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晗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虽然都冠以“教育之名”,但“跨境电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分属完全不同的概念范畴。前者本质上是一种学科教育,具备教材、课程、师资等学校教育固有条件的支持,同时又强调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即高职学生在毕业之后有着特定的工作岗位、行业领域接纳。而后者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它并不存在教育对象的严格区分,人才培养旨在塑造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精神等,可视为一种激活人才自力更生、自主奋斗的引导机制。但高等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差异仅存在于“教育内部”,整体上看,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1]党的十八大以后,应国家顶层设计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改革的主导方向,在原有“产教结合”“双师型教育”“校企合作”等基础上,创新创业教育对大量教育资源实现了深度整合,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然而,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流于表面”的现象比较严重,如所谓的“第二课堂”“创新大赛”“创业项目设计”等,往往名不副实且与现实社会脱节,从长远发展来看,亟待构建一种集成度更高的融合发展模式;跨境电商专业应时而生、方兴未艾,符合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要求,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进而探索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模式,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启发性。
从宏观上分析,关于“为什么要进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这一问题,不同认识主体从不同研究方向上能够提出多元化解释,具体到“跨境电商专业”层面,融合发展的意义就变得较为显性,概括地说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国家顶层战略的实施。从技术角度说,跨境电子商务与国内电子商务运营机制、形式、方法等并无二致,均属于“互联网+销售”的内涵范畴,但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法律、市场机制、经营资质等制约性更大,运营者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挑战更高,从而形成了与国内电子商务运营差异较大的模式。从这一角度说,跨境电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国际贸易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满足“跨境交易”的基本要求。而近年来,我国推出“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加入RCEP协定等一系列顶层战略驱动,为国内电商产业开辟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合作机遇,这直接促进了跨境电商规模扩张。相应的,电商企业要从国家顶层战略中获取红利,自身要具有熟悉跨境电商运营的人才,同时在熟悉跨境电商运营规则的前提下,不断地创新商业模式、强化创业意志,以此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反过来作用于国家顶层战略的实施。
第二,顺应职业教育转型升级趋势。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关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通过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消除职业人才“低学历、低水平、低价值”的落后观念。跨境电商专业是一个时代产物,也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它的设立是国家基于未来国家贸易发展的综合考量结果。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7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支持相关教育机构增设跨境电商专业,促进产教融合,为跨境电商发展强化人才支撑。”教育部在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这是顺应市场发展需求进行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同时,结合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将其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有助于在专业教育基础上拓展行业纵深,开辟全新的产业格局。
第三,符合职业人才成长内生需求。直观上看,跨境电商专业教育的核心在于“专业型人才培养”,以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外贸英语等理论知识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实战型人才培养”,以创业平台、创新途径等为前提。两者融合发展为“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符合职业人才成长的内生需求。在传统行业(含传统电子商务行业)用人需求日渐饱和的状态下,利用互联网途径自主创业、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人的一种重要选择。跨境电子商务以巨大的海外市场为依托,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基础上,复合型人才内生需求将得到有效满足。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显示,高职院校的“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于2019年增补、2020年才正式执行,该专业属于财经商贸大类,可以说发展才刚刚起步。虽然国内电子商务专业(2000年批准设立)已经取得了一定建设成果,但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借鉴价值有限,这意味着整个专业的教育资源、体系、模式等需要重新建构。相对应的,在整个专业发展前景尚不明朗的前提下,它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度自然很低,主要症结在于两者缺乏共同理念——“正确的理念是引导高职院校教改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指路灯”[2]。从独立角度看,跨境电商专业教育理念更倾向于“国际化视野下的电子商务专业素养”,而创新创业教育旨在激活人才自身潜能,跳出纯粹就业、从业的认知局限,主动开辟全新的商业模式与经济参与主体,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两种教育在理念上的差异,在“融合发展”前提下必须抹平,简单说,要将跨境电商人才塑造成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个体,将自身行为与国家经济战略、社会财富创造、自我价值实现等统一起来,同时按照“创新创业”的时间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规划地整合跨境电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以此保障创新创业过程中稳定的技术赋能;可以说,共同理念的建立是跨境电商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前提。
“三教改革”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的主张,包括了教师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三项内容。宏观上来看,“三教改革”符合高职院校发展规律,它视教师为根本、教材为基础、教法为手段,三方面共同作用形成了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封闭结构”。然而,具体到专业层面,“三教改革”中的三类要素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例如教师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是三类要素中更新频度最为落后的一类,而教材虽然可以快速编写、投入使用,却难免与现实专业教育需求及创新创业场景脱节,也需要较长的调整和适应周期,教法则具有很强的沿用惯性,即便涉及到全新的教学领域、出现全新的教学技术、提出全新的教学要求,也很难从根本上消除“固有教法”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如常见的“灌输教学法”“填鸭教学法”“宣讲教学法”等。
