上下左右,尽是随着山势高低错落、屋阁随意的吊脚楼。只是有的古旧,有的尚新,远处有座正在建的吊脚楼,仍是原木构架……从机械建造切割规整的现代城市,来到歪歪斜斜的木楼世界,感受到纯棉一般抚慰人心的情致,一种久违的亲切情怀从所有的木楼中溢出。

我终于来到一片开阔的地方——一座高耸的鼓楼前。在层层叠叠、高耸云天的精致与神秘间,看到一幅会标“柳州市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庆典”。世代相承的鼓楼、吊脚楼、风雨桥,都不用图纸,侗族人民是天生的艺术大师,整体结构烂熟于心,整座建筑不用一钉,榫卯连接,无比牢固,且设计精巧,造型美观,令人叹服。

百家宴的地点设在鼓楼广场。鼓楼前侗家待客的百家宴最能表达侗族的热情。百家宴也称“合拢饭”“长桌饭”,是待客的最高礼仪。遇有重要客人时,全寨各家各户提篮携酒,带美味佳肴,摆于长桌,不分男女老少,主人宾客,排坐长凳,欢宴痛饮,每一家的菜肴都要互相尝遍,和和睦睦,喜气洋洋。

当我们柳州市作家采风团来到鼓楼前,侗妹们排成两行,手上端着酒杯挡住我们的去路。侗妹们穿着侗族服装,队伍排列整齐地高声唱起著名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表达感情,赞美大自然,内容丰富,旋律优美,被誉为“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建筑和大歌一样,都是世代承袭,口头传授。近几年,新侗寨的建设与故园的风貌亦完美和谐,古老的水车群,不懈地浇灌着新稻田,河水清澈明亮,路面整洁,林幽鸟静;茶园扩种到了山腰,碧绿闪亮,形状各异;池塘鱼跃鸭鸣,手工艺品堆窗盈门,显示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侗族大歌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美如天籁,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特性,原本几句平凡的家常话,一经侗族大歌的方式唱出来,竟如此感染人。侗族几乎人人都是歌唱家,无论男女长幼,但凡张口开腔,必如天籁。这种天籁似的歌声,让人感怀。他们常年居于深山,交通不便,土地资源有限,生存环境谈不上多好,分明有一种精神上的孤独。那么,用什么来缓解呢?那就唱歌吧,把那些生的哀荣活的苦辛都抒发出来,一唱竟唱了几千年。与其说是被他们的歌声打动,不如说是被他们那种快乐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所以才有热泪盈眶的冲动。

一曲终了,尊贵的客人必须跟他们对歌才肯放行,不知谁起的头,一首《山歌好比春江水》临了,那边就又接上了。这一回,他们用的是侗语,我虽一句也听不懂,但那种愿意拿出家中所有的热情旋律响彻黑夜的情感叫人热泪盈眶。

百家宴开始了。被桐油漆得黄亮的桌椅摆起来,尝一碗油茶伴炒米黄豆,观一时歌舞,然后主食登场。饭是糯米饭,用一只只老葫芦盛着。揭开老葫芦舀饭,如揭开一个童话,白花花的糯米饭芳香怡口;酒是糯米酒,甜香怡喉。菜虽已寒凉,依旧食得有味。主人的劝酒歌唱起来——在缥缈的歌声里浮沉,谁不曾举杯畅饮过——人生能有几回酣畅之醉?

百家宴是侗族待客最高规格的筵席。矮木桌,长条凳,每桌六七人,摆了几十桌。桌与桌无缝对接,椅碰椅挤挤挨挨,人与人亲密无间。每家做出七个以上拿手菜,用带盖的竹篮提上来,两家合办一桌,一桌十七八个菜。菜是自家种养的绿色食品,酒是自制的糯米酒。侗家善做酸菜,酸鱼、酸鸭、酸肉、酸汤、酸豆角……怎一个“酸”字了得!酸酸的菜,甜甜的酒,真乃绝配!百家宴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走动,吃“转转菜”。本桌的菜尝过一遍之后,大家便端着碗、举着箸,从这桌吃到那桌,从台下吃到台上,摩肩接踵,欢声笑语,把百家宴吃成一条流动的河、欢乐的河。饭到半饱,祝酒歌响起。侗家姑娘齐唱高山流水曲,边唱边捕捉敬酒对象。见此情景,不胜酒力的我边吃边紧张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以躲避随时可能围上来的敬酒者。成功躲过几番进攻后,“游吃”到戏台上的人大概只剩我还没喝了。正暗自庆幸,一转头,却发现敬酒姑娘正朝我悄悄逼近。我见势不妙,拔腿欲走,不想领头的姑娘迅速包抄到前头,挡住去路。后面五六个姑娘一拥而上,围追堵截。领头的姑娘一把抓住我胳膊,力气之大实在非我辈所能抵抗。我突然觉得她那模样、那力度,很像我一千年前在这里认识的阿花。恍惚间,一杯酒早已堵住嘴巴,紧接着又一杯堵上来。我已是两耳发烫,满脸通红。这酒好喝,可后劲贼大。我上次就是被阿花多灌了几杯,竟一醉千年……

酒足饭饱后,宾主手拉手,在石坪上围成圈圈跳起舞、唱起歌。热烈欢快的气氛达到高潮。

歌罢舞罢,终于到了分手的时刻。侗家男女唱着送别的歌,簇拥着客人出寨门,下台阶,一路歌声,一路芦笙吹奏。一切都不是作秀,一切都自然而然,这本来就是侗家延续千年的习俗。

歌罢一曲又一曲,送了一程又一程,曲调绵长,千回百转,韵味十足,唱的都是侗语,可惜听不懂歌词。最后一首有点耳熟,特别是最后两句,似曾听过。我拉住身旁一位唱歌的姑娘询问,才知道那两句是:今日亲人平安去,盼你来年再回头!

如果说历史风貌独特的侗家程阳八寨建筑群落是树干,那么,与之匹配的生活习性及和谐完美的侗舞大歌,就是纷披于这棵大树的繁枝茂叶了。而今,程阳八寨这棵古老而年轻的常青树,正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吸引着人们欣赏的目光……

作者简介:韦俊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柳州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柳州市少年文学院院长。小说《等你回家结婚》获“人民文学奖?德国贝塔斯曼文学奖”;《很想看见你》荣获《中国作家》小说奖;《族谱里多了个女孩》荣获《小说选刊》小说奖;小说集《紅酒半杯》荣获广西人民政府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小说集《广西当代作家丛书——韦俊海卷》荣获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

猜你喜欢
程阳木楼家宴
新春家宴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1:40
程阳,你还好吗
新春家宴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24
程阳,你还好吗
程阳,你还好吗
小木楼
Emerging properties of two-dimensional twisted bilayer materials∗
百家宴 吃出“家”味道
海峡姐妹(2018年11期)2018-12-19 05:18:30
赠木楼故人
甘谷县大像山大佛窟木楼考
丝绸之路(2017年22期)2017-12-11 10:5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