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彬
中央电视台(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1983年制作并播出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是我国综艺节目的雏形。晚会一经播出便好评如潮。自此,每年年三十的晚上,在品尝年夜饭之余,“春晚”成了中国人必不可少的视听大餐。春节联欢晚会一年只播出一次,完全无法满足当时人们娱乐生活、陶冶情操的需求。因此,1990年,有“小春晚”之称的《综艺大观》节目应运而生,并在中央电视台开播。节目囊括了各个艺术类别,有相声、小品、歌舞、杂技、戏曲、诗朗诵,一应俱全。《综艺大观》打破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观众们只能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感受轻松氛围的限制。在这档节目中,观众每周都能看到众多明星“齐上阵”的景象,许多优秀的主持人也因参与节目而走向大众视野,如倪萍、周涛、董卿等。《正大综艺》《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等节目也在这一时期先后播出。
随着国内综艺节目的发展,综艺节目之间也出现了竞争。为了吸引观众的视线,湖南电视台在1997年打造并推出了《快乐大本营》节目,它以全新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眼前。值得一提的是,该节目已经有了与观众参与互动的意识。主持人、嘉宾、观众三方都以“做游戏”的状态融入节目的进程中,而趣味情节的设计恰恰也能够吸引观众沉浸其中。《快乐大本营》最初是由李湘与何炅二人主持,主持形式略微单一,风格稍显老套。2002年,何炅、谢娜、李维嘉、吴昕、杜海涛五人以“快乐家族”的身份出现在观众视野中,“主持群”的概念也随之出现。全新的主持人命名方式打破了以往主持人“高高在上”的姿态,拉近了观众与主持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体现出节目的特点与定位。此后以“快乐”“动员”等词语来命名的电视综艺类节目开始在各大电视台涌现,节目中一些游戏环节的设置已初现“真人秀”节目的形态。
在游戏类综艺节目火爆时,益智竞猜类节目开始出现。这一时期,我国的综艺节目受到国外博彩类节目的启发。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根据我国国情,去除博彩的性质,打造出红极一时的王牌节目《幸运52》和《开心词典》。这类益智竞猜类节目不仅包含了综艺节目的娱乐性质,还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在“娱乐”的同时起着“寓教”的作用。《幸运52》中的主持人李咏和《开心辞典》中的主持人王小丫,用风趣幽默的主持风格代替了观众印象中考官或提问官严肃的刻板印象,他们以轻松愉悦的语气为观众营造出一种竞猜氛围。节目与主持人的关系永远都是相辅相成的。这一时期,李咏与王小丫两位主持人随着节目的“爆火”而“爆红”。
我国综艺节目的不断发展使名人市场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随着我国综艺节目的竞争日趋激烈,创新与突破成为综艺节目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节目策划者开始转而挖掘大众市场。随着“草根类”的选秀节目层出不穷,观众的参与热情被不断激发出来。很多素人希望在电视荧幕上展现自我、表达个性,成名成星。
2004年,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星光大道》和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使“麻雀变凤凰”成为可能,以往的观众成为舞台上的表演者。这一时期的节目出现了“评委”这一角色。在节目中,评委和主持人平分秋色,共同把握节目风格,升华节目主题。自此,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地位已经有所动摇。
2012年,从荷兰引进的节目《中国好声音》以“转椅子”“双选”等独特的节目特色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享受。这档节目明显弱化了主持人的角色功能,主持人华少沦为“广告口播机器”,“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节目中的4位导师不仅仅是“好声音”的评判者,更是节目进程的串联者。
如果以上所说的选秀节目都属于素人选秀节目,即素人真人秀(素人通过参加选秀节目的选拔出道,出道成功后将可能成为明星),那么,2014年浙江卫视播出的《奔跑吧兄弟》则是在选秀节目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结合调研,迎合观众“窥探欲”的心理,从韩国引进的明星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直接由明星加盟,由游戏、撕名牌等环节撑起整个节目流程。为了保证节目沉浸式的整体效果,导演选择去掉主持人,而节目的游戏规则部分则由字幕或以导演旁白的形式展现。