“三教改革”在跨境电商专业方面的进度落后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原因仍然是该专业设立晚,目前国内计划开设及已经开设该专业的院校,绝大多数采用校本教材并开发校本课程,这样一来很难做到宏观层面的统一性、协调性,而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内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相对一致的态势,如此一来两者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就比较欠缺。同时,跨境电商专业知识体系比较复杂,教学内容涉及到“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物流等多门学科”并以其作为支撑[3],相对应的,教师层面不仅要求具有“双师型”资质,还要强调师资具有国际性、前沿性、综合性素养,教材方面要做到高度协调,以跨境电商为核心,强化互联网电子商务技术、外贸英语、国际贸易知识、网络营销等知识的整合,教法设计上更要灵活、开放,为创新创业教育保留充足的介入环节。
近年来,跨境电商平台不断增加且日渐多元化,国内主要有阿里巴巴国际站、速卖通、敦煌网、天猫国际等,国外主要有亚马逊、eBay、Wish、Shopee、Lazada等,这为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教育实践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同时,跨境电商运营的门槛很高,涉及到产权保护、税收、海关审查、国际物流规范等诸多制约,高职学生自主形式下很难展开实践。例如,亚马逊作为全球知名的跨境电商平台,对于卖家的资质(企业级)提出非常严格的审核条件,国内大多数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如唯品会、聚美极速免税店等,都是采用垂直经营模式,一般个体及企业很难入驻。
从教育机制角度出发,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可以按部就班地展开,师资与学生之间所构建的“教与学”关系是稳定的,并且具备成熟的考核机制、管理制度、奖惩标准等保障。而创新创业教育机制非常灵活,创新不局限于任何形式,创业不局限于任何领域,相对于教条化的教育审核标准,“创新创业”更注重学生的现实成就。如此一来,两者如何构建高度协同的相互作用机制,就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议题。现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虽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跨境电商”的大框架限定下,真正基于海外市场展开实践仍然有很大难度。鉴于“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优越性,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机制”来搭建两者融合发展平台,构建“双载体”人才培养体系。所谓“双载体”,其一为“跨境电商专业教育网络活动平台”,其二为“创新创业教育网络活动平台”,利用互联网媒体、工具高度衔接的便利,构建两者融合发展模式。“双载体”构建的融合发展机制,最终要落实到跨境电商与创新创业活动上,具体实施可依据“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群体系建设为途径、以教学企业为实践基础”展开。
以高职院校为现实空间,分别建设“跨境电商专业教育网络活动平台”和“创新创业教育网络活动平台”。前者由跨境电商专业院系为主导,将重心放在课程开发、教法创新、师资培养等方面,后者由合作企业、单位、组织等共同参与运行,以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生成为主要目的,由此建立互联网上的“校企合作”新路径。从形式上看,“双载体”呈现出相互嵌入的结构,跨境电商专业教育网络活动平台上虽然主要提供专业领域知识、经验、技能,但在所合作的跨境电商企业、组织、个体(专家学者)引导下,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变化,为“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提供便利条件,由此,“双载体”融合机制明确指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以两种教育融合发展为契机,高职院校可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推出一系列“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例如:以跨境电商平台管理为基础的“创新创业管理能力课程”,在传授学生跨境电商具体操作方式、运营政策制度、境外市场风险监管等知识的同时,激励他们开辟全新的管理方式,增强在国内同领域、同行业的竞争力。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渗透到跨境电商核心课程内,开发诸如“跨境电商营销推广”“跨境电商市场实务”等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学生引导向“复合型人才”层次,强化其从业适应、创业落实、创新务实等能力。
“双载体”融合机制下,为专业群体系建设提供了优势途径,在形式上表现为“跨境电商专业群”和“创新创业专业群”交叉组合。其中,跨境电商专业群以“跨境电子商务”为核心,关联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市场营销及物流专业等,促进课程、教师、资源等共享,在实践中可采用分段式“轮岗轮训”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将跨境电商专业学生划分为ABC三组,A组进行跨境电商实践教学,B组展开国际贸易实战教学,C组展开商务英语集中训练,按照一定周期轮替,分享其他专业及合作企业教育资源。整个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网络活动平台保持高度开放态势,并从其他专业吸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资源,开辟多元化的专业实践项目,两大“专业群”相互作用,加速教育融合发展进度。
所谓“教学企业”,顾名思义就是“用于教学的企业”,它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合作”单位,特指高职院校学生能够深度介入的经济组织,尤其对于跨境电商专业教育而言,发挥着不可缺少的实践训练功能,且“教学企业”本身也是创新创业的“起跳板”;以“教学企业”展开实践主要包括两种形式:[4]
其一,自建团队、平等合作。一些高职院校具有校办工厂,或与当地电商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可以采用自建团队的方式,由校方以“法人资格”在跨境电商平台上注册,转交跨境电商专业院系负责人管理,用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就“平等合作”而言,学生创业团队以市场采购形式获取产品,自己制定营销策略、自负盈亏,学校从教学考核的角度出发,可以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销量额度。这种方式对于提升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素养非常有效,但存在一定的资金压力、库存压力,实践难度也最大。
其二,依附企业、负责代销。从“岗位实习”的角度出发,教学企业可以通过自身跨境平台,为高职学生提供实践途径,这是一种高度依附企业形成的教育模式。例如,以跨境电商专业班级为单位,定期参与到企业订单处理、物流配送、客户服务等活动中,负责一定比例的服务工作,旨在让学生了解跨境电商真实场景,激活其创新创业的意愿。
综上所述,跨境电商专业教育蕴含的主要是“专业素养”文化因子,而创新创业教育蕴含的主要是“自力更生”文化因子,两者融合发展需要共同的文化背景,如何平衡两类文化因子以及如何促进两类文化因子渗透,也考验着高职院校自身校园文化创新能力。当前,国内高职院校举办的不同类型“创新创业大赛”是一个有效途径,它实现了浓烈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同时又强调与专业的高度相关性。整体上,关于跨境电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议题,本文抛砖引玉,以期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