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及路径探究

2021-02-01 02:56谭群英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攻坚思政精神

谭群英

(西安航空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将我国脱贫攻坚精神高度概括为: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和不负人民。脱贫攻坚精神是我国民族精神在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源泉。新时代大学生是学习和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主力军。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实现高校思政课的育人目标。

一、脱贫攻坚精神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扶贫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孕育形成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将这种精神概括为“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精神。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第一要义就是要透彻理解脱贫攻坚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的伟大团结精神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是脱贫攻坚的力量源泉。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国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积极广泛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各级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农村广大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志愿者,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参与到扶贫队伍中来,团结一致,举国同心,尽锐出战,合力攻坚。事实证明,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充分彰显了伟大的团结精神。

(二)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的伟大创造精神

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是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务实是关键、创新是动力。我国是一个拥有较多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贫困是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前面的拦路虎,面对如何有效反贫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党和国家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围绕着“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探索并构建了一整套契合中国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在“扶持谁”的问题上,我国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逐村逐户开展贫困识别,对识别出的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完整记录贫困人口识别、帮扶、退出全过程,并清楚说明贫困分布、致贫原因、脱贫措施和脱贫成效等,使我国贫困数据实现了到村到户到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在“谁来扶”的问题上,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在全国选派干部开展驻村帮扶全覆盖的同时,完善驻村帮扶干部管理制度,对驻村工作队做出全面规范,确保实现选派精准、帮扶扎实、成效明显、群众满意。并通过精准实训提升驻村帮扶实战能力,大大提升了帮扶实效;在“怎么扶”问题上,我国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全国按照精准扶贫思想紧紧围绕贫困群众的需求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构建教育、健康、产业、科技、文化、消费等多维度开发式扶贫政策组合拳,始终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实施“造血式”帮扶方式,极大激发和提高了经济薄弱地区和人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机制下的发展能力。

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的伟大创造精神铸造了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人间奇迹。

(三)攻坚克难的伟大奋斗精神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中国的发展之路就是一条曲折艰辛地同贫困作斗争的奋进之路,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无数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扎根贫困地区,以血与泪、功与苦开启并推动着我国脱贫攻坚事业的发展。他们倾力奉献,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才使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例如坚守太行山35年的李保国,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等,无不体现着我国人民不怕苦累、不怕牺牲,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四)不忘初心,不负人民的伟大担当精神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到共同富裕,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价值遵循和执政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鲜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伟大的使命担当精神,铸就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们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如期实现。

二、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5]脱贫攻坚精神是对我国脱贫攻坚实践及成效的凝练与升华,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9年3月18日,他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突出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核心课程,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主干渠道。可见,思政课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课程,更重要的是要价值观引领和责任意识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评价其是否合格,关键就看其是否具备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特质。在教学中融入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将脱贫攻坚精神作为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素材,使学生深刻理解脱贫攻坚精神,进而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时,通过扶贫攻坚精神融入课程,才能使大学生加深对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和伟大的创造精神的理解,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思政课课本主要侧重于单纯理论的分析和讲解,其内容往往具有滞后性,难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政课的教学,达到思政课育人的目的,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停留在理论层面,教师要对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进行全面完善,尽可能地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囊括一些新时代教育实例,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通过对教学实例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中,有利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三)有利于促进中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华民族之所以上下五千年,经久不息,历久弥新,就是因为有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脱贫攻坚精神是我国民族精神在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中的集中体现,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才能让作为民族希望和祖国未来的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精神的实质,在学懂弄通悟透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将中国精神转化为青春行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将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先进英模事迹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因此,要发挥脱贫攻坚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引领作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讲好、讲深、讲透脱贫攻坚英模的感人事迹。

例如,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第二节中“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用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桂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守滇西贫困地区40多年,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投身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攻坚克难,执着奋斗,为当地教育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她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人生选择,正确认识人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把自己的人生目的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利国利民的事业中;在“坚定理想信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坚守太行山35年的获评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愚公”李保国的先进典型事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将个人的青春梦想放飞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在讲授第三章“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知识点时,可以选取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的黄文秀的典型事迹作为案例,引导学生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丰富实践活动形式,强化脱贫攻坚精神的实践养成

社会实践是深化理论认识的基本方式,是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必由之路,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担当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奔赴一些相对贫困地区,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开展参观考察、调研走访、科普支农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比如开展农业科普讲座、电商创业培训、金融知识下乡、“三农”政策宣讲、乡村规划引领、乡村文明宣传等。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计划总要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土地流转、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为主要方向的调查研究实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为所调研乡村提供振兴发展的方案参考。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丰富实践内容,引导大学生发扬脱贫攻坚精神,积极主动参加到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梦想的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

(三)创新教学方式,广泛宣传脱贫攻坚精神

当前,一些学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强,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和积极性,除了与教学内容有重要关系外,还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陈旧性有关。为此,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教师还需要全面创新教学方式,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强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展脱贫攻坚精神的宣传广度。例如,利用微信、QQ、云班课、微助教等网络平台,适时推送一些脱贫攻坚的先进典型事迹,组织学生点击收看,提升思政育人的有效性;二是开展探讨式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解,教师应该大力提倡探讨式教学,通过辩论赛、演讲赛,使学生在讨论中加强理解,对相关内容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脱贫攻坚精神。

四、结语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使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时代大学生,真正学懂弄通悟透脱贫攻坚精神,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猜你喜欢
攻坚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思政课“需求侧”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