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抗战时期《宁夏民国日报》的专副刊数量较多,主要以综合性副刊,服务性、社会性、学术性专刊为主,未见文艺性副刊和新闻性专刊。这些专副刊的主要功能是向民众传播知识、发布政令、动员抗战等,同时客观上还具有副刊早期的补白功能。由于该报发行量小、民众识字率低等原因,專副刊并未有效发挥其社会功能。
关键词:《宁夏民国日报》;抗战时期;专副刊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1-0117-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北方民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民国时期宁夏本地报刊中的社会事件报道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XYSWC03
一、引言
1897年,上海《字林沪报》为吸引读者,率先单印副刊随报赠送,取名《消闲报》,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副刊[1]。有研究将晚清至1949年10月以前我国报纸专副刊的功能划分为四个阶段:晚清时期的主要功能是补白和消闲娱乐;随着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副刊功能又经历了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斗争、宣传革命功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启蒙思想、开启民智、传播知识、批评现实功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报纸副刊的革命斗争、思想传播、舆论引导、关注现实、服务大众功能。总体来看,报纸副刊的功能深受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并不断丰富。
专刊出现的时间较副刊稍晚,专刊的内容最早包含在副刊之内,其实是一种广义上的副刊。当前新闻界关于副刊和专刊的关系有从属说、并列说两种观点。文章在对抗战时期《宁夏民国日报》专副刊进行分析时,为区别二者在内容、功能等方面的不同侧重,采纳后一种观点。
文章之所以选择全面抗战时期,一是受限于原始报刊文献的可得性:笔者经过多方搜集,得到的原始文献刊出时间主要集中在1939年4月至1945年10月;二是考虑到抗战是关涉国家存亡、民族荣辱的大事,这一时期报刊在栏目设置、内容选择上与平素必有不同,报纸副刊的开辟在目的与功能方面也该有特别的考量。
目前有关《宁夏民国日报》的专门研究很少,多是在研究其他问题时顺带提及,或者在对民国时期的报刊文献进行汇总整理时简要介绍。对抗战时期《宁夏民国日报》专副刊的研究则更为鲜见,既有研究在对该报总体情况进行介绍时,只是提到其辟有“贺兰山”副刊、“卫生周刊”“司法专刊”等专栏[2],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宁夏民国日报》没有副刊[3]。
二、《宁夏民国日报》及其专副刊概述
《宁夏民国日报》是民国时期宁夏地区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关于它的创刊时间,目前基本认定在1929年。该报创刊初期日出四开一张,1944年机器设备更新后,改为对开报纸,双面印刷,但一度因纸张质量差难以双面印刷,改为两张单面印刷[4]。《宁夏民国日报》头版一般以国际国内新闻、评论为主;二版内容较杂且不固定,有国际国内新闻、时事短评、周边省份及本省简讯(如“西北鳞爪”“宁夏点滴”)、专副刊专栏及广告等。抗战时期,该报登载的绝大部分稿件转自国民党中央社,内容以国内形势、战况介绍、交战各国各方面的信息为主。
《宁夏民国日报》辟设的专副刊并非如有的研究者认为的那样,没有或者很单调。除了20世纪30年代早期开设的“贺兰山”副刊外,全面抗战时期的代表性副刊有“西北角”“朔风”“宁中园地”“贺中阵地”“银川”等等,这其中连续刊出时间最久、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西北角”和“朔风”。
“西北角”副刊开创于1939年7月15日,至1940年4月共刊出210余期,后重编刊号(1940年4月1日为第二一二号,4月14日又从第一三〇号编起,刊出30余期),至1940年8月最后一次见诸报端,前后两段相加,共刊出近250期。“朔风”副刊创刊于1940年11月1日,是作为“西北角”继承者的名义出现的。“朔风”创刊后至少连续出版了超过320期,后又经两次重编刊号(1943年4月28日出至第三二二号,4月29日至10月31日的报纸缺失,待1945年2月1日再次出现时,为第六十号,8月2日又从第六期开始编号),至抗战结束时,累计刊出近400期。从所占的版面来看,“西北角”每期约占四分之一版,“朔风”约占三分之一版。
