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发展理念下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结合的思考

2021-02-01 23:18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体育

李 超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琼海 571400)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繁荣,人民群众的综合收入越来越高,同时个人活动时间越来越充裕。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当人们已经得到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保证的前提下,便会追求更高层次的个性、兴趣、精神、自我尊严上的满足。而现代体育活动则满足了人们兴趣爱好、强身健体、社交互动、荣誉追求等多样化心理深层次的需要,吸引了广大体育发烧友。爱好者参与其中,使得体育消费成为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18年我国体育消费总规模便突破了1万亿元,体育产业结构每年增长20%,每年吸纳就业人数超过440万。[1]

然而另一方面,社会体育消费欲望的旺盛与社会体育建设现状存在严峻的供需矛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体育人才的缺乏不能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人才的缺乏导致体育项目的各个环节缺少专业性和高效性,不能够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二是社会体育配套不完善,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体育场地不足使得人民群众缺少锻炼的专业平台。根据统计,我国人均活动体育场地不足2平米,这是制约现代体育发展的最大因素。[2]

为此,高校体育应该发挥自身的体育资源优势,比如完备健全的体育设备资源,专业权威的体育人才资源和增强体育锻炼激情的良好氛围,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和完善社会体育存在的问题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高校体育更加贴近行业现状,为推动国民体育意识的树立,增强全面身体素质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

一、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的辩证关系阐述

(一)高校体育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社会体育资源可以通过高校体育来进行及时的补充,从而能够直接推动社会体育又好又快地发展。首先,体育指导人才是社会体育科学合理开展的重要保障,因为人才始终是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我国体育管理部门高度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事业人才2.3名的人才建设目标。这其中高校体育已经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经验,覆盖体育各个领域方方面面的专业性、系统性教学体系,已经成为向社会体育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体育老师丰富的体育知识和深厚的体育教学经验的熏陶与感染下,再加上自身的学习、锻炼和感悟,能够将学习期间塑造的正确健康意识和科学体育理念更好地传递给社会大众,实现社会体育在正确的引导下更加合理有序地向前推进。

(二)高校体育是社会体育服务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校园内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建设都已经十分完备。据统计,全国67种标准体育场地,高校共占有49种,其中绝大多数社会体育项目在高校基本上都涵盖在内。高校体育场地不仅数量多,而且建设规格都比较高,大多数高校基本上都建有大型体育馆,标准的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基本上一应俱全,具备了举办各项高水平体育赛事的客观条件。

高校为了调动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鼓励和帮助学生组织构建了诸多体育社团和俱乐部,也组织开展了诸多全国性的体育赛事活动,成为体育爱好者满足自身兴趣、在良好的体育氛围中感受体育对身心健康全面塑造的重要平台和空间。

除此之外,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高校的体育信息资源也非常完备。其中线上线下立体式的传播平台,校内校外无缝衔接的活动赛事组织举办的宣传报道,都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向社会大众传播提供了有利支撑。

(三)高校体育制度的规范化能够为履行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公共教育组织,没有健全完善的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就不能合理有序、稳定和谐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高校不仅仅承担着应有的教育职能,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要履行社会公共职能。要在确保学生的正常教学和体育活动需求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开放一定量的体育资源,这样可以缓解社会体育资源短缺的客观问题,还能够通过校内外体育交流合作促进自身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高校将自身的体育资源适当地向社会倾斜的做法,在许多国家被采用,并且被公认为是体育资源优化利用的可行性方法之一。

对此,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对校园资源的社会化利用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作为拥有约2900家高等院校的教育大国,高等院校的体育资源已经成为地区体育资源重要的补充。同时也在立法层面上,通过《教育法》《体育法》等对该领域进行了明文规定,要求高校本着开放自由办校的理念为社会提供一定的空间,这其中就包括利用自身的体育场馆、体育人才资源来支持社会体育活动。对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合协调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管理部门也在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文件中对高校通过体育资源来为社会体育需求提供服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四)社会体育为高校体育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让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然而由于人们没有形成科学的生活理念,尤其缺乏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正面促进作用的认识,一些社会群体的身体综合素质普遍不高。比如长期加班久坐的职场白领大多数都有腰酸背痛、颈椎不适、缺乏耐力等“亚健康”情形;一些学生在父母的过分宠溺下,安逸享乐,缺少足够的运动量,身体肥胖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使得青年“三高”现象愈发普遍。[3]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够推动人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用价值创造成就精彩人生。面对严峻的国民健康形势,社会体育应该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大的健康回报。要想达到这种全民体育、全民健身的效果,关键在于提高基层体育专业指导的力度,而这也是我国体育事业不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根据数据调查分析,由于我国专业体育场地、专业体育指导人才的匮乏,全社会有75%的运动爱好者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缺少专业的体育服务,即便有这种消费需求,社会也缺乏相应的资源供给。

而社会体育作为拥有市场需求、市场消费、市场服务、市场营销的服务性产业之一,有问题就应该得到针对性的解决,这也为高校体育提供了创造价值的空间和机会,能够利用高校体育在自身体育人才培育、体育理念引导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来帮助社会体育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的方向剖析

