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焰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与设计系,四川 遂宁 629000)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求,不久,上海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随后一些高校开始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2020年5月,国家教育部专门印发了教高〔2020〕3号文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可以说,这份文件是对当前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蕴含着得天独厚的“思政元素”,是国内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加强高校学生美育教育、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一门选修通识课。因此,在中国画课程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实施“课程思政”,值得每位美术教师思考。
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课程思政的首创者顾骏先生的解释是,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非思政课的平台上,通过激活或融入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思想上有正向震撼,行动上有良好改变,促进专业培养与立德树人相得益彰的教学形式。换言之,就是老师通过课堂教学这个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既完成专业知识讲授任务,同时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的目的,以趋近“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教学境界。“课程思政”是教师“教书与育人”高超技艺的展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呼唤。
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的直接替代、无限扩容、简单复制或随意混合组装。虽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核心内涵都是教书育人工作,在内容和要求上有契合性,同向同行,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侧重:思政课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一门专业的教育教学课程,有其特定的“思政”教学内容和特有的教学实施策略,属于“显性思政教育”;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则是一种育人价值理念,虽也有在课堂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的要求,但教学重点还是专业知识讲授、专业技能培养,因此专业课不能与思政课同质,专业课属于潜移默化的“隐性思政教育”;同时,术业有专攻,专业课老师的政治理论水平不可能和思政老师相比拟,如果专业课老师越俎代庖而班门弄斧,弄不好会被学生诟病或嘲笑,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再者,“课程思政”的“思政”不是“任务”,是“目的、效果”,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实现价值引领,而不是强硬灌输方式。所以,“课程思政”既不是专业课前或课后的“5分钟时事播报”,更不是在专业内容中生硬地“嵌入”思政内容,或讲时政新闻,或者讲人生道理、家国情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等。
中国画,简称“国画”,也有人称之为“丹青”或“文人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矿物质颜料和水墨在绢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优秀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人文价值和收藏价值,深受世人喜欢。作为一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画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彰显着中国文化独特而迷人的魅力。中国画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努力挖掘中国画蕴含的独特“思政”元素,方能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自觉实施“课程思政”。
“纸笔墨砚”是中国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工具,号称“文房四宝”,除此之外,还有印章、印泥、笔架、笔洗、笔筒、文镇等工具,故有人称中国画为“文人画”、“经典的精英艺术”。但纸笔墨砚的意义绝不单单在书写绘画工具方面。细研究中国画历史,人们会获知历代书画大家和纸笔墨砚的逸闻趣事举不胜举,有的还追求特定产地或制作工艺的“宣纸、湖笔、徽墨、端砚”,作为一种“高雅”格调或作品价值。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画家和美术评论家受西方“当代艺术”影响,以“创新”为名,激进地提出了“革毛笔宣纸的命”,在美术界和高校引起了不小的思想震动,但经过四十多年的洗礼,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艺术问题,而且关乎到了品格问题和立场问题”、[2]。其实,如何认识事物,这不仅是立场问题,也是方法论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高校老师更应该秉承“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理念,认真思考中国画传承创新的文化意义。
毋容置疑,“纸笔墨砚”闪耀着中华文化悠久而灿烂的光辉,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变的“根脉”,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载体,是“课程思政”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中国画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以“纸笔墨砚”为代表的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既是中国画课程教学的内容,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涵,两者结合得天独厚、浑然天成。尤其是新时代“一带一路”背景下,随着中国国力的显著增强,中华文化的强劲传播,“纸笔墨砚”作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物件,更会散播到世界各地,被各国人民认识、认可而熠熠生辉。
