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听觉障碍学生的性风险及规避

2021-02-01 17:27孙菏苗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性知识信息教育

孙菏苗 葛 琛

(四川师范大学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6)

新媒体可以理解为“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它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即时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现代传播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1]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意味着新媒体已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具有“多、易、快”等特点,其传播方式更多样化、获取信息更容易、信息传播更快,根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在我国网民群体中,10~19岁的青少年占比14.8%,学生占比23.7%。[2]听觉障碍学生属于学生中的一部分,由于听力缺陷,依赖视觉代偿,他们使用新媒体的时间更长,网络在听障学生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进入青春期的听障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面临着人生的重要转折,他们开始产生性需求,但因为生理发展速度与心理发展不匹配,加之获取性知识的途径受限,容易引发性问题。本文就新媒体传播“多、易、快”的环境下来探讨听障学生的性风险以及对如何规避风险。

一、听障学生的性教育特点

青春期的听障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较单一,对性处于一个相对无知的阶段,虽已有了懵懂的性意识,但老师和家长对性问题的忽视和回避增加了他们的性困惑。青春期听障学生的性教育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性知识来源单一。研究者调查显示,听障学生学习性知识途径较少,主要集中在网络媒体和同学之间的交流。[3][4]一方面,性教育的缺乏导致听障学生依赖从网络媒体等渠道获取性信息,但网络媒体不可避免会有不良性信息,这就要求用户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另一方面,听障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不十分强烈,而他们平时交流的对象也是同龄人,难以接受全面的性引导。研究显示,听障学生在社交中主观上存在焦虑, 具有社交回避的现象,表现为孤独,[5]他们更依赖于使用新媒体平台获取性知识,导致对性知识的获取渠道变得单一,加之接触的人事相对较少,对性知识的辨别能力较弱,容易产生性问题。

(二)性知识储备不足。研究者调查显示,听障学生对性知识的掌握是十分缺乏的,有70%左右的听障学生不知道“恋爱”“结婚”“妊娠”“怀孕”的真正含义,不能解释一些基本的性知识概念,[6]虽然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普及化,这样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整体来讲,他们对性知识的储备是不足的。一方面,学校和家长对青春期听障学生的性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对性的观念理解不足,随着生理成熟容易陷入对性的困惑。另一方面,听障学生对性知识储备不足也会导致他们在获取性知识的过程中缺乏辨识力和判断力,容易产生性误解,引发性问题。

(三)性问题较为突出。进入青春期的听障学生独立意识增强,这一敏感时期使他们容易产生性压抑,甚至引发性犯罪。研究显示,当听障学生遇到性困惑时,他们很少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和家长的回避态度给听障学生传递了一个讯号:压抑。他们压抑自己的性渴求,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生理变化,导致性格更为孤僻,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缺少学校和家长对性观念的正确引导,听障学生获取性信息最大的困难是不能对性知识的正确性做出科学的判断,[7]面对性刺激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将性冲动发泄出来,甚至引发性犯罪。

二、残疾人“信息无障碍”理念传播对听障学生的冲击

信息无障碍(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理念是强调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无障碍较之城市设施无障碍对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8]自“信息无障碍”概念引进以来,追求获得平等信息的权利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为听障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福利:完善政策法规、提高教育网站网页和辅助技术的设计、加强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等,这是我国社会文明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与此同时,性信息的传播渠道增加也对听障学生提出了挑战:增强性信息的辨别与筛选能力、规避非法性渠道、提高性保护意识。

(一)残疾人“信息无障碍”理念传播存在的性风险。自2004年首届“信息无障碍论坛”举办,我国正式进入了信息无障碍宣传时期,信息无障碍的有效落实为听障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面临着风险。

一方面,听障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增加导致性风险。信息无障碍环境下通过听觉辅助技术等手段帮助听障学生平等地获取性知识具有重大意义,听障学生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的时间和机会都增加了,但研究者调查显示,听障学生对性知识的掌握还十分缺乏,若对新媒体性渠道的把控力度不够,他们所接触到的性信息就可能存在风险。另一方面,听障学生性知识储备不足导致性风险。进入青春期的听障学生对性知识开始有需求,但由于学校、家长采取避不可及的态度以及自身认知发展的特点,他们的性知识储备并不充足。在接收到外界大量的性信息时,要求听障学生具有一定的性信息辨别能力,否则信息无障碍某种程度上会令听障学生被网络上的不良性信息所侵害。

