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霖 邓伊人
近年来,“爽剧”呈现火热态势。“爽”伴随着不同的文学和影视作品逐渐走入了大众视野。一系列如《太子妃升职记》《延禧攻略》《庆余年》《赘婿》等“爽剧”的热播,使得“爽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开来,甚至跟“爽”有关的事件都成了热门话题。
“爽剧”的突然“爆火”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迹可循的。纵观近七年的热播“爽剧”,我们可以发现,“爽剧”的产生与“爽文”有着密切的联系。
“爽文化”兴起于网络“爽文”,它是指产生压抑情绪或遭受欺凌之后采取直接言语或行动予以反驳的做法。“爽文化”与传统观念所宣扬的“忍让”做法截然不同,其背后所蕴含的是年轻人内心渴望反击的生活态度,是青年群体在社会压力之下的一种发泄方式①。2016年的《太子妃升职记》便是当时“爽剧”的代表作品,而2018年7月《延禧攻略》的热播让网上风靡已久的“爽文化”真正从线上走到了线下,2019年的《庆余年》更让“爽文化”演变为一场全民狂欢,呈现出势不可当的趋势②。2021年2月14日,爽剧《赘婿》为人们上演了一场反击生活的全民狂欢。该剧由起点中文网作家“愤怒的香蕉”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苏家布商的赘婿宁毅帮助其妻苏檀儿专攻事业,驰骋武朝商界,最终成为江宁首富的故事。剧中,金手指全开的主人公宁毅作为赘婿软饭硬吃,凭借他在当代生活的经验碾压一众古人。拼刀刀、停车位、送面膜、做皮蛋等桥段,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产生“爽感”。截止到2021年3月21日,《赘婿》单集均播放量达到1.2099亿次,超过《斗罗大陆》,成为2021年第一季度最热播的网络剧集。
“爽剧”在成长期中出现了一批制作精良的作品。这类“爽剧”不仅在网络市场爆红,甚至红出海外、反哺传统卫视。“爽剧”大火的原因可从爽剧的内容、观众观看爽剧的过程、观众的内心需求等角度来分析。
根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人的意识是有结构的,而且是一个由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共同形成的动态结构。无意识遵循快乐原则,意识遵循现实原则。无意识想要达成意识,就要经过前意识这个“守门员”。而人们对“爽”的追求就是一个对“快乐”的追求,需要突破前意识来达成人们本身的无意识的“满足”,即“爽感”。在意识的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三重人格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的各种原始本能、冲动和欲望在无意识领域的综合,而“自我”专门控制本我中的冲动。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本我”是无意识的体现,而“自我”是意识的体现。普通观众日常的生活状态大都由意识来掌控,知道自己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观众很难获得无意识的解放,从而导致其情绪以及内心的本性难以释放,继而压抑和积累自己的负面情绪。这也就是为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感受到“爽感”。
“爽剧”中的“爽内容”,其核心是“怼”。它的叙事多采用先抑后扬、金手指、升级打怪和扮猪吃老虎等方式,与人们平时推崇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很多人越来越不喜欢忍,他们内心深处其实暗藏着一种“爽心理”。“爽剧”的主人公一般是小人物。“爽剧”中的内容恰好将现实生活中人们想发泄却不能发泄的“爽心理”通过主人公的一系列行为产生心理寄托。在这个过程中,“爽剧”的内容成为可以被观众自我代入的具有幻想色彩的梦。人们在其中完成自我的唤醒,完成无意识的本能和冲动。
人们观看“爽剧”的过程也是“爽感”从剧中转移到自我主体的过程。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认为,婴幼儿在6个月龄到18个月龄期间,如果被抱到镜子前,会经历从无法辨别自己的镜中像,到充满狂喜地“认出”自己,并开始迷恋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最终阶段,当他将镜中像指认成自己时,就已经将光影幻像当成了真实——他们混淆了真实与虚构,并由此开始对自己的镜像产生终生的迷恋。而这个镜同样可以理解为电视、电脑、手机的屏幕。在人们观看“爽剧”这个行为开始时,人的眼睛作为视觉器官,对快感的获得具有强烈的欲望。换言之,人们正是通过看“爽剧”这个行为来满足自身欲望的。一方面,人们知道“爽剧”这类剧集可以为自身带来快感,在观看时就充满了对“爽”的审美期待;另一方面,凝视屏幕可以使观众短暂逃离象征秩序进入想象情境,由此产生幻想。观众将凝视所诱发、所携带的幻想移情于“爽剧”中,混淆剧中世界与现实的区别,将主角所具有的开挂人生代入自身,从而陷入对“剧中自我的镜像”的迷恋,最终获得剧中主角开挂般“爽”的人生体验。
