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威
(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9)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提出了关于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理念和新举措,为各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同于简单的宣传教育,需要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长期、系统地引导和培养。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整合资源、协同力量,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课程、校园文化、规章制度和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让全体师生主动认知、自觉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针对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作出了科学判断,他认为,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领未来社会价值取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阶段是“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增长本领的黄金时期”,抓好这一阶段的价值观培育工作是提升大学生知识水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准备期”,也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日常生活的关键场所。实践证明,高校是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阳光和空气一样弥漫整个校园,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成长成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高校要通过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是最易受到各种思潮观念影响的场域之一,自然也就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大责任。从本质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本质体现和灵魂所在,因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变成高校用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途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通过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整个过程来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以“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我国各学校最重要的使命,对高校来说,只有抓好这一根本,“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校要想顺利达成这一目标,必须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入手,在政治上找准办学方向,在思想上端正办学理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政治任务,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高校还要坚持立德树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人生航道上的“舵手”,指引和推动着大学生奋力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为推进中国梦奠定价值观基础的当下价值,还具有利用自己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社会上其他群体为最终实现中国梦凝聚更多社会力量的未来价值。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青年是引领社会风气的指向标,也是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体文明素养的重要群体,只有他们自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大力推广到整个社会中去,才能改善社会精神风貌,从而有助于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进程,提高我国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它在价值目标上体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它的实现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提供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任务和题中之义,也能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力量和价值支撑。高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承担着培养实现中国梦的人才的重要职责。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努力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使广大师生学会将自身的价值体现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中。
课堂教学是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当中,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融入到课程之中,使教师在教授知识、增长见识的同时也能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念。此外,教师作为塑造学生灵魂、净化学生情感的精神导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使命,对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担负重要职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效利用这门课的功能优势和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教育和思想引导。其他各门课的教师也应发挥好自己的辅助作用,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携手同行,共同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不断增强学识、提高本领,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切实用好课堂讲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学生们的头脑,“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校园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对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塑造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推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环境,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能使之“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始终萦绕在人们的周围。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充分借助文化所具有的感染力,用各种极具正能量和教育性的优秀文化作品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如春风化雨般渗入师生们的心田,让他们学会理解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和是非对错。此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重视通过以文化人的方式进行文明校园的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对此,高校可以通过艺术节、文艺表演、运动会、各类竞赛和讲座等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同时,高校还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通过文化传播的形式遍布整个校园。
制度作为一个群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保障,能对人们的行为举止起到引导、规范和约束的积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只有发挥制度的功能优势,才能长时间、高效率地浸入人们内心,成为人们自觉奉行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制度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具有保障性作用,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制度的基本理念,通过建立健全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他还指出,为保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稳定性和长效性,高校应有效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在充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相关政策法规和领导重要讲话精神的前提下,制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章程和相关规章制度,如考核制度、表彰制度、惩罚制度、礼仪制度和学生守则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制定,形成规范人们言行的校规校纪、班规班训和学生组织规章制度等,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如此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全校师生最习以为常的思想和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只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价值观才能凸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们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高校作为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场地,承担着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神圣使命。
总之,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彻底融入大学生的精神、道德、网络及宿舍等日常生活中,高校要在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基础上,多关注大学生的需求、了解大学生的兴趣,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最佳契合点,并注重将基本原理转化为生活道理,将远大目标转化为具体任务,然后适时、适宜、适度地对他们的价值追求进行引领,以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高校还要积极运用社会这个“大熔炉”,开展科学有效、种类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从而真正做到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