中国画有别于西方造型艺术,它不是事物的简单“再现”(像真的一样),或“胡乱涂鸦”(怪诞的形象),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表现画家个人的学养、品格和情操。我国历来有“书画同源”之说,有“诗画本一律”之论。魏晋以后,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创作实践,“诗、书、画”已经浑然一体,被世人称之为“文人画”;元代以后,篆刻印章也逐渐走进画面,自此中国绘画发展成为一门包括书法、诗文和篆刻四种艺术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其中的诗、书、印不仅是画面不可或缺的部分,且有生发画意、直抒胸臆的作用,故“中国画有文化”绝不是一句玩笑话,需要画家具有较高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仅通晓诗词歌赋,而且还会挥毫泼墨作画题诗,喜好金石篆刻,个人所有才情、学识、品格等逐渐外化,最后以“线条、笔墨”的视觉艺术形式,按照画家个人主观意图自由完美地浓缩于一张宣纸的方寸之间,成为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作品。所以,优秀的中国画作品一定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而优秀的中国画画家一定具有深厚中国文化修为。比如唐伯虎、傅抱石等大家以及他们的画作就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恒久流传。
因此,中国画的学习必须与中国文化的学习同步进行,或者说中国画中本身就包含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而中国文化则是“课程思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3]所以,在教授中国画时,引导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实施“课程思政”,本门课程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
中国画崇尚意象,注重情感,以“天人合一”为其追求的至高境界,蕴含着中华民族经典著作《易经》的宇宙观。唐代画家张躁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代画家郭若虚说:“画乃心印”,“发之于情思,契之于绢楮”,都是以抒发或倾泄内心自我情意为主要目的,注重表现事物的内在神韵,造型不拘泥于外表的肖似,讲究“气韵生动”。换言之,造型只是一种手段,塑造和渲染的景物实际是浸满画家情感而臆造的“意象”。“中国画意象造型、线性表达根植于主体文化,与诗意精神、文学崇尚、宗教信仰联系紧密”[4],也就是说,中国画不是简单的“视角冲击”,而是精神上的享受、愉悦和思想上的启迪、共鸣。以“山水、花鸟”为题材的唐宋以后文人画,笔下的“意象”都是画家人格精神的写真。比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意象”,比如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墨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子,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菊花等等,这些是何等的人格力量啊!可以这样说,中国画是富有鲜活生命力的艺术作品,不仅是画家对生命的体悟和对灵魂的描写,而且是对中国精神的颂扬。中国画老师应自觉坚守真善美的文化品格,不论是人物画、风景画、花鸟画,不论作品年代,不论个人喜好,只要浸润着画家刚正不阿、浩然正气、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格魅力的优秀作品,抑或画家本人的生平事迹所蕴含的“君子人格”追求,无不是“课程思政”的隐形的绝佳教材。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是课程思政“主力军”,课程思政开发必须从教师自身开始。近几年来,很多高校老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做了较多有益探索。但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课程思政或流于形式,或是“纯粹”的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未能很好彰显。中国画教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具体表现为[5]:
一是部分专业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不够强。个别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片面地认为“育人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情”、“思政教育是思政老师的事情”,甚至错误地认为“绘画是艺术,艺术不能与政治沾边”等,加之很多高校只把中国画设为选修课或公共课(除美术专业外),学生寥寥,中国画教师的自我认同度不高,课程思政积极性不够高。
二是专业教师政治理论水平普遍不高,对“课程思政”有畏难情绪。一方面平常只醉心于自己的美术“技法和功底”,不太关心时政,缺乏政治敏感;另一方面对“课程思政”关注度不够高,缺乏主动思考和理论研究。
三是课堂教学形式单一,难以实施“课程思政”。由于中国画教学有较强的的实践操作性,一些中国画老师或拘泥传统教学形式,纸笔墨砚,学生画,教师指导,偏重于绘画技艺的沟通,较少在其它方面交流,难以达成思政教育。
四是中国画教学团队合作不够。由于中国画创作和教学均属于个体劳动,老师们追求个性和自我,独来独往较多,教研活动较少,课程思政合力不够。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新要求,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师,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情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胸襟,不断增强自己课程思政的主动意识,主动思考,积极融入,争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四有”好老师。紧紧“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1],利用中国画经典鉴赏课、野外写生课等时机,“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的原则,讲好中国画优秀画家和优秀作品的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华精神,增强学生中华文化自信,为中国画的传承和创新做出自己的努力。