(二)通过Web网站实施“信息无障碍”在新媒体时代更需监管。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主要是Web的建设,[9]即信息无障碍主要通过Web网站来实现的,自2013年起,超过800家政府单位搭建了信息无障碍服务平台,3.2万个政务网站实现信息无障碍。[10]

一方面,“信息无障碍”基于信息公平的理念,给予特殊学生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通过Web网站的方式实现信息无障碍符合新媒体传播“多、易、快”的特点,为听障学生获取性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无障碍教育网站成为Web网站实现“信息无障碍”的教育途径之一,听障学生在无障碍教育网站学习的机会随之增加,因此加强无障碍教育网站的设计与监管也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已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将信息无障碍整合到Web网站中,需要把控网站的性信息安全,这对相关网站实施有效监管来规避性风险提出了挑战。

三、新媒体时代听障学生面临的性风险

新媒体“多、易、快”的传播方式给听障学生带来了性风险,由于他们以视觉输入为主,对性观念的认知受限,更易受某些媒体的误导。

(一)以视觉输入为主的听障学生更依赖手机等新媒体设备。听力障碍学生由于听力丧失或者仅有残余听力,无法正常接收到语言信息,他们普遍依赖视觉通道来获取信息。

一方面,在手机等新媒体平台上,以文字媒介为主要信息传播媒介,视频大多辅以字幕,因此听障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普遍高于健听学生。另一方面,听障学生在聋校受到的教育往往以知识教授和语言缺陷补偿为主,由于听力缺陷且尚未得到足够的性教育,接触的性知识面窄,加之平时与人交流不多,对性知识的掌握十分缺乏,导致他们对互联网上的性信息缺乏判断能力,易产生性问题。

(二)认知发展受限的听障学生对新媒体平台的性知识缺乏判断能力。听障学生的认知包括注意、记忆、思维等方面,由于认知发展的特点,他们对新媒体上的性知识缺乏辨别能力。

首先,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听障学生易受性刺激的影响。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1]步入青春期的听障学生以无意注意占优势,当性刺激通过新媒体平台呈现的时候,听障学生比健听学生更易被吸引,但他们有意注意发展缓慢,将注意力从这些性刺激上转移过来则显得较为困难。

其次,以视觉记忆为主的听障学生缺乏对新媒体平台性知识的判断能力。根据研究者调查显示,听障儿童在视觉记忆容量方面与健听儿童没有差异,显示出的差异性可能是教育训练导致的认知差异。[12]听障学生在聋校没有及时得到性教育,而许多家长因与孩子交流困难,在孩子青春期时没有给予必要的性知识补充,例如:男女有别、初经、梦遗等,加之听障学生的语言能力相对较差,无法完全理解接触的性信息,因此缺乏一定的性辨别能力。

最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听障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易受不良性信息影响。所谓形象思维,是客观现实反映到思维主体大脑中的一种思维活动,即思维主体把感性形象通过想象、联想、意象、情感等心理过程与逻辑思维等方式交互作用,实现个性化与本质化辩证统一的思维活动。[13]青春期的听障学生心理和生理逐渐走向成熟,表现为冲动、自控能力弱,对性的认识一知半解,他们不可避免地产生性需求,但不能很好地表达,更依赖于以图片、文字和视频为主的手机等新媒体,但他们在“自学”性知识时缺乏辨别有害性信息的能力,易形成错误的性观念,产生不良影响。

四、听障学生的性风险规避

新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愈发迅猛,听障学生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规避不良的性渠道,获得有益性知识,从以下三方面提出建议。

