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飞,王 敏
(1.辽宁大学 公共基础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2.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与落实,双创(创新与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双创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工作。课程教学是双创教育的核心基础,教学质量和建设水平成为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关键点。高素质的双创人才除了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更离不开扎实的数学基础。数学素养是双创人才思维创新的动力源泉,是双创人才具备能力的主要构件,是双创人才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经济数学是以现代数学理论为基础,以数学方法为工具,分析和解决经济学、管理学中的各种数量关系的数学学科,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思维和方法对于解决经济管理类实际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经济数学教学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激发大学生潜在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但是,传统的经济数学教学基本沿用已有的固有模式。从教学内容上看,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教师授课内容容易唯书本、唯理论,缺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引,忽略理论联系实际,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教学方法上看,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观念形成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教师主要采用单一的讲授方式,重视教而忽视学,师生缺乏有效互动,忽略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从教学考核上看,经济数学教育考核方式单一,主要采用“一张卷纸定终身”的做法,忽略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学的用武之地日益广阔,而传统的教学体系与如今飞速发展变化的实际经济需求极不适应。因此,在双创教育背景下探索经济数学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双创人才培养是指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制订有效的双创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具有独特风格与特征的双创人才教育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从而培养出具有敏锐的创新思维、强烈的创新意识、顽强的创新精神、一流的创新能力、致力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质量人才。双创人才培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构成的有序系统,其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制度、文化生态等。
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导向作用,人才培养的其他构成要素都受到培养目标的影响和制约。双创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摒弃急于求成的功利教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意能力的全面培养,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全方位提升,使其成为具有开创性、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契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
高校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课程来完成的。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能力结构。双创人才培养应该构建一个多学科深度融合与交叉的综合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2]。双创课程的设置应该具有层次性、特色性和实践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系统掌握双创所需的理论方法、实践技能和沟通技巧。
教学制度的内涵很宽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的教学机构和组织系统;二是学校的教学机构和组织系统的运行规则[3]。教学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教师和学生活动范围及活动方式的规定。双创人才的培养,需要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创造性空间。就教师而言,自由主要指教学活动更为理性化;就学生而言,自由主要指学习活动更为多元化,有助于其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充分发挥。
双创人才培养的文化生态是在校园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积淀形成的大学文化、社团组织和实践平台的总称。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是双创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4]。通过丰富的双创校园文化活动,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联动互补;通过双创社团建设,拓展与校外创业空间的相互合作。浓厚的科学氛围与和谐的人文生态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深化经济数学教学为双创人才培养服务的理念,进一步厘清经济数学“教、学、考、用”之间的关系,明确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更好地解决当前经济数学教育中存在的“教”与“学”脱节、“考”与“用”脱节的现象。
2.结合数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学科研特点,深入分析数学课程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应用的关键理论,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手段,从教师思想与观念、教学内容与模式、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评价与分析等各个层面进行深入改革,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工具。
3.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经济数学知识的深入掌握程度,培养出既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的数学领域知识,并能够将数学思维方法灵活运用于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双创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为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经济数学教学思想的改革。从单纯注重理论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转变,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基础课教师的创新意识,在做好基础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活动。教师不断用新理论武装自己,在研究中不断取得进步,才能掌握教育改革的方向,进而在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经济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学体系设置方面,除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基础公共课程之外,融入数学建模案例、数学软件的学习和运用等内容。为有效解决扩展内容学时紧张的情况,建立经济数学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大纲、课件、讲义、实验设计、习题、幕课、案例与软件等资源的交互共享。
3.经济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特点、学生表现和反馈,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模式,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自学反思等良好习惯的培养[5]。
在构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本课程教学重点、难点与特点的深入理解分析,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采用创新性教学理念及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创新意识和主动思维意识在潜移默化和学习实践中得以培养。
1.在讲授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讲述数学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应用。通过构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系统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2.建立经济数学教学大纲、课件、讲义、实验设计、习题、幕课等资源交互共享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翻转教学。
3.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学生表现、学生反馈等各种因素,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践行精神和创新能力。
4.经济数学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不能以“知识”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效结合,同时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形成全方位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
面向双创教育的经济数学教育体系的创新,必须重视双创人才培养的四个核心要素,即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形成完善的教学制度、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双创人才培养不是急功近利的精英教育,也不是停留在一般层面的生存教育[6],而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进行的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和全程贯穿式的素质教育。双创教育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意能力,为学生植入双创的基因,使学生成长为集思维、品格、知识和能力于一身的全面创新人才。
双创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必须用系统化的观点加以设计和构建,形成广谱式、专业式、融入式“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6]。首先,课程体系设计必须满足层次性要求,构建包含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题讲座的多层次、全覆盖的课程体系;其次,课程体系设计必须满足特色性要求,构建有利于发挥学校和学科优势、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具有特色性和创造性的课程体系;最后,课程体系设计必须满足实践性要求,构建落脚于实践教育,使学生获得实践技能和方法的课程内容。
双创教育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紧密结合。教师作为双创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使教学内容更加精湛、丰富、有活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选课方法、考试方法、实践方法等教育教学管理方法进行系统的整合与优化,实现教育教学管理尺度的平衡[7],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双创人才培养应注重文化引领作用,即营造良好、和谐的大学文化氛围,开展贴近实际的双创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学校可以举办“名家论坛”“校友论坛”和“学术沙龙”等活动,邀请知名学者和成功企业家等来校讲学,与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开阔师生的创新视野,提高师生的创新意识;成立各类富有活力的双创类社团,在保证学生有效率地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生社团和创新活动;形成“闭合式全链条”的双创实践训练平台[8],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联动互补,拓展与校外双创空间的相互合作,为大学生双创搭建舞台。
总之,双创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数学及任何学科的教学建设与发展,都要求深刻把握双创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建立完善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为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双创人才提供切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