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华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35)
传承人的培养是传统手工技艺发展的关键,随着工业化进程及农村年轻劳动力输出,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技艺传承与发展陷入困境,很多技艺面临失传现状。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传承的研究,高校已成为我国非遗保护和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之一,不少大学也都建立了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或“保护中心”“文化产业研究院”等机构,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的地方院校建立“博物馆”“非遗展示馆”“展示中心”等,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在非遗保护的各方力量中,除了高屋建瓴的理论研究,高职院校更适合做一些实践层面的贡献,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高职院校如何利用自身现代学徒制教学资源优势,结合专业建设发展需要,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经验,最大限度的对地方非遗手工技艺进行传承与创新,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找出传承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制约因素等,将非遗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途径与高职信息化学徒制教学优势进行融合研究,旨在促进地方民间手工技艺的创新发展,传承地域特色文化的同时,促进高职特色专业的建设,拓展学生的创业渠道。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手工技艺师傅带徒弟或家族式传承方式单一局限,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较大,已经不适应现代快节奏信息化的生活、学习方式。现在学历教育基本普及,城市化的年轻人多选择从事一些付出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行业,传统手工艺往往需要付出长时间学习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有的甚至付出大半生磨练才成为大师。另一方面很多传统手工艺由于没有创新已不适应现在快节奏、时尚化的生活需求,经济效益差。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适合少部分人的学习,受到招徒难的困扰,招来的学徒由于各种原因也很难坚持下去,如有一家手工潮绣厂员工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最小的员工也已经40多岁,很难招到年轻人。而家族式传承取决于后辈人的职业选择更不稳定。如何让非物质手工技艺文化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并得以推广,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并融入传统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推广,是传承的核心问题。
2.1.1以现代化网络教学技术开发非遗手工教学平台
以电脑、手机和平板等移动设备为载体的现代化网络技术教学,借助网络技术,可以提高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效率和范围,突破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局限性,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信息化教学与传统传承方式相比,可以构建更为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习者打造了更加宽广的学习环境,随时随地都可学习;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可以与传统传承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培养学生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学习兴趣,完成技艺理论流程等学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传统手工技艺的探知需求。依托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搭建传统技艺网络教学平台,将手工技艺关键技术、制作流程、使用材料、制作方法等录制影像资料,编辑成纪录片,核心技术环节制作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等网络视频教材。以非遗手工工作过程为依据,开发丰富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做好课堂教学与非遗工作坊的对接、教师与师傅的对接,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掌握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整个过程。开发VR新媒体技术非遗手工技艺虚拟实训软件,通过虚拟方式再现传统技艺的操作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影像进行虚拟操作,借鉴软件的升级方式,学习操作技艺的过程可设置升级奖励,由初级晋级到金牌技能大师,把枯燥的技艺学习变得趣味化,激发年轻人的学习兴趣,形成全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辅助解决非遗手工技艺老师短缺的问题。
2.1.2利用传统手工技艺网络教学资源拓展传承渠道
高职院校人文及艺术类专业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可把传统手工技艺网络教学作为专业课、选修课、慕课等方式进行传播,同时也可挂靠大学慕课、职教云等各大慕课平台对社会免费开放,拓展传统技艺的传承渠道,培养年轻一代对地方非遗文化的认同与传承责任感。非遗手工的网络教学资源也可通过高职各专业的选修课、慕课等方式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引发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对非遗手工创意产品进行了推广,拓展了学生将来的创业渠道。
通过大学生创业项目设立高校传习基地,建立大师工作室,将非遗手工传承人请入高校,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徒又是非遗手工产品的创新设计与推广者,结合大学生互联网+创业、设计扶贫等项目,开展创新设计合作,拓展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渠道。“非遗大师工作室”结合大学生创业项目是非遗手工技艺项目传承与高职学徒制最佳的结合方式。这种方式是基于实际项目的引入,并在大师的指导下学习非遗技艺的全过程,是传统学徒制的回归,学生可利用业余时间随时进入学习,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技艺职业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校园 “非遗大师工作室”既可为非遗技艺培养传承人,又可结合年轻人的创意思维创新传统手工产品。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创业项目团队进入非遗大师工作室学习,了解工艺流程与产品特色,提炼文化特色与产品优势,进行技艺传承与产品创新,使传统手工艺产品注入时代元素,更加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从而拓展应用市场。
将非遗手工技艺融入专业实训教学,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加强学校与非遗工作场所的交互学习,可以拓展学生技能学习,促进高职相关专业特色的建立。将非遗传承人请入实训课堂,由教师和传承人共同完成实训部分的教学,这种“双师双带”培养模式兼顾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职学徒制教学与地方非遗手工技艺项目的传承可以优势互补、互为促进。教师在操作层面还无法达到传承人的水平,但在理论方面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能够对非遗手工技艺规律及创新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把握发展方向,能够指导学生理论的提升与创新设计方向;“非遗”项目传承人有较强的实操能力,对作品的细节控制及技术运用有深切的体会与经验,在操作中懂得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技术处理和作品细节制作。非遗手工技艺与专业实训课的结合,实现技艺传承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为学生从理论和技艺上提供了专业化教学,构建专业教师、“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双向交流,保障技艺传承的有效性,减少实训教学中的技术偏离情况。教师的理论引导与非遗大师的娴熟技艺完美结合,促进学生实操技能与产品设计能力的双向提升。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理念应从静态的传承转向动态的传承,需要在不违背其内在的规律的前提下,将其导入当代产业体系,使之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创新发展。职业院校以产、学、研为纽带,培养非遗工艺创新人才,搭建非遗文化创新平台,鼓励学生保持传统技艺的核心技术和人文意蕴基础上,利用理论知识对传统技艺进行创新,突破传统创作思维,开发新产品,把学生作品转化成企业产品,完成由作品到产品的成果转化,成为市场欢迎的商品。借助非遗手工创新网站等进行非遗产品的在线推广,可使用直播平台、微信公众号等现代传播方式进行相关图片、视频、文章以及微课程等的传播,使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通过开发手机APP进行传统手工技艺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学生参与订单的接洽与设计,在实际的产品设计中提升综合技能。
综上所述,高职现代学徒制教学依托信息技术,通过非遗手工技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立,融合产、学、研项目及互联网+大学生创业项目等,将非遗手工技艺传承与创新融入课程教学中,促进非遗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建立高职特色专业,拓展学生的创业渠道,实现非遗手工技艺与高职学徒制教学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