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轻化新工科人才培养途径探讨

2021-01-31 21:50冒海燕何雪梅王春霞周天池
山东纺织经济 2021年7期
关键词:染整通识课程体系

冒海燕,何雪梅,王春霞,周天池,蔡 露,季 萍,柏 欣

(盐城工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1 引言

纺织业是传统的制造业,也是重要民生产业,其产业链从原料到生产制造的中间环节到成品,涵盖了纺织、轻化、服装系列加工过程[1-2]。当前纺织品的应用已从传统的人们生活中发展到产业领域,轻化工程专业即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是纺织品深加工的一个重要工序,也是提高纺织品使用附加值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双一流”与“新工科”的背景之下如何对轻化专业进行有效地改革,提高轻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当前大纺织产业链对轻化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需求是一个重大的课题[3-5]。本文结合轻化工程专业基础和特色,在双一流背景下,建设基于大纺织下的“纺织·轻化·服装”交叉交融的轻化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索。

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途径

2.1 根据新时代的要求,重构课程体系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组成单元,课程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构成要素。我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划分为四大模块即通识模块、专业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集中实践模块。轻化工程专业在技术上具有典型的应用性和专业交叉性,其学科主体涵盖了纺织、计算机、化学、材料、机械、电子、信息、生物、服装等多个学科,因此其人才培养的设计方案一定要强调和合理搭配各个支撑学科内容的平衡,且适当延伸[6-7]。为了培养既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扎实理论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轻化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糅合 “大纺织”和“学科交叉”的专业特点,遵循“加强基础,不分方向,专业拓宽”的原则,协调好基础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重关系,明确专业教学课程的内容和地位,对学科交叉的内容进行合并重组,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次序,增加选修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比例,重新构建了由认识到理论再发展到实践的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框架[1]。

2.1.1通识教育,注重基础,融合思政

当代大学教育仍重视基础教育, 因为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前提条件[8-9]。在轻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过程中,为增强学生社会、人文、经济、管理、信息、环境保护等方面知识,培养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同时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通用型人才,设置了通识课程模块[10-11]。通识课程模块主要有两大类即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通识必修课程包含思想政治理论、体育、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军事理论、劳动等基础素质课程和培养学生外语和计算机语言能力等基本工具课程,后者也是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必备条件,使他们终身掌握和运用的技能。通识选修课程主要以综合素质拓展为目的,兼顾个人兴趣、爱好,满足个性发展而设置的自然科学与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美学教育、工程技术或其他的跨专业课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思政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融合到通识教材的选定、大纲的编写,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从而全面落实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要求,达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在课程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将“价值塑造”贯穿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为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及其接班人这一总体目标而努力。

2.1.2加强专业拓宽、交叉、延伸

轻化工程专业模块分为三部分即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12]。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化学知识为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电子技术、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染料化学、助剂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纺织材料学。通过这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化学、材料、机械等相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是轻化工程专业形成鲜明特色的重要条件[12]。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及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这类课程主要包括纤维化学与物理、染整工艺原理、功能整理、染整设备、颜色科学与技术、染整专业英语,染整工艺与检测实验、染料与助剂合成综合实验等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主要的课程,也是培养科研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课程[13]。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爆炸,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日新月异[14]。为了拓宽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层次,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轻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大了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开设的课程有纺织材料、织物结构设计、染整新技术、新型纤维染整加工、生物技术染整、纳米材料导论、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精细有机合成技术、纺织品跟单、纺织品国际贸易、现代染整分析、智能纺织品、特种印染、新型纤维及织物染整、有机染料与功能染料、服装概论等,这些课程将在有效教学学时内将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信息化、智能化等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最新成果在轻化领域的应用呈现给学生[15-16],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前沿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优化所学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2.2 创新教学手段,科教融合

“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因此,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推动参与式、探究式、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手段的混合和交叉使用,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线上线下结合,增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的局面向主动学习进行改变,提高教学效率[17];其次,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提高学生的科研参与机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工作室为组织单元,发挥导师团队作用。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让科研能力强的老师授课,进行探索研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改革对学生的考核和学习成绩评价方式。用一种过程性的全面综合评估考核方法来代替一次性的考试,如采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线上讨论、课后答疑、小论文、大作业等相结合方式,注重考核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成果,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2.3 产学研相结合,协同育人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将理论知识用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这就要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坚实而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能够传承优秀的传统的生产工艺、对老旧的生产手段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革[18]。因此,实践教学成为树立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综合素质的一流人才的有效途径。轻化专业实践必修课包括:印染综合实训、染整产品开发与创新实践、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我们依托盐城地区、相邻的南通地区相关纺织印染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实习实践基地,联合打造实践课程,构建才才培养、应用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共同体。在实践教学过程,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积极保持与企业进行沟通互动,配置双师型教师,让企业导师参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协商共同为学生制订深入的实习计划,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作用。在学生实习实践过程中,结合企业的具体问题以案例的形式让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这些手段,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提升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合作研究、合作服务。

3 结语

“双一流”和“新工科”背景下,轻化工程专业以现有发展为基础,进一步深入融合“新工科”发展理念,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完善应用型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手段,注重科教融合,产学研相结合,协同育人等方面改革,以适应此背景下大纺织对新型轻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猜你喜欢
染整通识课程体系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
“染整节能减排新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发布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