“宁中园地”和“贺中阵地”分别是宁夏中学和贺兰中学学生自治会主编的副刊,像是将学生办的黑板报挪到了报纸上,这两个副刊从1942年3月起不定期刊出,最晚至1943年11月就停了,刊出的期数很少。“银川”于1942年6月8日创刊,开创了在各栏目标题处插入木刻小画的特色,一度影响了“朔风”等副刊的版面风格,其刊出数期即告停刊。
与前面提到的副刊相比,这一时期的专刊数量更多,达十几种。连续刊出时间较长、内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地政专刊”“司法专刊”“卫生专刊”“军事专刊”“农业推广”“革命生活”“青年”“新认识”“国防科学”“社教专刊”“文筏”“群力”等等。这里面有以介绍专门知识为主的专刊如“农业推广”“新认识”“国防科学”“司法专刊”等;有以教育、组织、动员公众,宣扬政治主张为主的专刊如“革命生活”“青年”“唯生”“文筏”“群力”等;也有包含两者内容的专刊如“地政专刊”“司法专刊”“卫生专刊”“军事专刊”“社教专刊”等。
三、《宁夏民国日报》专副刊的类型
(一)综合性副刊占主导
翻阅《宁夏民国日报》副刊,基本看不到专门反映文艺界人士及其创作活动的纯粹文艺性副刊,目前能看到的基本都为综合性副刊。以开辟比较早的“西北角”一期内容为例,1939年7月20日第六号刊载的文章有中篇创作《民族之花》节录、短评《准备最后的牺牲》《锻炼人的时代》《奸商》、诗歌《流亡者》、书评《读书杂记》,还有一篇历史小品《明代的南倭》;再以1940年8月10日接近停刊的一期为例,内容有中篇创作《张拐子》节录、杂文《七夕》、短评《谁惹也不怕》等[5]。
“朔风”在创刊号上申明了其肃杀、劲健的风格,真言要“尖刀般的刺着人们的脸”,使人们“随时警醒”[5]。这显示了“朔风”关注社会现实、重评论的倾向。在创刊的早期,设有“头风”“西北风”等栏目,下面会发表言辞犀利的评论文章,但也有连载小说、散文、诗歌等伴随其间。后来,“朔风”凌厉的风格逐渐变得温和,散文、诗歌类文章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1941年五六月份,《寧夏民国日报》经历了报社设备机件崩坏的困难时期,“朔风”一度停刊。在7月1日复刊首期文章《复版后的几句话》中,编者再次强调了其“愈战愈奋的斗争精神”,但后因该刊每日发行,出现稿荒,以致在刊名下印上小字“本刊欢迎千字以内各种形式稿件,登载后略致薄酬”[5]。这一方面说明“朔风”的肃杀风格恐怕难再,另一方面也佐证了其用稿需求多样的综合性风格。
“宁中园地”“贺兰阵地”的编者主体为中学生,刊出的文章以诗歌、散文、杂文为主,偶尔会有评论性短文点缀其间。“银川”在创刊时强调其作品形式“务求其短、劲、隽永”,其内容较“西北角”“朔风”更为丰富,如其创刊号上有探讨写文章方法的《文章作法》,有幽默小品《英国伞兵》,有名人介绍《张治中》,还开设了“大众顾问”栏目介绍文化圈近闻和回答读者提问[5]。
(二)专刊偏重服务性、社会性、学术性
在《宁夏民国日报》为数众多的专刊中,几乎看不到对某一领域重要新闻事件或热点问题提供背景解释、深入剖析的新闻性专刊。结合当时该报的生存状态,这点较容易理解。全面抗战时期,前方战事吃紧,后方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物资短缺,《宁夏民国日报》虽定期收到一些拨款及物资,但也时常因纸张短缺、机器设备损坏等原因面临停刊之危。加之宁夏地区读者群体规模小、报纸的售价因纸价的上涨一再上调、固定广告商缺乏等因素,该报每期最高发行量只有1000份左右,报社日常经营获得的收入微薄,难以养活大规模的采编人员,因此编辑部常常只有一名记者、一名编辑,难以采写更多的地方新闻[6]。又加之当时独裁的政治环境,新闻从业者很难针对热点新闻事件自由发声。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该报新闻性专刊的匮乏。
通过对《宁夏民国日报》专刊内容的分析分类,这一时期的专刊可以归为学术性、服务性、社会性等三类[1]。学术性专刊的典型代表是“新认识”,该刊发行的期数虽然不多,但刊登的文章很有代表性,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政治学的新释》《社会学新论》《论教育学》《历史学简论》等[5],比较广泛地介绍了自然、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
服务性专刊旨在为读者提供各类服务信息与知识,在所有专刊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如“地政专刊”“司法专刊”“卫生专刊”“军事专刊”“农业推广”“国防科学”等。