《奔跑吧兄弟》收视率的急剧攀升,使得各个卫视纷纷效仿其成功的经验。一时间,《拜托了,冰箱》《向往的生活》《中餐厅》等真人秀节目纷至沓来。而在这一过程中,主持人在节目中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为了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综艺节目类型逐渐泛化,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也随节目风格与定位的不同发生了改变。主持人从最初字正腔圆、一板一眼、千篇一律的宣读式串讲,慢慢呈现出亲和幽默、各具特色的谈话式主持。主持人在声音的音调上也有明显的变化,显现出音调由高向低转变。我国综艺节目的不断发展令综艺主持人的主持风格逐渐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一些知名的主持人极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标签”,以形成不同风格,加深观众印象。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周涛以爽朗自然、真诚热情而受到观众的喜爱,李咏以幽默机智、平易近人而受到观众的追捧,湖南卫视的何炅因青春活泼、朝气蓬勃而受到广大青年朋友的欢迎……很多综艺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一旦形成,就会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锁定相对的观众群,使节目形成品牌,保持相对稳定的收视率。不过,一些主持人开始剑走偏锋,想要哗众取宠。因为自身的专业能力与认知能力尚且不足,他们便想到了以“怪异”“非主流”的主持方式博取观众的眼球,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标签”。
在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初期,主持人在节目中承担着串联节目、沟通嘉宾与受众的工作,扮演着上呈下达的角色,更多起着“宣读者”与“推动者”的作用。2013年,亲子类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中主持人李锐以“村长”的角色出现,负责引导萌娃、星爸做任务,并且与他们一起游戏。此时主持人的角色相较之前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从节目的串联者变成了节目的参与者。在这之后,许多主持人通常与节目里的嘉宾一样,被冠以某些头衔存在于节目中,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例如,在《向往的生活》中,主持人何炅与其他嘉宾以“蘑菇屋主人”的角色参与其中;《令人心动的offer》中主持人何炅、撒贝宁与其他嘉宾被节目组赋予“观察员”的身份参与节目;《歌手》中,李维嘉、沈梦辰、梁田、张大大等湖南卫视青年主持人则以“音乐合伙人”的身份陪伴歌手参加竞演。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中,湖南卫视两位主持人吴昕和沈梦辰以“竞演嘉宾”的身份与其他28位“姐姐”同台竞技。但在候场区可以明显地看出,她们其实承担着主持人“组织”“协调”的功能,化解了不少“尴尬瞬间”。
传统型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节目中的“意见领袖”。素人真人秀节目《超级女生》《快乐男生》的出现,使得节目中的评委开始与主持人平分秋色。在这时,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地位已经有所动摇。2012年,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主持人只在节目的开头与结尾出现。节目中的4位导师不仅仅是“好声音”的评判者,更是节目进程的串联者。许多网友调侃主持人华少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传声筒”。从这里开始,主持人渐渐沦为“广告口播机器”。在近几年的许多现象级综艺节目中,主持人逐渐从舞台的中心走向侧幕,而嘉宾慢慢变成了节目的中流砥柱,甚至像《脱口秀大会》《创造营》《极限挑战》等节目都呈现出“去主持人化”的现象。有些节目干脆以跨界主持人来代替专业主持人,泛化了主持人的范围。节目组对主持人的选择更为多元化,强烈地冲击了从前主持人在节目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使百姓们的精神层面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电影、电视、文学艺术作品极大地丰富着老百姓的文学艺术层面的需求。根据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因此,综艺节目从开拓时期的晚会型节目发展到现在,节目的类型已经十分庞杂,节目的形式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变化发展,因为只有不断地“求新”“求变”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而节目形式的一再变化,使得主持人从起初的主持节目变为节目的参与者。有的节目因为设置了主持人,反而破坏了节目的连贯性,因此干脆将主持环节省掉。主持人设置的变化,可能会使节目看上去更加紧凑,将观众的注意力锁定在节目的整体效果上。可见,在这个空前娱乐的时期,娱乐节目更替与多元化现象表明这是“视觉景观自我演化的内在规律”,而主持人角色在这样的自我嬗变中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综艺节目也搭乘了这一快车。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声音和画面就是其传播符号。对比综艺节目初期十分稀少且生硬的字幕效果,综艺节目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充分地利用了字幕、特效、表情包以及画外音的作用,为综艺节目最终呈现的效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字幕、画外音等特效在节目中应景式的呈现,大大削弱了主持人对节目的衔接与推动功能。很多节目在原本应由主持人做解释或串联的地方,干脆直接使用字幕、画外音等特效,合理地将节目中的主持人做了减法。例如,在《奔跑吧》和《王牌对王牌》等真人秀节目中,游戏规则直接用“字幕+画外音”的方式进行介绍。这一方式简洁易懂,更为直观。
