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明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专业课教师是理工科院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力量,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同师生代表座谈时说:“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1]。这就要求,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教好书,也要育好人,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双重责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来,各高校致力于构建“三全育人”教育体系和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生动实践,持续强化各门课程育人功能,注重发挥所有教师育人职责,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教书和育人二元分化就是一个突出问题。
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指在以理学、工学类学科和理工类专业为主的院校从事理工类专业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专业课教师是理工科院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承担着教书和育人双重责任。理工科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专业课教师必须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这是由其教学内容的双重维度、教育阵地的双重任务、教育对象的双重需求所决定的。
从教学内容看,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系统传授人类生产实践中积淀而成的科学知识,而且要在知识传授中汲取其中丰富的人文精神给学生启迪。科学知识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真理性认识,也包含着人们锲而不舍探寻世界奥秘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人文精神,是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从野蛮到文明、从愚昧到科学的生产发展史。无数科学家执着于追求真理,坚持批判继承,坚持实践检验,在包括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创立了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延伸了人类生产实践的空间、增强了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引发了人类生产技术的革新,使人类能够战胜野蛮和自然,走向人类文明的新境界。近代以来,以蒸汽机、电机、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原子能、生物工程等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三大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生产力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充分印证和彰显了科学知识的伟大力量。进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发展呈现新的态势和特征,大学生必须掌握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未来,才能在未来的全球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正如列宁所说:“只有用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和全部经验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2]。
科学知识不仅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也蕴含着人们执着于人类解放而奋斗不止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追求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认识,受主客体因素等条件限制,总要经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不断否定、肯定、再否定。在此过程中,谬误与真理相间、失败与胜利共存,对于真理的探寻,失之毫厘便会谬以千里。那些站在科学之巅的科学巨擘,无不拥有为真理而战的坚定信念,无不拥有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最终才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正如马克思所形容的那样:“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3]。专业课教师执着于教书育人,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更要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4]。大学生不仅要求真知,而且要学做人。从教学课程看,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5]。专业课教师组织实施的专业课程,是大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主干课程,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承担着知识传授和道德教化的双重任务。
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占主导地位的专业课程,是系统传授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前沿问题等理论知识的必修课程,在理工科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举足轻重,而且贯穿其整个大学阶段,有着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课程教学机制,承担着知识传授的重要任务。从学科角度看,理工是自然、科学、科技的融合,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工程等专业,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性认识,是推进科技进步的主引擎。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正确的理论思想,只有被群众掌握,才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在科技引领未来的今天,大学生必须扎实掌握系统专业知识,而且要能举一反三,用于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功能,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让学生学有所成,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可用之才。
专业课程不仅承担着知识传递的任务,还担负着道德教化的重任。专业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绝非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的同时,引导其自觉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从某种程度上,专业课程体现着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正确方向,体现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社会主义大学价值取向。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不能仅把专业课程理解为知识灌输的单向过程,还同时要洞察其道德教化的育人使命。因此,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传授真知灼见,也要引导价值方向,实现知识传授和道德教化的辩证统一。
青年强则国家强。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代中国,广大青年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使命。不仅要掌握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同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传承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具备投身伟大实践的奉献精神。大学阶段,是青年个体知识体系和心理特质成熟和稳定的关键期,需要真理之光和理想信念的双重滋养,这不仅是时代对大学生的现实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生产社会化使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对实践个体的需求标准日渐明晰。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都需要承担不可替代的特定角色和职责。实现个人价值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架构系统的知识体系。理工科院校毕业生多从事生产、制造、加工等工作,这些工作需要两项看家本领:一个是熟练技能,一个是创新创造。只有获得真理性认知,具备一技之长,才能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生存尚不能,何以能报国。因此,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掌握科学知识,习得一技之长,这不仅是当代社会对青年学生的现实要求,也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何时,青年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天职任务不可替代。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6]。由此可见,理论之光不能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自我转化,需要靠理想信念强大的感召力激发主体能动性,只有主体的“主观意愿”和“现实需求”合二为一,才能迸发活力和热情。青年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多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和激荡,必须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投身伟大实践,自觉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这是青年学生成才应有的底色和本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致胜之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7]。
当前,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实效性欠佳已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专业课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的单维教学理念、重言传轻身教的教学方式和重智育轻德育的考评机制是重要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8]。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要在系统知识传授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知识传授与道德培育的辩证统一,完成教书和育人双重任务。但是,从当前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教学实际看,教书和育人并未能双向同步,却被割裂为各行其是的不等曲线,究其根源主要是由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造成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还要帮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塑造灵魂。然而,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下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误导了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专业课教师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倾注于书本知识到学生头脑的“搬运工程”,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或者宣称教书就是育人,曲解了教书和育人的关系,泯除了教书和育人的界限,造成了实践教学中教书和育人的脱节,把教书育人的双重使命简化为知识灌输的“加工厂”。正是在这种单维教学理念下,专业课教师成为了“只教专业知识、只管课堂教学、只看教学成绩”的教书匠,俨然成为育人工作的“旁观者”和“局外人”。殊不知,专业课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一堆知识,而要能学会一种思维,塑造一种品格。因此,教书和育人绝非同义重复,而是专业课教师的双重责任,缺一不可。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的单维教育理念,必然导致教书和育人的双向分离。
