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璇
(梅州市人民医院理疗科,广东 梅州 514500)
小儿脑瘫(cerebral palsy,CP)又称脑性瘫痪,是指患儿发生非进行性脑组织损伤,患儿姿势、运动能力发生障碍[1-2],其病因包括遗传、代谢障碍、脑出血、缺血缺氧、高胆红素、脑发育不全等,引起脑组织发育异常,其中流涎是小儿脑瘫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占脑瘫患儿的25%~35%[3],该症状影响患儿的语言、吞咽、社交及心理健康。本研究选取36小儿脑瘫伴流涎患儿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采用针刺风府、哑门、人中、地仓、承浆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症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理疗科收治的小儿脑瘫伴流涎患儿36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9例,女17 例,年龄9 个月~3.3 岁。其病情按教师流涎分级法(TDS)[4]Ⅰ~Ⅴ判断,Ⅱ级6例,Ⅲ级18例,Ⅳ级6例,Ⅴ级6例。按随机数字表[5]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吞咽障碍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伴有流涎症状,达到TDS中规定的Ⅱ级~Ⅴ级;≤1 岁;流涎等级达Ⅴ级且伴有吞咽障碍;患儿家长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者;针刺部位皮肤感染者;长牙出现的暂时性流涎者;长期反复口腔溃疡者;口腔真菌感染者,如鹅口疮等;伴有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先天疾病、唐氏综合征、癫痫者;各种传染性疾病者;患儿家长不配合治疗者;不足1个疗程及自行退出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高压氧治疗,每天1 h,7 d 为1 个疗程,间隔10~11 d 继续下一疗程。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舒泰神(北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23]。针刺治疗,选取四神聪、率谷、外关、足三里穴位。操作:选用0.25 mm×25 mm 托尼牌不锈钢毫针,常规消毒后,采用捻转进针法,头部穴位平刺,进针约15~20 mm,得气后于针柄加用电疗仪(常州英迪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因患儿多动,所以四肢穴位采用斜刺,进针约15~20 mm,用纸胶布固定,不加电。前神聪与后神聪一组,左神聪与左率谷一组,右神聪与右率谷一组,选用疏密波形,电压2~4 V,频率60~80 次/min,强度以 2~4 为度,留针 20 min,每天治疗 1 次,7 d 为 1 个疗程。共6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3~5 d。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风府、哑门、“口四针”。“口四针”为双侧地仓、人中、承浆。操作:选用0.25 mm×25 mm托尼牌不锈钢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后,风府、哑门均采用直刺,进针约15~20 mm(根据患儿年龄、肥胖程度决定),行轻度提插约10 s后按压出针。地仓向颊车方向平刺15~20 mm,捻转约10 s后出针。人中、承浆进针采用向右侧平刺15~20 mm,捻转约后10 s 出针。风府、哑门隔天治疗1 次,“口四针”每天治疗1 次,7 d 为1 个疗程。共6 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10 d。
1.4 疗效观察 疗效判断标准:依据教师流涎分级法(TDS)。Ⅰ级:完全不出现流涎症状;Ⅱ级偶尔可见流涎,流涎量较少;Ⅲ级经常可见流涎,流涎量较少;Ⅳ级经常流涎,但流涎未见成线现象;Ⅴ级:流涎成线状,患儿经常弄湿前襟。流涎减轻一级为有效,减轻二级为显效,减至Ⅰ级为痊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本组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Fisher 精确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6 个疗程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高龄产妇的增加,各种助孕技术的产生及新生儿抢救技术的提高,小儿脑瘫的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小儿脑瘫发病机制复杂,并发症较多,病程反复,患儿年龄较小,自身免疫力及抵抗力低下,治愈难度较大,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6-7]。
流涎症作为脑瘫患儿常见并发症,患儿受到脑组织发育不成熟或损伤等问题的影响,使患儿吞咽功能发生异常、口腔内膜感觉能力不足、口唇肌肉力量较低、舌部肌肉灵活性下降、颜面部肌肉张力较低等,导致患儿发病[8-10]。与健康儿童相比,脑瘫流涎症患儿唾液量无明显差异[11-12],即脑瘫患儿流涎与吞咽功能障碍、口唇肌肉力量较低密切相关,造成患儿唾液不自主流出,严重影响脑瘫患儿的语言能力和生活质量,同时也会造成患儿发生感染并造成疾病传播,使患儿受到他人的歧视与排斥。
部分脑瘫患儿的智力能达到正常儿童水平。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没有智力要求,是以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而正常智力的患儿伴有流涎症状会极大地影响社交、形象及语言表达,对于智力正常患儿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治疗流涎症状的治疗方案有:加强咀嚼、吸允训练和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CPS)。脑瘫患儿不能完全执行0~2岁的口令动作,自主性很差,较大患儿才能执行咀嚼、吸允功能训练。手术治疗有一定风险,且脑瘫患儿体质较差,术后恢复缓慢。所以早期的流涎治疗方法非常必要。
风府与哑门的解剖位置均临近延髓,对于真性延髓麻痹造成的流涎症状,可通过针刺风府与哑门达到刺激延髓的目的,从而调节延髓控制的吞咽功能。有研究表明[13-16],面颊口周部的刺激可使口唇、舌、下颌的肌肉紧张度改善,可减少无意识的吸吮、吞咽、咀嚼等动作,从而减轻流涎症状。双侧地仓、人中及承浆的解剖位置均在口轮匝肌中,地仓深层为颊肌,布有面神经及颏神经分支。通过针刺“口四针”,从而加强口轮匝肌的收缩功能,进而改善口唇闭合功能。由于颊车方向肌肉较为丰厚,双侧地仓向颊车方向平刺。人中、承桨向右侧平刺是因操作者一般右手操作。
《内经》云:“脾主涎”。“脾主口”(《难经·三十七难》),地仓属足阳明胃经,胃与脾相表里,脾气通于口,脾胃属土,仓廪之官,口周为脾土所主,土克水,故地仓为治疗流涎的要穴。承浆穴是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既有任脉的冷降水液又有胃的下行经水,所以选取此穴能起到防渗敛液的作用。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不足导致水液化湿不足,渗液外漏。风府、哑门、人中均为督脉之穴,起固阳化湿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DS评价等级明显增加,说明风府、哑门、“口四针”治疗小儿脑瘫流涎症效果明显。“口四针”操作方法简单,疗效明显,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能力。在医疗条件欠发达的地区,此治疗方案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针刺风府、哑门、“口四针”可有效改善小儿脑瘫流涎症,应用效果确切。但由于本研究收集病例数相对较少,因此,并不能对病例进行辨证治疗研究;疗程长短未进行类比,故不能制定最佳的治疗时间;未进行长期随访,故也未能对治疗方案的远期疗效进行评价,后期有待大样本的临床观察研究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