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景耀
[摘 要]敦煌莫高窟壁画众多,在洞藏壁画中堪称一绝的乃是第3窟洞藏元代壁画《千手千眼观音》,从用色、用线到装饰性纹样构成都是无可挑剔的。透过元代时期佛教的发展,以及当时中国绘画的发展变化,梳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中国不同时期的民族民间描画纹样变化,寻找民间画工绘画技法的形成以及对绘画的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内在联系,阐释绘画用线、用色,以及装饰性纹样中的“同心散发”“重复”“对称”等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梳理当时画工的绘画创作脉络,论析千手千眼观音普度众生的文化内涵,为大家解读壁画《千手千眼观音》提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形式;内容;融合
元代壁画《千手千眼观音》是指敦煌莫高窟第3窟洞藏壁画,画面虽不足四平方米,却是元代壁画的精品。它的画面构图严整、饱满,形象生动鲜活;色彩吸收唐代刷色重彩富丽的色调和宋人清雅、高逸的画风,给人浑厚的美感;骨法用笔更是引人入胜,令人叫绝。但在当时,作者是如何通过绘画的表现形式来诠释千手千眼观音文化内涵的,又是如何采取绘画艺术形式中的用线、用色以及纹样装饰构成,促使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的?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要想了解元代美术的发展,首先需要了解元代相关历史和佛教的发展,以及绘画在佛教中的运用。元代是由一個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结束了五百多年的战乱、分裂、衰败局面。1为了逐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统治者推行了“采用汉法”改革,吸收中原地区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元朝把国家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交由宣政院掌管,有序的宗教文化管理,使得当时中原藏传佛教空前发展。在绘画方面,由于士大夫和文人画家不满蒙古人的统治,纷纷潜心于绘画,使得文人绘画创作活跃,成为当时的主流艺术活动。由于文人绘画的盛行,使元代壁画得到了兴盛发展,加之多种宗教并存,促成了宗教美术的多元化发展。
元代的艺术中,绘画成为文人、士大夫们抒发个人情感和言志的手段,画家们的创作不受事物表象所拘囿,而是以心灵在天地寰宇间自由的回旋审视和静观寂照中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容的境界。可见,画家笔下的图像不仅是对物的形象的捕捉,也是主体精神的外现即性灵的运行轨迹。历史上顾恺之、宗炳、王维都曾参与过壁画的绘制,文人意趣的转变是宋代及元代壁画逐渐式微的主要原因,民间画工则逐渐成为壁画绘制的主体。然而,民间画工是如何通过绘画来传递元代佛教文化的?
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发展和表现形式可知,民间艺术是劳动者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历经几千年文化历史的承载,构成了完备的传承体系和艺术表现体系。他们在民间传统服饰、民间工艺品、传统饰品以及传统美术等中延续着传统几何、动物、花鸟、吉祥物、人物以及器物等纹样的表现手法,并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变化。纹样是特定时期的典型文化符号,原始社会的“简单的纹身、岩画”,奴隶社会的“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封建社会的“精美、繁复的各种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吉祥图案”等的发展,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反映出时代的特点。
