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月娜
(福建省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龙文分校 363005)
我国教育家叶澜将合作能力、学习兴趣心、驱动力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共同作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资源.错误在教学中不可避免,错误资源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急于寻找正确答案,忽视了对问题的分析,从而产生错误;学生由于粗心大意而出现看错题或者计算等错误;由于教师的讲解失误造成学生知识理解和应用上也出现错误.错误资源对教学的影响有:它再现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表达了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不理解,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教学进行改进;错误资源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围绕错误中的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目前很多教师对错误资源并不重视,或者以批评教育为主告诉学生下次不可犯同样错误,没有让错误资源得到合理的应用,导致错误资源在教学中的地位低下.
错误是学生在教学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大多数学生对错误有着天生的恐惧,总是害怕错误、不敢面对错误、甚至有意在教师面前回避错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教育研究著作中,明确的提出了学生出现的错误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敢于面对错误、敢于正视和分析错误,以错误资源为出发点,通过师生教学互动来展开错误资源的认知、错误资源的分析研究,以及最后对错误资源的纠正.第一步是要认识错误资源,本次研究以激发认知冲突为主展开.
当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相关错误时,教师不必紧张,可以让学生继续完成题目,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发现问题的验证结果不一致时,自然会觉察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减法》这一节知识时,教师布置了一些分数加减法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展开练习,教师在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有一位学生在展开:(3/4)-(1/16)的计算时,该学生没有意识到异分母相减时应该要先通分,导致该生直接将分子进行相减,最后得出的结果是:2/16.教师并没有直接指出该生的错误之处,而是告诉该学生:减法算式的验算方法是将差和减数相加,如果得出的结果和被减数一样,那么该题目的计算结果正确.随即该学生开始进行验算,将(2/16)和(1/16)相加,因为是同分母所以该学生很快计算出得:3/16.与算式中的3/4答案并不一致,该学生瞬间产生疑问:自己计算错误究竟在哪里呢?该过程是让学生自己验算并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认知冲突的起始.随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向学生讲解关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学生聆听了教师的讲解后,心里对自己的错误非常不甘心,对如何消除认知冲突开始产生驱动力.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异分母计算方法和通分的知识,来化解认知冲突,突破对问题的困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够直接告诉学生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去改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去发现错误,去探究错误产生的原因,从而引发自己产生认知冲突.随后教师对化解认知冲突的方法进行讲解,激发学生自主自觉地化解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数学知识富含着丰富的逻辑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地深入探索和挖掘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主动性和问题分析能力欠缺,因此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粗心、方法理解不透彻而出现一系列错误.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探究式学习来化解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分析问题、进行实践操作,指导学生理解错误出现的原因,如何化解错误.
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与圆锥》这一课时,在展开对圆柱体面积和体积计算的练习时,有部分学生仅仅只是将圆柱的侧面积作为圆柱体的表面积,还有的学生在计算圆柱体的体积时多乘以了(1/3).这些问题是学生没有准确理解“表面积”概念,以及将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和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混淆的结果.基于此教师展开了一次圆柱体面积探究活动和圆锥体体积探究活动.活动以手工操作的形式进行,给每一位学生分发两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纸质模型,随后让学生利用手工剪,将圆柱体剪开,发现该圆柱体是由一个长方形、两个圆组合而成,学生感受到原来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计算,是将该图形所有的面的面积全部计算后相加,通过探究明白了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圆锥体纸筒中装满沙子,将其倒入同底等高的圆柱体中,发现一共需要倒三次可倒满,通过探究发现,学生有效的辨别了圆柱体体积计算和圆锥体体积计算的方法,进而能够有效的辨析错误.
探究是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出现的错误,展开探究式学习,对于这些错误教师要从为什么会出错、错误点在哪里、解题的思路是什么等等展开实践研究,培养学生从探究发现的角度去分析错误,让错误成为真正的教学资源.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错题,解决错题的办法基本上都是通过教师对错题的讲解,从而突破每一道错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是订正完错题后,立刻将错题本合起来,或者将试卷收起来,之后很少花时间去分析错题,导致下一次考试中遇到相同的错题仍然是一知半解的状态.这是因为解题方法并没有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稳固的知识体系,没有纳入到长时记忆中.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错题记录本,收集错题,定期反思.
在讲授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课后教师布置了练习,在批改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错误之处主要是集中在:长方体、正方体概念辨析错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错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错误,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教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对本节的练习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分析每一道题,并且告诉学生每一道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哪些,如何化解问题,学生在练习册上订正完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错题的类型,将题目进行归类,不同的错题归为不同的类别,这样一目了然就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出了差错.或者学生还可以在错题旁边标注错误的原因,比如:算错、公式记忆错误、概念理解错误等等.每天花上二十分钟的时间看一看自己的错题,加深对错题的印象.
错题实际上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缺陷的体现,特别是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知识千变万化,虽然有做不完的题目,但是考察的知识点和涉及到的解题方法基本上都大同小异,学生将错题加以整合,相当于自己编制了一本属于自己的学习资料,让错题成为学习资源.
小学数学学科具有逻辑层次深,知识结构复杂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等原因,导致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不同的错误代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惯.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正确面对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将错误作为激发认知冲突的资源,将错误作为探究问题的起点,利用错误编制错题本,成为自己的专属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