现如今,综艺节目中“去主持人化”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泛主持人化”,即“主持人泛化”。何为“主持人泛化”?这里提到的“泛化”主要指主持人来源的广泛性。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开始舍弃传统型也就是科班出身的主持人,而起用非科班主持出身的跨界明星或其他领域的杰出人士来作为节目的主持人。例如在《我是歌手》中,主持人由参加竞演的歌手担任,他们在节目中以“串讲人”的身份出现在观众眼前。胡海泉、张宇、古巨基、张韶涵等人的主持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尤其是在念节目单时古巨基磕磕巴巴的港台腔在热搜榜中居高不下。曾经消失在观众视线里的古巨基一时间成了微博热搜话题。由此可见,《我是歌手》节目为跨界明星兼任主持人身份做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综艺节目本身在播出的前期、中期以及后期都极其需要话题度与曝光度。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节目中能够有自带流量与话题的明星,对综艺节目来说可谓“如获至宝”,尤其非科班出身的跨界明星担任主持人更会使人眼前一亮。在这一过程中,市场被公认为是合法的判决机构。多年来,观众们已经看惯了许多专业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的一贯套路。而跨界明星除了有“明星”这一身份的热度外,其本身的跨界主持也十分具有话题度。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古巨基在《我是歌手》中幽默风趣的主持——尽管他在主持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传统意义上主持人不能有的磕绊,他的吐字发音也并不标准,但在他的粉丝看来,这却是十分率真有趣的表现。节目一经播出,古巨基不仅收获了话题度,其主持的节目也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达到了节目组期望的曝光度。
“个性”“有趣”“有思想”,这三点已经成为一档综艺节目能否吸睛的关键。我们知道,节目与主持人之间从来都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好的节目成就好的主持人,好的主持人也同时会成就好的节目。所以说,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是否具有“个性化”的个人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档节目能否成功破圈。科班出身的主持人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字正腔圆的一些播音技巧,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正是被这样那样的播音技巧所束缚住。一些主持人在节目中忽视了思维的跳跃性与人格的个性化展现,观众难免对这一群体有“千人一面”的感受,这会促使其发展进入瓶颈。与之相反,尽管非科班出身的跨界主持人在吐字归音方面不如专业主持人,可他们在节目中展现出了独有的个性化。正所谓“千人有千面”,“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由舞者金星主持的《金星秀》的成功正是印证了这一点。
综艺节目在最初的发展时期主要以晚会的形式呈现。那时的节目将大部分可以展现的艺术门类搬上大荧幕,成为汇集相声、小品、舞蹈、歌曲等艺术种类的“大杂烩”。随着综艺节目的不断革新与突破,节目内容更为分众化,类型更为多样化。而原有的晚会型综艺节目虽然被保留了下来,但一般只做庆典的功用。
节目的创新使主持人的界限得以延伸,也让更多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加入主持人行列。节目组会极力找寻与节目内容相契合的人来担任主持人,以此带来收视率与口碑。例如,明星喜剧类真人秀《欢乐喜剧人》由专业相声演员郭德纲主持。主持人在串场的过程中“包袱”“笑料”不断,衔接十分自然幽默,这一举动令参演嘉宾和主持人都深深烙下了喜剧人的印记。《最强大脑》主持人蒋昌建是复旦大学的教授,他身上浓厚的学者气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节目内容完全吻合。
新时代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应该具有较高的全面素养。全面素养又分为政治思想素养、业务能力素质、文化道德修养。首先,在传媒行业内,无论是新闻工作者,还是节目主持人,都要时刻谨记自己身上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牢记自己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要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从而给广大受众以正确的引导。其次,过硬的业务能力素质具体体现在能够自然地推动节目中话轮的转换,快速地处理现场出现的突发状况,平稳地控制节目的整体节奏,并且在眼神、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的表达上做到大方得体。最后,一个人的文化道德修养是提升个人气质的点睛之笔。主持人可以通过不断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典籍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并培养自身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不能因为综艺节目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就放低了自己对文化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要时刻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现在的部分流量明星之所以容易“过气”,原因就是他们严重缺乏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正所谓,“做主持人,先做人”。