从历史上看,夏商时期夸张的人面纹,周朝的雷纹,战国时期的龙、凤、兽面纹,都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色。在佛教传入后,汉朝出现了字纹、动物纹和人物纹样。佛教兴盛的魏晋,“宝相莲花纹”盛行。中外文化交融的盛唐时期,纹样运用、变化更为广泛,牡丹纹成为主流。两宋画家们热衷于花鸟画,使得花鸟虫鱼纹样流行。元代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纹样出现新的变化。明清时期是纹样发展的高峰期,造就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纹样。这些纹样的传承与发展变化,既离不开时代变化的推动也离不开民间画工的传承和发展。而这些纹样形式表现,传递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因此,本文提出从线条、色彩以及圆心散发、重复、对称、渐变等纹样装饰性构成的角度来诠释千手千眼观音普度众生的文化内涵,为欣赏者解读《千手千眼观音》壁画艺术表现提供参考。
二、融合:艺术的形式表现内容
艺术的形式表现内容,内容依托艺术形式,这在《千手千眼观音》中得到了完美融合,被后人称为一绝。从中可见绘画作者的功底,可知作者熟知观音在民间的传说与信仰情况。观音信仰在中国影响深远,传说版本较多,宋代朱弁《曲洧旧闻》和宋末元初管道升《观世音菩萨传略》都有记载观世音菩萨的传说,此外还有《南海观音全传》《香山宝卷》《观音得道》等书籍。而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说法是:在古代兴林国,妙庄王有三位公主,其中三公主名叫妙善,自幼便偷跑遁去出家修行。妙庄王对此非常愤怒,在劝说三公主无果后,一气之下一把火烧了三公主修行的寺院,大火烧死了庙中的500个尼姑、和尚。而三公主则被一只白虎救走并来到香山继续修行,最终修成正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后来妙庄王全身长满大脓疮,四处求医。郎中说只有用亲骨肉的一只眼一只手做药引方能治好,而大公主、二公主皆不答应。三公主一听便把自己的一只眼和一只手献给了妙庄王。妙庄王康复后得知香山菩萨所献手眼之事,便前去香山参拜。释迦牟尼听闻三公主妙善的故事,便给三公主一千只手一千只眼,由此就有了千手千眼观世音的传说。
在绘制《千手千眼观音》时,画工或管理者必须熟知民间的观音传说,才能准确地表达当时民间对观世音所寄托的心愿。加上当时画家退出了佛教绘画艺术,使得民间画工有了施展的空间。民间画工从民间的传说和民间各类艺术表现中获得了佛教绘画的创作源泉,促使佛教壁画得到了持续发展,同时促进了自身绘画技能的提升。
(一)线色:中国传统书画形式
“线为骨,色为肉”是历代传统绘画表现的基础,在壁画绘制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千手千眼观音》构图严整、饱满,形象生动活跃,绘画语言丰富、完备,形象和色彩富有艺术感染力。通过这些绘画语言,仿佛这些画像正脱壁而出,向我们说法论道,使我们感到满壁风生。
1.线条
线条,是书法表现的关键元素,是人在书写时情感的典型凝聚性符号。线条作为一种工艺性和艺术性处理,相关的材料、载体、工具等与其有着特殊的关联,更与人的修炼、修养、表现有着直接的关系。绘画中线条起到形的铸造作用,同时承载画家作画的状态和绘画的神态。
历代画家张彦远、赵孟頫等对此都有论述。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提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而元代的绘画,最突出的是文人画。文人画家提出把书法归结到画法上来,对书画的说法更进一步,绘画线条处在一个至关重要的表现环节之中。元代画家赵孟頫《修石疏竹图》提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元代书画家柯九思则在“写竿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等当中提到了如何用线。元人论画时,还流行“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的说法。这些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当时的壁画管理者和民间画工的绘画表现。
《千手千眼观音》的绘画线条精准、传神。元代画家主张以书法作画,重视用笔,把画梅画竹称之为“写梅写竹”,有“书画本来同”的论点。这些论点在元代许多壁画中多有所反映。从洞窟其余几幅壁画可见,它们有同样的风格,注重书法,注重线条在壁画中的运用。各壁画的内容和形象虽不相同,但在用线条呈现内容的千差万别时,以书法作画这一点是一致的,而且特点极其鲜明突出。作者在形的铸造中注重线条的韵律、节奏和装饰性的表现,有时精练严整,有时繁复有序,有时筋骨挺拔,有时畅快飘逸,使笔墨充分发挥它的艺术效果。可见,作者没有脱离当时社会,而是在研究现实生活的同时,重视对同时代画家的学习,让自己的艺术语言更丰富、完备,更具有自己的特色。