观众喜欢通过观看“爽剧”获得“爽”的人生体验,这从根源上可以理解为是人们本身的游戏心理在起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满足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游戏环境可以让人们发泄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不被接受且通常具有攻击性的危险冲动,以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愿望。在游戏中,人的能力不断提升,这种自我驾驭环境所产生的自尊心,连同在游戏中获得的快感和本能的满足,以及对自我成长的掌控,使人得到最大的满足。且游戏结束后,自己毫发无损,不必负责。观看“爽剧”也有这样的游戏体验。以《庆余年》为例,男主人公经历了少年离家—痛失挚友—远走他乡的人生过程。他从初出茅庐的少年郎逐步成长为游走在各方的社交能手,成为所谓“上升型英雄”的实践模板。这种仪式化的成长既悲壮又现实,使观众在其中感受到所谓的热血和激情,同时模拟了人生一步步不断成长变强的现实内核,在游戏人生中完成了一场成长仪式的建构③。
“爽剧”虽然备受观众喜爱,但这并不能掩盖“爽剧”本身的一些问题。《太子妃升职记》《延禧攻略》在播出不久后便被下架停播,说明“爽剧”的未来发展应该朝着内容的多元化、配角的去扁平化、改编的去粗粝化、制作的全面精良化以及思想内容的主流化方向发展。
目前,电视剧与网络剧竞争十分激烈,且同质化问题突出。一部热播剧往往带动一种类型剧集的发展,如杨幂主演的《宫》热播后,越来越多的穿越题材电视剧不断涌现;《潜伏》播出受到热评后,谍战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亮剑》的热播,使抗日题材剧集相继出现。影视剧市场一度出现尽管中国电视剧年产百部,但观众仍感觉无剧可看的现象。“爽剧”要持续发展,就要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好在“爽剧”可以通过类型的融合和多样文化的融入来避免内容的同质化。如《赘婿》就将相声、喜剧、赘婿文化引入其中,创造了全新的内容感受,令观众耳目一新。伴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内容多元化将成为“爽剧”发展的必然方向。
“爽剧”一般都伴随着激烈紧张的剧情,但作为电视剧或网络剧,较长时间的观看会让观众感到身体疲惫及审美疲劳。目前,“爽剧”的结构大都为“大男主”和“大女主”的设计,观众多次观影后会产生这仅是“一个人的表演”的平乏感。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运用饱满的配角形象来中和紧张刺激的剧情。“爽剧”代表《赘婿》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出色。《赘婿》利用电视剧篇幅较长的特点,不吝笔墨去诠释每一位角色。剧中的几个配角都具有栩栩如生的性格特征,如忠心耿耿却爱看言情话本的耿护院,霸道、最终破产的乌启豪,侠骨柔情的陆红提,为保宁毅性命而与他假结婚的刘西瓜等都是具有记忆点的丰满人物。其中,苏氏二房的塑造就极具趣味性。二房之子苏文兴由刘冠麟扮演,他因长相神似《熊出没》动画片中的吉吉国王而受到网友吐槽。苏氏二房父子的故事贯穿全剧始终,成为网友每日不可或缺的欢乐源泉。配角形象的良好塑造不仅丰富了整体剧情,更缓和了作为一部古装商战“爽剧”的整体节奏,使观众在观看时不至于过度疲惫。同时,有记忆点的配角也创造了更多的热度。
“爽剧”大都由“爽文”IP改编而来,但“爽文”和“爽剧”是两种媒介,它们在表达的手法和剧情的着重点上有不同的侧重。如“爽文”以网络为传播媒介,得益于审查的宽松以及具备特定的受众人群,其在内容上往往具有许多粗粝化的表达,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上的粗粝和情节上的粗粝。
在小说《庆余年》中,范闲与林婉儿完婚后才去的北齐。原著中,范闲与海棠朵朵情投意合,与司理理行为暧昧,与北齐小皇帝行“周公之礼”(被下药),并与小皇帝生下一个小女孩。此外,书中男主人公还有妾室存在。而在电视剧中,范闲被改编成一个“正人君子”,在语言的表达上也不再有暧昧和不雅之词。这样的改编使电视剧获得了更多的受众,并走向新的价值取向,为网台同播奠定了基础。因此,要将“爽文”改编成剧作,需先将“爽文”进行去粗粝化的改编。在将小说《赘婿》改编为网络剧时,编剧对小说中的粗粝情节进行了改编。小说有着浓重的“男性向”色彩,瞄准的是男性读者。在小说中,男主宁毅成婚后与众多女子暧昧,作为赘婿,软饭硬吃。网剧制作团队请来女性编剧秦雯当总编剧,她给这部剧增加了大量“女性向”桥段。剧中的“男德学院”也是去粗粝化后的产物。在剧集最后,“男德学院”牌匾也更换为“财德学院”,这既具有关于“男女平等”的思考,又将古时的讲女德和剧中的讲男德同时摆上台面,充满对现今“田园女权”的讽刺,丰富了剧集的思想性。
“爽剧”作为一场反击生活的全民狂欢活动,象征着观众自我代入的梦境,也是观众渴望逃离现实的一种途径。“爽剧”从“爽文”中获取“爽文化”。在进行影像化表达时,需要注重内容的多元与角色的塑造,才能呈现出高质量、高水准的影视作品。
注释:
①朱蕾.网络剧的青年亚文化研究[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9.
②李楚翘.“爽文”与“爽文化”:替代性满足的实现与危机[J].视听,2020(05):23-25.
③张薇.《庆余年》:一场成长仪式的建构与狂欢[J].视听,2020(05):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