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典型城市药学基础研究实力分析*

2021-02-02 12:21陈娟胡清榆张婷卢岩严舒欧阳昭连
中国药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药学实力数量

陈娟,胡清榆,张婷,卢岩,严舒,欧阳昭连△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20;2.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北京100191)

生物医药领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覆盖药品研发、生产、流通全生命周期,旨在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多项新政策陆续出台。2016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重点强调推动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1]。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鼓励生物医药产品创新[2]。同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提出要鼓励药物研制创新,提升药品质量,建设制药强国[3-4]。2018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致力于推动我国药品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我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科技部生物中心《2018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调研报告》,我国制药产业主要集中于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区域,医药产业园区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安徽、江西、河南等中部地区[3]。从近期《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披露的数据来看,我国制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四川、河南、广东、浙江等省。我国多个地区近几年均极为重视药物领域的创新,形成了自身发展特色,如环渤海地区储备了丰富的高科技资源,长三角地区国际化水平高,珠三角地区小微企业较多,中西部地区也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5]。

当前,我国不同地区制药产业发展基础差异较大。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可为科技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持,从而促进产品创新研发[6]。《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7]。加强药学基础研究,既可提升药品创新研发能力,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又可促进制药产业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了解我国典型城市的基础研究实力,有利于国家从宏观层面有针对性地统筹协调资源分配,也有利于各地了解自身发展现状及与其他地区的差距,确定可行性发展目标。本研究中基于科技论文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在药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实力,为相关管理人员和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我国2017年至2019年在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收录的药学类期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含合作发文),文献类型限定为Article。药学属Web of Science数据库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大类下的一个子类,该类别共纳入267种期刊(具体期刊列表见InCites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基于上述检索形成论文集,通过高频词聚类分析初步了解中国近3年在药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方向;通过论文数量、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数量和高产机构数量分析典型城市的基础研究实力。篇均被引频次是指每篇论文截至检索日期(2020年4月23日)平均被引用的次数,高被引论文是指被引频次在同一领域内排前1%的论文,高产机构在本研究中定义为论文数量排名前50位的机构,典型城市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排名前15位的城市。

2 结果

2.1 全国概况

2017年至2019年,我国在药学领域267种SCI期刊上共发表科技论文36 953篇,其中高被引论文149篇。将上述论文中词频大于100且相关系数排前60%的270个高频词导入VOSviewer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药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药物、药物给药系统、衍生物及活性研究、药物副作用4个方向。详见图1。

图1 我国药学领域基础研究热点Note:Colors of different shades represent different categories.Fig.1 Basic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pharmaceutical field in China

2.2 研究产出

论文数量:按论文数量将本研究中选出的15个典型城市分为3个梯队,其中北京(5 648篇)、上海(4 442篇)、南京(3 577篇)和广州(3 446篇)属于第一梯队,论文数量均超过3 000篇,远超15个城市的平均水平(1 897篇),该4个城市的论文数量全国占比均超过或接近10%,在全国药学基础研究中占比较重。杭州、武汉、成都、天津、青岛、郑州和重庆属于第二梯队,发文量为1 000~1 999篇。深圳、苏州、无锡、宁波等城市虽经济较发达,但药学基础研究产出很少,尤其是深圳和苏州两地,其GDP水平在全国分别排第3位和第6位,但近3年的论文数量均不足1 000篇。详见表1。

论文质量:15个典型城市近3年发表的药学SCI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3.84~4.52次,均值为4.13次,各城市间差异较小。北京和上海高被引论文数量较多,分别达22篇和18篇,但在各自城市发表的药学SCI论文中的占比均不足0.50%,与全球高被引论文平均占比(1%)差距较大。除北京、上海外,同处于第一梯队的南京和广州的高被引论文比例均不足0.30%。详见表1。

2.3 研究机构

论文数量排名前50位的机构主要集中在上海(6个)、广州(6个)、北京(5个)和南京(5个)。此外,沈阳、武汉、西安、天津分别有2个机构进入前50位。全国药学SCI论文数量排名前5位的机构分别是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山大学(广州)、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和复旦大学(上海),上述机构的论文数量均超过1 000篇。详见表2。

表1 我国典型城市在药学领域的SCI论文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SCI papers in the pharmaceutical field in typical cities in China

3 讨论

我国制药行业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逐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产业集群,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也有一些城市逐渐形成聚集效应,整个行业呈现欣欣向荣之势[8-9]。然而,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所依赖的是基础研究长期积累,医药领域的创新尤其依赖于基础研究突破[7,10]。我国不同地区的药学基础研究实力参差不齐,各地亟需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北京、上海、南京、广州4个城市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药学基础研究的机构和人才众多,因此基础研究成果产出相对较多,药学基础研究已初具规模,属药学基础研究实力较强的城市。然而,上述4个城市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占比均未达到全球平均水平(1%),高影响力成果相对较少,这是我国医药领域基础研究普遍存在的问题[11]。建议这类城市加快推进机构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引导提升研究成果质量,促进更多高质量成果及顶尖科研成果产出。此外,上述城市还可利用基础研究规模优势,加快推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学研医协同发展对于促进制药行业发展至关重要[12]。上述城市拥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及产业园区,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临床转化和产业发展整个创新链条上积累了丰富的科技资源,构建集各方为一体的转化平台将有利于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带动当地甚至全国医药产业发展[13]。

杭州、武汉、成都、天津、青岛、郑州、重庆等城市均拥有一些实力较强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医药企业,药学基础研究实力处于中等水平,制药产业发展也处于中等水平。这类城市可以同步推进药学基础研究规模扩大、质量提升及应用转化,同时可以整合当地特色资源,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深圳和苏州的GDP分别排全国第3位和第6位,但是在药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却较少,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城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少。但深圳和苏州均在促进制药产业创新链条末端环节发力,打造了全国知名的深圳市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和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并给予相应政策支持[14-15]。以苏州为例,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千亿元,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医药产业聚集区。这些成就得益于应用转化环节发展较好,但产业链缺失的问题仍较突出,基础研究可能成为制约这2个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这类城市,建议加强本地药学基础研究投入,大力培养或引进基础研究人才,甚至可以鼓励国内外优质高校在苏州设立专业药学院。此外,还可加强与药学基础研究实力较强的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合作,引导其基础研究成果在本地转化,从而推动当地制药产业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药学领域基础研究主要机构和研究成果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和广州,以北京和上海的高影响力成果最多,杭州、武汉、成都、天津、青岛、郑州、重庆等地也有一定规模的研究产出,而经济相对发达的深圳、苏州、无锡、宁波等地在药学领域缺乏实力较强的研究机构,产出较少。建议基础研究实力较强的城市应重视研究质量提升和成果应用转化,进一步加强对其他地区的带动效应;基础研究实力较弱的城市大力引进人才,扩大研究规模,同时加强与研究实力较强城市间的跨地区合作,承接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

表2 我国药学领域SCI论文数量排名前50位的机构分布Tab.2 Distribution of institutions with the number of SCI-papers ranking top 50 in the pharmaceutical field in China

猜你喜欢
药学实力数量
广西医科大学药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药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药学进展》杂志征稿启事
芳芳猜童话书的数量
实力抢镜
统一数量再比较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