2.色彩
色彩,在中国古代历来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主张。《千手千眼观音》的色彩运用,首先受到了莫高窟历代绘制用色的影响。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的兴建,洞窟中壁画、泥质彩塑用色大胆,对比强烈,视觉效果突出。其次它也受到了佛教艺术色彩的影响。佛教中的色彩分为五色,并有正色和间色之分,正色即青、黄、赤、白、黑,间色即碧、红、紫、绿、硫黄。在佛教的艺术色彩中,敦煌壁画用色浓烈,有很强的视觉张力,以不同色彩语言表现出不同象征意味,来强化壁画宗教性的主体内容和画中宗教人物的象征性。最后,《千手千眼观音》的用色还受到当朝文化的影响。蒙古人统治了元代,蒙古族文化也渗透到了各个阶层。蒙古统治者崇尚青、白两色和金银色,认为白色可镇邪,在各重大場合上的穿着、礼品等用色都离不开白色。再者因蒙古人尊天敬祖而尚蓝。青、白两色为元代统治者和民间用色的基础,这在青瓷等物品上的用色尤为明显。当时统治者生活奢华,重视金银器。从《元史与服志》记载有关茶酒器及车与装饰用品使用的规定可看出,当时统治者重视金银色在不同场合中的运用。统治者的嗜好,也影响到了民间画工在用色上的选择。
《千手千眼观音》的用色既汲取了唐代大刷色重彩富丽的色调,也继承了宋人清雅、高逸的画风,大有“古艳”浑厚之感,绘出了不同时期的观音形象。在色彩上,作者大胆采用了草黄、淡褐色作为主调,以大片略灰的草黄色画观音和其他神像的肤色并加以晕染,衣服、包带、饰品等面积较小的部分则施以明快的石绿、朱砂、橘黄和银白,画面显得分外明亮、肃穆、清雅。壁画当中也用了大面积的黄灰、绿灰、赭灰,但并不觉得灰暗,反而让人感觉高雅、温醇。此外还用了较为鲜明的石绿、朱砂、橘黄,但并不觉火燥。用银白,并未显得单调、轻浮,反而给人以浑厚、古艳、丰富之感。说明作者很懂得用色明度、冷暖、面积等对比关系,懂得色彩的艺术规律,是一位很有色彩修养的画师。在色彩晕染上作者十分谨慎,不让细枝末节或次要形象起伏过大,影响整体。其采取了小刷色和小面积重彩粉质色,更多地采用水青绿间以浅降的办法,七勾七染画成,这样使得画面既显出瑰丽的色彩,又能让线在画面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形象更加深厚,线条也更加圆润,色彩更为和谐精致,线和色有机结合,构成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二)纹样:传统装饰图案形式
传统纹样是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化缩影,代表着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价值取向,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历代各民族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中国传统纹样通过艺术表现思维,讲究完整和形韵性、永恒和包容性、形变和直观性、寄托和瑞祥性,是民族生活和艺术审美、艺术社会学、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道、理、象、阴阳等哲学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传统纹样从简单到复杂,从几何纹样到自然物的表现,它们必须依物依形而制,依意识、社会环境而制。在《千手千眼观音》中,作者结合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以纹样装饰性构成来表达自己对观音的理解,从而阐述个人的绘画艺术语言。
1.同心式发射
在佛像绘画中我们时常见到佛菩萨的背后都有一道光环,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它?从《佛说造像量度经》可知:佛身有“三十二相”,其光环为“大光相”,智慧愈高,觉悟境界愈高,光环也就愈大,是一种修行结果的象征。在初期佛像绘画中,佛菩萨像只有一个光环,随着艺术的发展,佛背光环的装饰图案层出不穷、色彩纷呈。
