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

2021-02-01 04:40王晓林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生产性竞争力服务业

王晓林

(徽商职业学院物流系 安徽合肥 230061)

迈克尔·波特(1990)通过竞争优势理论详细论述了一国为何能在某种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他提出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六大要素——四个关键要素与两个辅助要素。它们分别是生产要素、国内需求、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以及政府和机遇,同时特别强调了六要素之间的互动和联动效应,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钻石模型”。[1](P118-119)

一、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生产要素。随着我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到我国旅游观光的大陆境外人数逐年增加;据文化和旅游部官网,2018年,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4亿人次。我国拥有的另一个相对丰裕的初级生产要素是数量巨大的一般素质劳动力,这使得我国在加工服务、维护和维修服务以及建筑服务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上面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不断增加,“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年均超过800万人,这使得我国在人力资本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进而推动了我国在知识、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方面的较快发展。据商务部数据,2019年我国服务外包执行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增长11.8%。但总体来说,我国在知识产权、先进技术、高级人力资本、金融资本、高端软件、工业芯片等高级生产要素上面比较缺乏,使得我国在逐渐占据服务贸易主体地位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上面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

(二)国内需求。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一直不断提高,2019年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基本达到中等偏上国家收入水平。这使得我国对消费服务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幅增加。居民对移动网络、旅游、教育、文化体育、餐饮、养老、保险等行业相关的服务需求十分强烈,这直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相关消费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比如我国的电子商务B2C、网络短视频、物流快递、餐饮外卖等行业都获得了飞速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同时国外优秀企业的不断进入,制造业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将原本由自身提供的非核心优势的服务转移给专业的服务企业。生产性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物流、管理咨询、营销推广、金融服务等相关生产性服务企业有了较快发展;更为可喜的是,随着数字技术高速发展,数字经济广泛普及,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不断加深,使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极其迅速。但相较于服务业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生产性服务供给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差距都十分明显;这也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企业通过国内需求倒逼,将有巨大的提升自身竞争力空间。我国持续高速增长的消费服务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广阔范围与巨大规模将是提升我国服务贸易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强有力要素。

(三)服务业与相关产业。2019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3.92%,目前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但与世界上发达国家进行横向比较,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依然偏低;2018年,同属世界制造强国的日本和德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9.31%和61.84%[2]。同时,我国当前服务业以下几个方面不足有待完善:一是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我国服务业仍以传统的商业、交通运输业为主,现代新型服务业发展仍然不足;二是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差距较大;三是我国服务业总体创新能力不足,数字化能力建设还需不断加强,无论在品牌建设、服务质量还是在服务技术上仍需大力改进。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制造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后货物贸易大幅增长,2013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7年货物贸易总额位列全球第一;但我国服务贸易却并没有随其获得足够的支撑。原因固然有我国国内服务企业服务能力和质量问题,但主要的还是由外资企业主导的占据我国货物贸易半壁江山的加工贸易的“两头在外”(研发、设计以及销售、售后服务均在国外,只有中间加工生产在国内),甚至与货物贸易紧密相连的运输、保险等服务也主要是由国外企业提供,使得我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联动效应较低。

(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建立,最终要落实到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上。而对服务企业来说,国际竞争力首先来源于创新而适宜的企业发展战略和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我国的服务企业在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欠缺。这也间接解释了我国除了传统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海外开展金融业务之外,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服务业公司较少。我国服务企业在服务标准与品牌建设上面普遍存在不足。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我国企业主要的竞争策略就是价格战;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针对境外游客进行旅游产品深度设计开发以及提供综合性服务的优秀企业却较少;而十分依赖声誉的融资咨询、会计和审计等行业,信用不高,较难赢得国际客户的信任。另一方面,我国不少服务企业的组织形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在电信、航空、金融等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垄断现象。一些企业由于我国有些服务业国内市场缺乏激烈的竞争,导致这些企业创新改进的动力不足,这也使得我国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无论是质量还是范围、类型均与国外企业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就很难真正进入国际市场并具有竞争力。

(五)机遇。

1.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给我国服务贸易带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数字技术极大增强了服务的可贸易性,同时推动了服务贸易技术、业态和模式的广泛创新。

2.“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推向纵深,沿线市场新空间不断拓展,给我国服务出口带来众多机会。随着我国基建一起出去的工程咨询、研发设计、项目管理、检修检测、人员培训等服务获得了快速发展;同时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巨大数字鸿沟为我国信息技术、软件服务、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服务出口带来了广阔的市场。

3.我国飞速发展的跨境电商行业给跨境电商平台服务、跨境电商物流、海外仓管理、跨境数字支付等跨境电商生态圈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培育高级、专业生产要素。首先,我国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储备对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至关重要。当前尤其是要加快软件工程师、供应链管理师、工业互联网工程师等新型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以及精通跨境电商、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国际物流、海外仓管理、中医药咨询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这其中要特别继续加大对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形成由高等院校、专门培训机构、行业协会以及服务外包企业共同组成的多渠道、多层次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不断发展的服务外包业形成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此外,不断扎实推进主要包括5G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七大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3],为我国新型高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弯道超车奠定强有力的要素基础。

(二)扩大国内需求,不断改善服务贸易需求结构。着力引导制造业将其非核心竞争优势的相应服务外包出去,扩大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同时,大力培育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等各种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完善齐备的生产性服务支撑网络,不断提高制造业科技创新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通过不断增加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我国国内生产性服务市场,从而不断推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进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当前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一动力源。其中,由于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服务性消费(教育、文化、健康、旅游以及新型互联网服务等)增长非常迅速。要创造良好的国内消费服务市场环境,加快建立新兴服务业态(外卖、快递、共享出行、互联网直播等)监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进一步扩大消费服务需求,最终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促进我国消费服务业形成走向海外的国际竞争力。

(三)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国内服务业发展。一是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切实认识到服务业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二是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基础上,利用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及激励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型服务业的发展。三是积极发挥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引领作用。推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逐步形成以新型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打造我国新型服务业的积聚区。四是逐渐放开限制,降低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吸引更多资源加入服务业领域,尤其是鼓励民营企业的进入。五是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同时,引导外商投资向我国新型服务业转移。在继续强化外商投资原有服务业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外商投资信息传输、软件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型服务业。

(四)激励服务企业创新,调整发展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支持服务企业股份化改造,推动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在具体运营过程中,我国服务企业应牢固树立品牌意识,致力于数字化能力建设,不断进行技术、业态和服务模式创新。只有越来越多的国内服务企业能像华为一样真正拥有自主创新能力、领先的专利技术和高美誉度的品牌,我国服务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才能真正整体地强大起来。对一些在国内已初具规模并拥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服务企业,鼓励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根据国际市场制定适宜发展战略,从事跨国运营;同时在金融融资、信息服务、国际法律、政策咨询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激励作用。

1.加快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法规建设,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修改完善原有法规;另一方面,要对现代服务业范畴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制定新型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相应法规,在这其中尤为关键的是,要积极参与制订国际层面的新型服务贸易的规则。

2.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相对于设立规则和监督管理,政府应主要致力于给服务企业提供支持与服务,坚持市场化导向,力求对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管理务实、高效。

3.进行我国“十四五”时期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顶层设计。汇聚各方力量,群策群力,基于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统筹谋划我国“十四五”时期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

4.进一步打破我国某些服务业体制垄断,全面推行负面清单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我国服务业营造鼓励创新和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5.协调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区域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政策支持力度,合理引导要素资源向中西部地区聚集,发挥东中西地区各自服务业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局面。

猜你喜欢
生产性竞争力服务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高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