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

2021-01-31 22:05王善虎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教学质量体系

王善虎

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接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音乐艺术在早期教育中的功能与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意义的音乐教学,更多地期待音乐专业人才不仅可以教学,还可以作为群众文化的组织者、策划者与指挥者,不仅要能歌善舞,还要会弹、会演、会编,而现实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却无法承载人们这么多的期待。因此,深化音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就成了提升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选择。

1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音乐艺术的日趋多元、传统文化的振兴与繁荣,人民群众对音乐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应用型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达成这一要求,只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1.1 社会发展对音乐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们对音乐文化的多元需求日益上涨,在国家实施“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音乐专业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明显储备不足[1]。校地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远远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导致现行的音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离、教育教学理论与岗位实践能力需求相符度不高、理论知识转化与实践能力不强,尚不能满足弘扬传统文化和繁荣群众音乐文化建设的发展需求。

1.2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2016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中强调“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丰富创新教育实践的形式”。2019年10月,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中强调,“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文件为当前的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应用型本科高校紧密结合“地方性与应用型”的特点,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与先进技术的优势,在支持地方、服务地方、推进地方经济文化繁荣方面作出了贡献。但由于资源缺乏,实践教学投入不足,使得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优势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当务之急,应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优化实践教学设计,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这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可推卸的社会使命,也是学校自身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音乐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1.3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音乐人才的重要途径

实践是对理论与技能学习的检验,具有创造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自1994年教育部启动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各高等院校就已经开始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对实践教学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但仍然存在着形式重于内涵的现象,实践育人效果没有充分体现出来。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强调了实践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影响。当前,实践教学已经贯穿到学科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不仅展示了新时期大学生的个性与风采,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而且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培养高质量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2 音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18年4月27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田福元指出:“办好应用型高校关键是强化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可见,实践教学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已经进行了多轮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企事业单位的音乐宣传员与基层群众音乐文化工作者面临的工作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和谐社会创建、中小学素质教育、文化进万家、乡村大舞台等等都迫切需要高质量的音乐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期待有差距,人们对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满意,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能力不高,既影响了高校的社会形象,也影响了学科专业发展[3],根本原因在于实践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体系与学校办学定位衔接不紧密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科专业发展应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而现实呢?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积极深化教学改革,但却存在着深入市场一线调研不足,人才培养体系与学校办学定位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如一些理论课程实践课时设置没有结合岗位能力需求,虽有实践课时,但缺乏科学的实践内容设计与考核标准,形式大于内容,应用型与地方性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没有得到科学有效地贯彻,导致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岗位能力需求不一致。

2.2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

理论重基础,实践着力创新与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作用于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任何“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的观点,都是经不起科学检验的。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在凸显应用型音乐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还存在重视实践指导与实践活动开展,缺乏理论凝练与总结的问题。如一场演出实践活动,声乐演唱者、器乐演奏者可能会遗憾某个音符的瑕疵或音乐作品的表现,但缺乏必要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可能下次实践还会出现同样的失误。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致使教学效率不高、实践能力不强、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2.3 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教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区位优势不明显,交通与信息相对滞后,对一些国际国内名师在寒暑假举办的短期技能培训活动,不能及时获取信息,错过了技能培训与实践锻炼机会,导致双师型教师比例相对较小,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普遍不强。同时,广大青年教师除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受到来自职称晋级、教科研考核的压力,使他们无法集中精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水平,只能疲于应付,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2.4 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为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建立了质量监控体系与考核评价机制。只是这些质量监控体系形式化严重,一方面因音乐专业实践教学的特殊性,造成实际监督监控困难;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因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不足,对实践教学过程监督监控不到位,如二级学院督导组成员可能身兼数职,分身乏术,常规督导工作不能较好地贯彻与落实。同时,在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方面,对于不同类型课程还没有形成细化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考核与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岗位实践能力的针对性,人才培养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

2.5 校地合作亟待加强

因专业的特殊性,许多课程如声乐、伴奏、合奏、合唱等实践教学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须在实践中学习、总结和提升。技能课程不仅需要课堂实践、校内实践,还需要校外实践、顶岗实践和舞台实践,因为每一次实践面对的观众、环境、气候、舞台都是不一样的,表演者的心理、技能的发挥以及水平的发挥也都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是强化理论知识与技能运用转化为“生产力”,而服务社会、强化校企深度合作就是音乐专业人才的“生产力”。可现实大多是应用型高校音乐专业与地方企业合作的深度不够,校地合作还没有为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3 音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法与创新路径