在《千手千眼观音》中,作者对观音背后的光环采取了“同心式发射”的构图结构。同心式发射构图是指以一个中心点向外发射,它的发射点从一点开始逐渐扩展,骨骼线始终环绕中心运行,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水珠滴落湖面泛起的涟漪、光谱中的色环、旋转楼梯等,都具有秩序性,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平面构图中的发射构图就能体现这种节奏与韵律,这种形式往往给人以律动感、美感与视觉的冲击。我们再看《千手千眼观音》的构思,作者在观音的肩部,安排了四十多只大手大眼,形象生动、刻画准确,其余数百手、眼形象相应变小,以装饰画的形式构成放射状圆形图案,连接在观音肩部的周围,写意性地表现了观音的千手千眼,让人看上去不仅是繁复众多的手、眼,且有佛光闪烁的效果。这种较为深刻的艺术处理方式,表明作者艺术修养的高超,同时也说明作者在表达世人对观音的虔诚信仰上,找到了具有美感和符合主题需要的艺术语言。
2.重复
重复,是传统纹样的表现手法之一。《千手千眼观音》要表现千手千眼,必须采取重复性纹样构成,方能处理好数量众多的千手千眼。作者必须在传统佛家表现框架构成中寻求变化,采用主人物层面、手臂层面和手掌的重复性表现,既凸显出数量众多,也凸显人、手、眼的协调。采用重复性的表现方式,主要是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使主题更加强化。在传统图案中,从原始社会时期的几何、植物、网纹、水纹等纹样,到夏商周时期的云雷纹、谷纹、方格纹,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回纹、旋涡纹、羽人划舟纹,到秦汉时期的豹纹、流云纹等,我们可以看出,纹样在器物上的重复出现起到美观性的作用。纹样是依环境而绘制的,表现了中国民族绘画的传统性。
作者在对千手千眼观音背后光环进行绘制时采取了重复性绘画的方式,符合中国民族纹样发展和表现的规律性要求。光环由大到小有序排开,加强了重复性的空间感效果,呈现出佛家的法力空间,也凸显了千手千眼观音菩薩观尽世间、护佑众生的智慧和慈悲。
3.对称
中国传统纹样的对称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具有对称的灵活性。《千手千眼观音》采用纹样对称构成,在严肃的对称中具有灵动的变化,使《千手千眼观音》在视觉上具有自然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对称的形象,如建筑物、五官、形体就是很明显的对称形象。这些自然界的对称物件,对作者的绘画创作具有很大的启发。加上传统纹样的发展和表现形式的影响,《千手千眼观音》的创作也自然地呈现出对称性。
对称是以中轴线或中心点为基准,把原始图形向左右、上下或上下、左右方向反复配列,由此而形成的图形同量即所谓的“镜式反映”的结构形式。对称式构成纹样给人以重心稳定和静止的、庄重的、整齐的美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对称的要求是因为人身体两半的神经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满足了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对于平衡的需要。同时,对称的形式又是简单有序的,利于观赏者对它的理解,因而对称的形式是原始艺术和一切装饰普遍采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千手千眼观音》中,作者采取了观音站立居中,整幅画以左右对称形式呈现,在重复、散发等构图形式中,使人的视线聚焦于观音之上,突出表现了观音的形象。
4.渐变
渐变,是以规律性骨骼或基本形为主体,纹样图形随之一层一层变化,给人以很强的节奏感,增强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千手千眼观音》的渐变形式主要表现在第一层的主人物手臂、第二层的手臂、第三层的手眼等,使之呈现出渐变形式,让人感觉到观音菩萨的无穷法力。作者打破了历代纹样构成,以渐变形式呈现出观音菩萨的立体写实纹样。在主人物正面上,安排了数只大手大眼,第二层在侧面观音像安排了数只手和眼,第三层则是以平面形式绘出数只手眼,同视三层绘画出现立体形式,加强了人物空间的视觉效果,也诠释了光环动态视觉表现模式。
三、结语
通过对壁画《千手千眼观音》的论析,可以看出作者具有超前的绘画意识和高超的处理技巧,善于从生活中提取绘画元素,从前人绘画纹样中提取创作灵感。此外,作者在观音形象塑造方面避开了过去壁画中某种域外影响的痕迹,从而呈现出元代秀丽多才的宫娃和元代土生土长的士大夫以及武士的形象。这说明了元代画家善于研究自己的民族,研究现实生活,并把域外的经验融入本民族的理解之中,使得壁画更具有新意,画面更丰富、具有时代色彩。用线上,以铁线般刚劲有力而圆润的笔法为主,继承了唐宋人物画的用线手法,形成了严谨的写实风格;用色上大胆丰富,熟练地掌握了高超的用色技巧;在人物绘画布局上,汲取了传统纹样布局特色,形成独一无二的纹样布局模式,凸显民间对观音菩萨所寄寓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