(一)朝着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的根本方向发展

高校体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体育发展。为此,作为高校体育事业建设的核心,高校体育人才的培育目标是对某一项体育事业的精通还是形成面面俱到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一直以来都是体育教育研讨的重点课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论高校体育培养朝着哪个方向推进,让人们的身体在运动锻炼中更加强健,心理在运动活动中更加积极,让身心达到健康阳光的状态是始终不变的终极目标。高校体育的教育教学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体育需求的客观反映,社会体育需要什么样的体育资源,高校体育通过建设能够提供针对性的补充和改进,这也是两者能够有效融合的正确途径。

高校体育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将学生培育成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此,高校体育的健身健美、兴趣爱好、艺术娱乐等功能诉求要摆脱“空中楼阁”的教学方式,走入社会,走向基层,调动群众的体育参与热情,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增强国民身心素质。

(二)朝着建立体育学习长效机制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体育课程,而体育课程是大多学科都要进行学习的普修课、用来培养兴趣爱好和修学学分之用的选修课和以专业体育技能塑造为目标的专业课这三类。这种当前学校普遍采取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课内外衔接不紧密,校内外融入程度不深入,学校教育与社会行业现状关联度不高等客观问题。对此,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也应该顺势而为,多结合社会体育行业实际情况,借鉴和吸收有助于自身教学质量培育的先进经验和方法,构建高校体育多元化格局。其中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以往以老师为主的模式,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方法来营造一种共同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氛围,在课堂模式上可以采取突破课程限定、突破人员数量限制的灵活方式来提高开放性和自主性,推动高校教育向社会大众进一步融合。

(三)朝着树立大学生体育终身锻炼意识方向发展

高校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锻炼的关键一环,但并不是最后一步,走出校园踏入社会之后还应该具备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理念,这样才能养成终生健身的意识。高校是人才培育的主阵地,这个阶段是塑造学生正确生活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只有从德智体美各个方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够推动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而帮助大学生培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锻炼兴趣和习惯,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具备旺盛的精力和十足的活力。清华大学的体育精神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而只有通过体育运动塑造健康的身体才能做到这一点,这是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立足自身岗位创造人生价值的前提,也是人才的基本素养。

(四)朝着全民参与的社会体育规模化方向发展

社会体育活动氛围包含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频率和影响力大小,全民参与投入的热情高低,事业组织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规范性、公平性程度等内容。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会受到主观或客观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对自己的心理或生理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刺激,从而在锻炼过程中展现自己或好或坏的状态。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能够极大地调动人们的运动热情,在运动过程中忘我地投入,并能达到相互激励、相互感染的效果。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发展,应该将高校体育资源优势与社会体育人民大众的体育热情进行有效联合,利用赛事组织、活动引领、营销推广、品牌塑造等方式,来实现社会体育氛围的有效形成,在规模化方向中让体育面向全民化,全社会化发展。

三、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合的建设策略分析

(一)成立独立运行的管理部分,构建资源优化利用机制

第一,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应该根据自身的职能属性和工作需要,联合成立独立进行结合事宜管理的组织部分。因势利导、稳步有序地进行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体育活动,循序渐进、成本可控地进行体育综合配套设施如恢复室、康复中心、专业体育服务场所的建设,积极开展体育商业或公益服务。要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严格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发挥高校体育场地和体育专业人才优势,充分利用社会体育强劲的商业消费需求,在优势互补中推动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二,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对社会行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联合组建的管理部门要本着资源互通有无、强强联合之目的,创建双方进行高效互动沟通的平台。对于高校老师而言,可以通过该平台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局限性,通过课程内容更多地与社会体育实际需求相结合,从而构建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利用该平台与教师、体育爱好者进行交流互动,加深对社会行业的认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对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广泛参与,更加客观地检验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在探索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和实践式学习中改进不足,巩固优势。对于社会民众而言,可以利用该平台,享受高校体育资源提供的优质服务和专业指导,让自己的体育能力、体育素养、体育热情得到科学有序、正确合理的引导,提升全民体育的专业化水平。[4]

(二)创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合作模式

传统高校体育活动主要是政府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来支持举办,而现代高校体育活动则是发挥其自身现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企业赞助的形式来获得相应的支持。我国高校教育理念要实现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改革,应该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对接合作,合理地开展商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资源优势来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而企业则利用自身的实力来为高校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开展与举行提供物质支撑。比如可以为高校体育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从而推动体育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5]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彼此协调,相互推进,一起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变得更好更强。高校体育要利用社会体育的实践性,为教育创新做好融入体育行业实际的改革布局,社会体育要利用高校体育的专业性,为行业高水平建设提供方法论上的合理指导,最终实现两者之间互惠互利的协同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体育
别让体育和美育沦为一纸空文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近年来体育认知研究进展
高中开展体育社团活动的必要性探究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我们的“体育梦”
我眼中的好课——从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展示课谈起
体育教学如何更好地使用讲解示范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