这其中“军事专刊”“国防科学”的出现与战时环境关联甚密,多登载一些各国军事实力介绍、武器使用的方法、战时风险规避的知识等。“地政专刊”“司法专刊”“卫生专刊”等与当时宁夏本省土地责权不清、私垦普遍,卫生条件落后、时疫流行,民众法律意识淡薄、法令执行不畅等现实问题相关,这些专刊一方面意在普及知识,提升民众素质;另一方面也想借此传达政府政令,规约民众行为。“农业推广”专刊的内容与普通农民的关系最为密切,如作物品种及栽培方法介绍、家禽养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养蜂知识普及、乡村集体婚礼推广等等。
社会性专刊如“革命生活”“青年”“社教专刊”“文筏”“群力”等,多发表评论性、倡议性文章,提醒各特别群体和普通公众在抗战的艰难环境中应如何坚定信心、提升觉悟,锤炼各方面能力,做对抗战有价值的事,过有意义的人生。
四、《宁夏民国日报》专副刊的功能探讨
在对《宁夏民国日报》专副刊内容进行梳理发现,副刊诞生早期的“消闲性”内容基本无所体现,这一时期专副刊普遍具有的启蒙思想、开启民智、传播知识、批评现实等功能比较显见[7]。结合全面抗战时期宁夏社会的基本情况和该报的实际运营状态,笔者将《宁夏民国日报》专副刊的功能总结如下。
(一)普及知识,推行社会教育
全面抗战时期,宁夏全省人口规模在70万至80万之间[8],但是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据统计,1940年宁夏所有国内专门以上学校的毕业生仅34人,肄业47人[6]。这种情况从《宁夏民国日报》对极力推行识字运动和省内中小学师资缺乏的报道中可见一斑。《宁夏民国日报》开辟的学术性、服务性专刊均有传播知识、启迪民智的功能。
(二)传布政令,规约民众行为
这一时期宁夏基层社会由于交通与通信不便、民众的知识素养普遍较低等原因,经常出现政令不畅或执行不力的情况。因之,常能在报端看见各政府机构“重申前令”,禁止私运物品出境、禁止种植贩卖烟土、禁止私垦荒田、限期纳齐粮食土地税云云。《宁夏民国日报》除了登载政府政令、公告正文外,还通过专副刊中的知识性、评论性、倡议性文章,从侧面传布政令,从思想上对民众进行规约。
(三)动员民众,坚定抗战信心
不论是综合性副刊上的诗歌、散文、杂文,还是社会性专刊上评论、倡议,常有与抗战相关的话题。诗句中有对青年报国热情的赞颂,散文中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杂文中有对汉奸伪军虚伪丑陋行为的揭露,评论中有对侵略者冷酷奸诈行径的鞭挞,同时还倡议青年踊跃参军抗战、倡议民众献金献粮支援前线。这些内容都显示了专副刊组织、动员民众积极抗战的功能。
(四)补白
补白功能是专副刊早期“身份低微”时的一项基本功能,后面随着读者对专副刊喜爱程度的提升,大家也渐渐不再关注这一功能。但若对《宁夏民国日报》当时的采编能力、稿件来源、版面规模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后会发现,开辟专副刊极有可能是该报为缓解人员紧缺、稿件来源单一的一种策略。否则,在仅有的两个版面上长时间辟出三分之一版刊载五花八门的专副刊的行为也着实奇怪了些。
五、结语
开辟类型多样、数目较多的专副刊可能有其稿源不足、聊以补白的无奈,但通过对《宁夏民国日报》专副刊的内容进行分析,也不难发现该报启迪民智、普及知识、传布政令、服务社会的愿望。只因其时宁夏民众识字率低,省垣与各地之间的交通不便,加之随物价波动不断上涨的报纸价格等因素限制了该报的发行规模,也导致其专副刊的社会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 郑兴东,陈仁风,蔡雯.报纸编辑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79,395.
[2] 张玉梅,李习文,王岗.民国时期宁夏地方文献知见录(二):民国时期宁夏出版的报刊[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1):98-104.
[3] 蔡铭泽.论抗战时期国民党党报的发展[J].新闻大学,1993(1):43-46.
[4] 李萌,程旭兰,宋师孔.建国前的宁夏报业[J].新闻大学,1995(2):45-47.
[5] 南京图书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宁夏民国日报(1-5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1)156,92,18,88;(2)216,226;(3)40-142,486;(4)360,220-228,314;(5)374-380,372-246,24,370.
[6] 崔幼玲.论民国时期宁夏报纸业发展滞后的原因[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4):93-97.
[7] 张璐纯.浅析中国报纸副刊功能的历史演变[J].新闻研究导刊,2015(13):238-239.
[8] 吴忠礼.宁夏近代历史纪年[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280.
作者简介 曹天府,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