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产钳术治疗头位难产的临床观察

2021-02-02 05:20肇莹莹
当代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产钳头位胎头

肇莹莹

(沈阳妇婴医院产科,辽宁 沈阳 110011)

头位难产是临床妇产科常见难题,是指在分娩过程中胎头显露,却因胎儿、产力、产道异常导致难产[1]。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头位难产,对此应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避免对产妇及新生儿造成不利影响[2]。随着剖宫产术安全系数的提升,受到越来越多产妇的青睐,但有研究指出,剖宫产术会出现胎儿窒息等并发症情况,而头位难产产妇因胎位不正安全隐患较大[3]。因此,寻找一种可有效缩短分娩时间,确保胎儿安全的分娩方式尤为重要。近年来,低位产钳助产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助产,但其对头位难产者的分娩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4]。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低位产钳术治疗头位难产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难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 例。对照组年龄23~35 岁,平均年龄(25.36±1.37)岁;初产妇29 例,经产妇11 例。观察组年龄22~35 岁,平均年龄(25.31±1.25)岁;初产妇28 例,经产妇12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产妇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足月、单胎、头位者;②孕周37~42 周者;③宫颈口扩张≥3 cm 者。排除标准:①严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者;②产前出血者;③产道畸形者。

1.3 方法 对两组患者外阴进行消毒、导尿,对宫颈口开大情况及胎儿位置的高低方位进行进一步检查。

1.3.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剖宫产术:硬膜外麻醉后患者取半平卧位,沿半月形腹壁横沟,在趾骨联合上方2~3 cm或腹部反折下方1~2 cm处做12~13 cm横行切口,钝性分离脂肪层,暴露腹直肌前鞘、腹膜,在膀胱顶端上方3~5 cm 横行切开腹膜,向上游离腹膜至腹膜反折部,游离膀胱,将子宫下段暴露于手术视野,注意避免刺破胎膜。吸引器吸净羊水,绷带剪沿原切口横向做10 cm切口,用手分开子宫肌肉纤维,进入宫腔,提起胎头枕部,将胎儿慢慢取出,取出后给予适量缩宫素或氨丁三醇卡前列素。

1.3.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低位产钳术:采用截石位,将枕横位或枕后位转至枕前位,对于较小胎儿枕后位直接将产钳置入,根据枕后位分娩机制进行助产,采用双手滑入法放入产钳,牵引前确认产钳与胎头间无阴道壁及宫颈组织,在子宫阵发性收缩时进行牵引,随子宫收缩用力逐渐加强或减弱。阵发性收缩间歇期间应松开产钳,减少胎头受压,并听取胎心音,随胎头的下降改变牵引方向,保护会阴,娩出胎头后取下产钳,用手辅助娩出胎头。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包括胎头娩出时间、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宫颈及阴道壁损伤,产后出血、阴道壁血肿、感染。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胎头娩出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值P值胎头娩出时间(min)7.92±1.12 6.22±0.98 7.225 0.000产后出血量(mL)226.21±21.65 138.21±18.43 19.575 0.000住院时间(d)6.68±1.47 4.53±1.05 7.527 0.000

2.2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n(%)]

3 讨论

多数产妇认为剖宫产术是一种产程短、安全、无痛的分娩方式,但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的逐年升高,其并未减少围产儿病死率、新生儿窒息率等,反而增加了新生儿湿肺发生率[5]。因此,剖宫产并非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唯一途径,因此,临床分娩过程中可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降低剖宫产率,提升自然分娩率[6]。阴道试产中低位产钳助产是解决头位难产的重要手段,且在近年来受到临床重视。相关研究指出,采用低位产钳助产与自然分娩的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相当[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胎头娩出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头位难产产妇采用低位产钳术可有效缩短胎头娩出时间,减少产后出血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低位产钳术的牵引确切,力量可靠,并具有较高的助产成功率。低位产钳术分为两叶,而两叶之间最宽的距离为9 cm,与胎头双顶径宽度一致,将胎头环抱保护,避免胎头受到挤压;在术中助产者手扶钳柄,向外轻轻牵拉,娩出胎头,对母婴的损伤较小。通过在宫颈处作用,促使宫颈及子宫下段产生较温和的扩张力,促进宫口扩张或使子宫下段消失[8]。同时,此种方式操作简单,对宫口扩张效果较好,可加快产程,缩短胎头娩出时间,保障母婴安全。但在对产妇进行助产前应详细检查产妇阴道,准确了解胎儿头部的具体位置及生产过程中显露部位高低;充分评估胎儿的大小及骨盆大小。另外在使用产钳时应注意在术中出现宫缩时可对其进行牵引,如出现间歇性宫缩应松开钳口,保证不会对新生儿的头部造成挤压;且产钳应放于新生儿头部两侧,保持较好的扣合度,如出现扣合效果较差,应考虑产钳的放置位置。但鉴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后期应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分析低位产钳术对头位难产产妇的效果。

综上所述,头位难产产妇采用低位产钳术可有效缩短胎头娩出时间,减少产后出血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产钳头位胎头
低位产钳术在阴道分娩中的临床应用
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应用徒手旋转的可行性研究
剖宫产术中使用产钳临床探讨
体位改变配合徒手矫正胎方位用于头位难产的临床价值
产钳助产和自然分娩经康复治疗后盆底肌恢复的效果观察
头位难产产妇临床诊断与治疗体会
中西医联合治疗头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36例
胎头高直位的诊断与治疗
产钳助产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胎头位置异常临床分析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