改革是为了创新发展,创新是为了与时代同行,使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岗位能力需求。当前,高等学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迫切需要将现代化的科技、通信及传媒技术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1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根本遵循

首先,应紧密围绕应用型本科高校“地方性与应用型”的特性,深深扎根于地方,与地方建立高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师资培训、实践内容优化等,每一环节都有地方特色,都融入技能运用与转化,可以说,实践教学与地方发展的融合度越高,应用型人才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就越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也就越好。

其次,应遵循音乐艺术规律。音乐艺术抽象而深刻,如声乐演唱,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提升—总结”的循环往复过程去理解和训练。在实践中,因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音乐天资、音乐理解等不同,他们获得的实践感知也是不同的,需要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表演美学等知识因材施教,才能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

最后,促进学生发展是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中心任务。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社会能力是衡量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新时代、新发展、新面向,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深化校地、校企及校际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与实践课程设置,面向未来职业和工作环境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4]。

3.2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法与步骤

实践教学是把理论与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首先应当深入社会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及基层群文系统开展广泛的考察与调研,与用人单位建立畅通的交流机制,不定期地对毕业生进行回访,了解他们在职业岗位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难题,掌握音乐专业行业的最新动态,为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其次,积极组织学科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和有关实践教学研究工作者,针对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综合评估、分析,借鉴吸收其他同类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先进经验,综合行业、企业带头人、一线培训人员、指导人员的意见,形成科学判断。最后,结合自身特点,综合校内校外实践实训的经验与成果,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3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创新路径

3.3.1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组织上要坚持顶层设计,科学引领,准确定位,同时要坚持把“地方性与应用型”融入学校的办学与人才培养体系中去,做到组织架构清晰、校地合作紧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提高站位,面对新时期社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建立健全面向社会市场、面向未来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行动上要坚持深入市场、深入基层一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应用能力发展为核心,深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科学的、可持续改进的、动态的教学质量监督与监控体系。

3.3.2 优化师资队伍

教师是施教者,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与专业技能水平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切实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与实践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多渠道、多途径的优化师资队伍。首先,可以通过开展校内教学交流与课堂教学比赛活动,进一步规范教学程序,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其次,学校还应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定期的选派教师到地方文化管理部门、传媒公司及相关培训机构开展中长期或短期挂职锻炼,提升他们的组织管理与实践能力。最后,学校还可以通过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举办学术讲座,聘请行业企业技术能手现场授课,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参加短期培训或远程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优化师资队伍[5]。

3.3.3 强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实训基地是锻炼和培养在校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它是在校学生从专业学习向职业岗位过渡的桥梁与纽带。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运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优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体系,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不偏离,而且通过校内实践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平台,学校还可以与当地政府、新闻传媒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共建关系,围绕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共同研究并修订面向职业、面向未来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校学习—校内外实践基地实践—职业岗位就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6]。

3.3.4 创新教学质量监控与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与考核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为切实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实践能力与岗位能力需求相一致,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综合教学质量监控与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的前期成果,借鉴吸收其他同类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的经验,深化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机制改革,创新考核评价形式,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打造多元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理论和技能教学与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偏离。同时,为保障教学质量监控与考核评价体系得到有力执行,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打造一支实践能力突出、管理高效的队伍,强化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督与监控,做到教学环节规范合理、教学过程科学高效。

3.3.5 深化校地合作

校地合作是高校将科学文化技术运用并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平台,是检验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了解人才与社会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举措。可以说,校地校企合作不仅关系到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专业发展、教科研成果能否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也关系到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储备、企业的文化推广。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企业经济文化发展的迫切需求。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地方合作深度不足的现状,我们有必要深入地方、深入企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在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与学科专业示范引领作用的基础上,凸显一线企业一线员工对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指导作用,实现校地互利双赢。

4 结 语

音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应用型音乐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改革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并构建“以岗位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7],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也是音乐专业发展的必然追求,更是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满足社会市场多元需求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应用型教学质量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