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有一幅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新时代高校教师,我们要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近年来,各高校掀起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的高潮,同时为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还开展了各种层面和各种类型的师培工作,为各专业课教师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各高校中国画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克服畏难情绪,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自学,另一方面积极参加集中学习、培训,主动弥补“政治理论不足”的短板,为课程思政打下坚实的思政理论基础。
首先讲授要有重点,包括重点作品和重要画家。“一定要精选具有经典型、代表性和时代性的,能够体现主旋律的美术作品”[6]进行讲解,比如傅抱石、关山月所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画面苍茫辽阔,画境是画是诗,不仅抒发了画家对祖国大美山河的真挚热爱的情感,而且也能引发鉴赏者的诗情喷发。另外,还有“美术鉴赏、美术思想,甚至美术家的成长经历中,都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6],每个教师要有清醒认识,善于挖掘和联想,激活更多的思政元素,让它们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
其次要增加实践课(室外写生课)的比例。一是现代艺术教育可以依靠写生让学生获得造型基础;二是可以避免因为画谱的临摹而出现的陈陈相因的弊端。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写生运动就是通过画家上山下乡写生改变了中国画面貌,成为艺术教育中“民族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三是有目的地精心选择写生地点。可以是风景名胜,可以在穷乡僻壤,此时教师因势利导,讲山川景物之美、古典诗词之意境、历史变迁之悲喜、生态文明之进步等等,不仅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人生思考、对社会的关注等。因此,也可以说美术写生课就是特殊的思政课。
因材施教,教无定法是传统的教育原则,也是重要的教育方法。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深入浅出,点面结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实施“课程思政”。
比如针对大部分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功底不深、但思想活跃的实际,可以依托学校“第二课堂”,推动“课堂内”向“课堂外”互动的模式,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可以举办师生风景写生美术作品联展、校徽校标设计大赛、春节送文化下乡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以他们的话语体系、表现形式“自由创造”,较好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教育扶贫攻坚、校地党团共建等工作中,从而真切地感受到母校的建设、乡村的巨变、人民的需要,油然而生更多的家国情怀,同时对个人价值的重新思考或认同,实现课程思政的理想育人效果。
再如针对学生接受信息化产品快的实际,依托学校多样化教学服务平台,打造智慧化教学模式。近些年,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日常教学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尤其是2020年春全国新冠病毒肺炎防控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很多学校采取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深刻地改变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了教学效果。各位中国画老师,也要与时俱进,通过“线上收集数据资料,线下讲评、讨论、总结”的教学模式,在“线上”有意识地收集包含着丰富“思政元素”的经典作品、经典画家、中国画研究资料等等,在“线下”上好美术鉴赏课、毕业设计指导等,更好地延伸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现代社会,很多企业和单位都提倡团队合作,因为通过团队合作,有利于增强和谐的工作氛围,有利于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能,有利于产生新颖的工作创意,还可以约束规范队员行为,等等。
中国画课程思政的团队合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积极参加系部教研活动,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备课是所有老师的基本功,课堂效果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的备课情况。作为中国画老师,针对自己的“思政短板”备课,提前进行恰当有效的设计,比如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活动,都是很好的合作育人形式[7],每位专业老师都应该不断拓展自己课堂“思政”设计的思路。
二是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对学科及学科教学的研究可以促进老师对中国画教学内容、形式的深刻思考,然后“深入浅出”展示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中国画这种传统文化形式,激发学生的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灵感,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思想教育;再者,通过对融入课程思政问题的研究,能到达专业知识讲授与课程思政无缝衔接、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从而创造最佳的教学育人环境。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每个教师的光荣使命,课程思政人人有责,中国画教师要有课程思政的主动意识,坚持中国文化自信,并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不足,补齐短板,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牢记“无效果不思政”,切忌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