(一)增加正向的性教育渠道。帮助听障学生规避性风险,可以增加正向的性教育渠道,为听障学生补充必要的性知识,帮助他们提高分辨性信息的能力,从以下三个角度实施。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提高听障学生的性知识辨识力:性教育与一般性课程整合、性道德教育。聋校可以将性知识融入一般性课程中,比如在语文课中增加性教育绘本阅读的环节。青春期的学生需要教育者对其进行引导,将性知识融入一般性课程,提高听障学生辨别有害性信息的能力,进而达到规避性风险的目的。另外,聋校也需加强性道德教育,引导听障学生采用合法途径获取性知识。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性道德教育,增强道德观念和道德意志,听障学生在面对有害性信息时能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性态度。

其次,家长对听障学生及时进行性教育。家庭教育对听障学生性意识的发展十分重要,家长对性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听障学生的性认知。一方面,家长需对性信息有一定的敏感性,加强引导和管理,帮助听障学生行成正确的性观念和爱情观。另一方面,家长对性不要采取避不可及的态度。听障学生由于听力缺陷导致性无知,接触到不良性信息时更易受刺激,引发性问题,因此,当听障学生提出性疑惑时,家长应采取坦然的态度,避免镇压。

最后,通过社会支持为听障学生创建一个安全的性环境。为了应对繁杂的性信息传播,可以通过社会支持来增加正向的性教育渠道,为听障学生补充必要的性知识。比如:制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性教育读本、为学校提供性教育手册、运营专门的性资源公众号等。

(二)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工作。新媒体以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和自媒体为代表,[14]这类媒体的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广、传播效果明显、传播方式丰富,但对不良信息的把控力度不足,这也增加了听障学生接触有害性信息的风险,从以下两个角度对新媒体进行监管。

首先,建立一个完善的性资源网络监督系统。残疾人“信息无障碍”的理念传播给予听障学生网络上的支持,他们获取性知识的渠道增多,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性资源网络监督系统。一个完善的性资源网络监督系统需要从国家、媒体、学校和个人等多方面入手,涉及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相关部门严格执行,人民群众依法实行监督权利,共同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其次,建立更完备的防火墙,创造安全的网络环境。新媒体“多、易、快”的传播特点使网络环境愈发丰富多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大了传播有害性信息的可能性,青春期的听障学生处在信息丰富的网络世界,更易受到不良性信息危害,因此对网络环境加强过滤和防御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教育类的网站,要加大筛除有害信息的力度,违法必究,为听障学生提供健康安全的环境。

(三)采取多元途径调控听障学生使用手机等新媒体的时间。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使用手机网民规模为9.32亿,比例高达99.2%。[2]由于听障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听障学生对手机等新媒体设备的依赖程度较高,需要采用多元途径限制他们使用新媒体的时间,从以下两个角度实施。

首先,增加课程的丰富性。学校课程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听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更丰富,听障学生更愿意自主分配时间在学习上,他们使用手机接触性刺激的概率随之减少。一方面,国家设置的课程可以充分发挥学校自主性,运用直观性的教学原则和情景教学法,增强教学趣味性和课堂吸引力。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结合学校特色,坚持多样性、创新性、实践性的原则,充实听障学生的校园生活,将注意力从手机转移到课堂上。

其次,重视家庭教育,给予听障学生更多的陪伴。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的第一次教育,也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在新媒体时代,手机等电子产品往往很容易接触不良性渠道,青春期的听障学生性观念尚未成熟,极易受到负面性信息影响,产生错误的性观念,家长需引导正确的性知识和性观念,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那么听障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便随之减少。

五、小结

在新媒体时代,残疾人“信息无障碍”理念的倡导与传播帮助听障学生平等地获取信息,但也增加了不良性信息的传播,本研究尝试从增加正向性教育渠道、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采取多元途径调控手机等新媒体使用时间三方面提出了规避性风险的建议。在新媒体信息爆炸的时代,若是对性知识传播的把控力度不够,则易使青春期听障学生出现许多性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为听障学生创建健康的网络环境。

猜你喜欢
性知识信息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复杂陈述性知识结构的程序化设计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订阅信息
初中生性敏感问题及对策研究
哄骗孩子形成错误的性知识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