言传,是指以言行影响他人。身教,是指躬亲示范以教人。专业课教师兼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和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双重任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言传给学生阐明知识逻辑,而且要以身教启迪学生,要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在一言一行中教人化人。然而,从当前理工科高校专业课教师教学实践看,言传大于身教,影响了教书育人的实际效果。
《庄子·天道》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把言传身教视为教化众生的主要方法。《道德经》中“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与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异曲同工,也都突出强调了身教大于言传的实际效果。不可否认,专业课教师完成知识传递和文化传承的任务,言传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理论教学方式。但在理工科高校的专业课堂上,专业课教师声情并茂的“单口相声”和学生面无表情的“佛式坐禅”形成鲜明对比。尤其在信息同源的网络时代,专业课教师传播的“学术前沿”,在学生看来或许是“明日黄花”。即使有些教师借用新媒体技术,融入音视频、图像动画,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单向知识灌输的方式,不仅效果不好,也难以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情感信服和价值认同。杜威认为,教育活动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诉”的事情,而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和共同建设的过程[9]。也就是说,知识可以被告诉,情感的共鸣必须触动灵魂才能实现。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要在教学中融入科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奋斗精神、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启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要融入个人对知识的敬畏、对人生的理解,以及个人的成败经历,拉近师生情感距离,启发学生结合自我思考人生追求。
专业课教师是理工科院校教书育人的中流砥柱,对其考评应坚持教书和育人双重责任落实相统一的原则,在关键指标上要涵盖教书和育人双项标准和内容,建立德智并重的考评机制。但是,在当前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考评实践中,重智育轻德育的考评机制极大误导了专业课教师努力的方向,造成了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
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的工作,既有课上教学、课下辅导、课内讨论、课外实践、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等教书任务,也有参与学生管理、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等育人责任。这些都应纳入专业课教师考评体系。然而,多数理工科高校对专业课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看教学课堂活不活、教学成果多不多、教学反响好不好、学生成绩高不高、参赛奖项多不多、教研项目论文影响大不大,并制定了详细了量化指标和评分标准,以其作为专业课教师工作的考量。对于专业课教师有没有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没有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有没有主动关心和引导问题学生健康成长、有没有及时与辅导员沟通反馈学生课堂表现等,在考评体系中一笔带过,不做实际要求。这种重智轻德的单一考评机制,凸显了教书在专业课教师考评中的决定地位,致使多数专业课教师形成“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错误倾向,影响了专业课教师德育功能的发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将教师定义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专业课教师,作为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要“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1]。
专业课教师落实教书育人双重责任,高度的思想自觉是前提,专业课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书育人的科学内涵。首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意识。要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使命内涵,对照党和国家“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教育方针关于教师教书育人的任务要求,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的教育理念。《礼记》中说:“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专业课教师不仅要以渊博的学识教好书,也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从这个角度讲,教书育人就是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所有教师都要时刻铭记,甘为人梯,甘做铺路石。其次,要厘清教书育人的辩证关系。教书和育人是立德树人的双重任务,教书是智育,育人是德育,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二者不可分割,统一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的智能;同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自身的道德行为示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0]。在这个过程中,传授知识不仅仅是传授书本文字,也包含知识本人蕴含的育人智慧和人生道理。专业课教师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包含着道德教化的育人过程。从这个角度看,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应该坚持教书和育人的辩证统一,决不能以“只教书不育人”“教书就是育人”的谎言自欺欺人。第三,要练就教书育人的过硬本领。梅贻琦先生就职清华大学校长时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绝不是敲敲锣打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专业课教师必须练就过硬本领。不仅要有精深的学养积累、严谨的治学态度、忘我的敬业精神,还要能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既能做学生的学术对话者,也能做学生的谆谆善诱者。
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既要言传,也要身教,要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二者的统一。首先,要掌握精湛的语言表达艺术。中国的汉字和语言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以言传道就是最直接、最广泛的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的主要方式。“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靠的就是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能用简明扼要富有示范、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条例清楚富有层次的语言,讲清楚鼓噪乏味、逻辑严谨、结构复杂的学理知识,讲清楚内在的人文精神、思想精髓和价值理念。然而,多数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的“嘴上功夫”火候欠佳。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学基本功培训、教学业务能力比赛等方式,帮助专业课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真正发挥言传之效。其次,要习得以身示范的行为艺术。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际交流过程中,由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等第二语言系统的信息传递效果远大于语言表达。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尤其要注重身教,一言一行都要为人师表,方方面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做到知行合一。诚然,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勇攀科学高峰的坚韧精神为学生求真知做出了典范,但因专业课教师以身示范的主动意识缺位,导致育人实效不足。因此,理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要能主动挖掘自身优势,凝聚品德精神,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向学生不断渗透。第三,要实现言传身教相统一。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言传身教各有所长,专业课教师既要善于言传,也要善于身教,不仅要讲清楚知识、讲明白道理,而且要身体力行、以身示范,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明德、亲民、至善的境界,在实践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长效机制,是指一定制度体系基础上持续有效的运行模式。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构建长效机制,就是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并有效实施。首先,要做好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制度设计。要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把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纳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计划,明确责任部门,细化目标、任务、内容和标准,使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工作既有“名分”,又有要求,既有任务,又要考核。要通过干部会、教师大会、正式文件、官方网站、校内媒体多种形式,扩大宣传,真正把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装进专业课教师头脑和内心。其次,要优化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考评机制。要切实转变专业课教师评价观念,把教书育人的双向标准纳入教师个人和单位的考核体系,把育人功能的发挥作为教师个人职称评聘、评优评奖、教学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遴选教书和育人俱佳的模范教师,表彰奖励。在干部选任、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时优先考虑。对于只教书不育人并造成恶劣影响的教师,给予处分或解聘。第三,要完善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保障体系。教书育人是所有教师的职责,要建立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定期沟通机制,以座谈会、报告会、研讨会等多种方式,互通有无,协同合作,形成合力。要完善专业课教师培训体系,通过鼓励专业课教师外出学习和挂职锻炼、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开展师德先进评选等活动,增强教书育人本领。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文化人,以文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