主持人的个性是节目的灵魂与核心。主持人越有个性,节目就越具生命力。多年来,一些专业型主持人由于欠缺个性化,没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标签形象,从而丧失了在节目中的话语权。因此,部分节目逐渐呈现出上文中所提到的“去主持人化”“主持群体逐渐泛化”的现象。为此,主持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建立属于自身的个性化标签。第一,良好的形象管理。主持人在穿衣搭配、妆容发型等方面要探索出最适合本人气质的形象风格,因为良好的形象管理会成为主持人的加分项。有时着装与妆发需要随节目与主题的不同而改变,该活泼时色彩搭配要尽量跳跃,该稳重时色彩搭配尽量走极简风格。第二,注重才艺的培养。“技多不压身”。对综艺节目主持人而言,在节目中适时增加小段才艺表演,有时候能巧妙地推进节目的进展,增加节目的趣味性,给观众留下新鲜的印象。第三,打造有温度的人性化形象。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对主持人的认知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他道出了“主”“持”“人”是主持人的三重境界。“主”是指主持人的头脑,“持”是主持人技巧,“人”指主持人的情怀。主持人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播报机器。AI主播始终无法取代主持人的存在,正是因为观众需要的是有深度的、有温度的个性化形象。
主持人若想在媒介环境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下“收复失地”,除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参考跨界主持的优势所在,还应该另辟蹊径,不断探索与定位,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主持人马东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马东于2013年离开央视后,加盟了互联网视频平台,担任爱奇艺公司的“首席内容官”。由他策划并主持的节目《奇葩说》获得极高的收视率与好评度。正因为全程参与了节目的策划与制作,他对节目内容、嘉宾、选手以及节目预期达到的效果都了如指掌。在主持过程中,无论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是在非语言的展现上,他的表现都显得恰逢其时,散发着智慧。透过传统型主持人马东的成功转型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主持人可以走全能型(复合型)主持人道路。积极地参与到节目构思、策划、录制、编辑的全过程,勇敢地突破传统意义上台上台下、台前幕后的限制,成为集采、编、播能力于一体的全能型(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正是当下媒介生态中所匮乏的。
从“主持人地位中心化”到“去主持人化”,再从“去主持人化”的浪潮逐渐演变为“泛主持人化”,这些发展变化是综艺节目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我调整与自我突破。虽然主持人的角色与地位在不断变化,但是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功能是不会被忽视的。因此,大部分节目还是保留了主持人的位置,只不过为了节目的整体效果,主持人被冠以不同的头衔出现在节目中,发挥着引导、串联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给主持人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表现,以期主持人能够审时度势向更多元的方向发展,及时适应行业发展趋势。
首先,主持人要淡化主持痕迹,与观众建立平等的“受传关系”,采用观众广为认可的方式构建话语传播体系。简而言之,就是丢掉自身主持人的“包袱”,融入节目的角色设定中。甚至根据某些节目类型的需要,放下所谓的字正腔圆的“播音腔”,转而以“接地气”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次,主持人在某些环节应主动避开镜头,学会主动隐匿主持人的身份。比如,马东在《奇葩说》节目中自觉充当了“捧哏”的任务。他的每次发声都十分应景,深受观众喜爱。最后,“物尽天择,适者生存”。主持人应跟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这一变化。因为无论角色怎么变化,技艺精湛的主持人走到哪里都会得到肯定的声音。因此,主持人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增强新的能力,从“杂家”向“杂中有专”转变。
从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到如今类型庞杂的综艺节目的“百家争鸣”,我国的综艺节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过程。综艺节目虽然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其发展的速度极为迅猛,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节目类型。
随着综艺节目的发展,节目中主持人这一设置随节目形式的变化经历了风格、角色和地位的演变。从“主持人地位中心化”到“去主持人化”再到“泛主持人化”这一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主持人在综艺节目中的定位总体上是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形式是时代与观众要求主持人做出的改变。
2021年,由央视频推出的大型网络综艺节目《央young之夏》集结了央视40多名主持人、记者各展所长。节目凭借丰富的表演形式和高质量的节目效果成功“出圈”。这不仅是央视拥抱新的传播模式的一次尝试,也树立了主持人行业的“新标杆”,为我们思考主持人如何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方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