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视域下佤族节庆文化的社会功能

2021-01-31 20:01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木鼓佤族民族

杨 方

(玉溪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4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和国家及全国各族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文化作为国之“精神大器”,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文化的创新创造。佤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佤族传统节庆文化因受到汉族、傣族、彝族等文化影响,从而形成了多元的节庆文化。鉴于此,文化创新视域下佤族节庆文化社会功能的研究对佤族节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佤族节庆的文化渊源及其特征

(一)佤族节庆文化形成原因

佤族为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沧源、西盟、双江、耿马、镇康、孟连、澜沧、永德等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实践,佤族形成了自己的节庆文化。佤族节庆文化多样,内涵丰富。佤族节庆文化是佤族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凝结着佤族人民的情感,承载着佤族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文化血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财富。

佤族节庆文化的产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果。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原因

佤族节庆作为一种佤族社会文化事务,其产生和演进总是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佤族由于是“直过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以前,佤族人民因对自然现象理解不透彻,所以对自然界中的某些现象极其崇拜。对大自然的无奈又试图想战胜大自然的想法,使佤族人民对大自然产生了恐惧和敬畏,为此,佤族人民试图通过庆祝节庆的形式来消解和释放心中的不安。而且,作为农业民族之一的佤族,为了避免灾害,过上安定祥和的生活,必须通过适宜的形式来表达,这为佤族节庆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因素。

2.政治原因

佤族节庆是佤族人民创造并且传承下来的,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佤族人民是追求自由的民族,这主要体现在佤族人民的婚姻方面,婚前,佤族男女可以“串姑娘”,自由交往,但双方结为夫妻前,男方要到女家做家务,若女方父母满意,则不干涉男女双方交往;若女方父母不满意,男方就停止在女方家做家务。过去,佤族缔结婚姻最终由父母做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一定程度上拆散了不少姻缘。佤族新火节中的“串姑娘”仪式正是为消解佤族自由的天性和现实中的婚俗这一现实矛盾而出现的。

3.文化原因

佤族人民相当崇拜木鼓,把木鼓看作是通天神器,并赋予木鼓特殊的功能。佤族将木鼓凿成女性生殖器官的形态,安置在木鼓房,“魔巴”在祭祀活动时讲述着司岗里神话传说,让佤族人民更易于接受木鼓文化。砍木鼓、拉木鼓、凿木鼓、送木鼓、安木鼓、祭祀木鼓等一列活动都蕴含了丰富的木鼓文化。因木鼓文化而衍生出了诸多节日,如“拉木鼓节”“新火节”“播种节”“新米节”等。所以,木鼓文化在佤族节庆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佤族节庆文化特征

佤族节庆文化根植于传统,源于人们当下的创造与选择。这种创造和选择是佤族人民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是对时代潮流的理解和呼吁。就佤族节庆来说,其文化特征不仅仅彰显节庆的属性,还呈现出多方面的文化特征。

1.民族性

民族性是文化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佤族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佤族节庆对内发挥着凝聚民族意识,塑造着佤族共同的社会伦理观念,加强民族认同的作用;对外发挥着民族特征、象征的作用。在佤族节庆文化中,还表征了佤族人民纯朴、勤劳、勇敢、热情的民族品质。如佤族节庆中的“贡象节”“播种节”是佤族所独有的节日,这充分体现了佤族节庆文化的民族特色。“播种节”是同自然崇拜相结合的节日,再现了佤族人民祈求祖先神和“谷神”“水神”等保护佤族人民五谷丰登的场景,集中反映了佤族的农耕文明。

2.多样性

文化的多样性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佤族节庆由于受到汉族、傣族、彝族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充分展示出佤族节庆的丰富性。如受傣族文化影响的佤族人民不仅过佤族的节日,还过傣族的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受彝族文化影响的佤族人民除了过本民族节日之外,还会和彝族一起过火把节。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佤族人民还过春节、小年、除夕、端午节、清明节等。佤族节庆文化不仅展现了节日仪式过程,更充分展现了民族性格、信仰等民族特征,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博览会”。

3.开放性

佤族节庆文化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佤族人民自由好客,容易接纳新事物,这在节庆中最为典型。“司岗里狂欢节”可以说是为了开放交流而设置的属于商贸类的节庆。“司岗里狂欢节”自2004年第一次成功举办后,之后每年5月1日至3日都会举办,不仅很好地弘扬了佤族传统文化,还有效地促进了沧源经济发展。二是佤族节庆文化打破了地域性的界限。每当佤族节日来临之时,不仅有佤族人民参与,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参与,各族人民共庆佳节的场面比比皆是。

二、佤族节庆文化创新路径

佤族节庆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佤族节庆文化是佤族人民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佤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对传承和发展佤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佤族节庆文化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为此,如何推动佤族节庆文化创新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发挥政府在佤族节庆文化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近年来,佤族节庆文化不断受到现代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传承佤族节庆文化,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节庆文化传承和保护中的作用,政府的介入,必将推动佤族节庆文化的创新发展。

1.用先进的文化引领节庆文化创新发展

佤族节庆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事先对佤族节庆文化的创新目标、原则等方面进行设计,这是佤族节庆文化创新的前提。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佤族人民需要对节庆文化的创新发展做出正确的认识。这就需要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中,运用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先进的文化思想入佤族人民的脑,入佤族人民的心,将节庆文化创新落到实处。

2.发挥政府在文化创新中的协调作用

佤族节庆文化丰富多样,政府如何协调好其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佤族节庆文化要在保留原有的习俗、仪式、功能等基础上,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在传承与保护方面,政府要在传承好本民族节庆文化基础上,积极推陈出新。如2004年4月,沧源佤族自治县为了更好地弘扬佤族节庆文化,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开创了“司岗里狂欢节”。“司岗里狂欢节”自第一次成功举办后,此后每年都会举办,其作为佤族近几年来形成的商贸类节日,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弘扬了佤族节庆文化,同时也带动了沧源经济的发展。

3.加大资金支持助推佤族节庆文化创新

仅凭借佤族人民自身的力量来传承佤族节庆文化,效果甚微。为了更好地推动佤族节庆文化创新,政府需要在资金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制定保护佤族节庆文化的法律法规,出台佤族节庆文化创新的新举措,培养和评选佤族节庆文化传承人,举行形式多样的佤族节庆文化活动等,加大宣传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佤族,了解佤族节庆文化。

(二)发挥专家学者在佤族节庆文化创新中的专业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节庆文化保护方面,专家学者们的研究趋于专业化,研究方式方法更加多样化。为此,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佤族节庆文化中的专业作用。

1.在收集整理工作方面

专家学者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佤族节庆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目前,虽然已有佤族节庆文化方面的相关书籍,但还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而且挖掘的深度、广度也较为欠缺。因此,有必要鼓励更多的专家学者们加入佤族节庆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中来,为佤族节庆文化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

2.在理论和实践工作方面

专家学者需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加强对民族节庆创新文化相关理论的研究,善于利用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指导文化创新实践。鼓励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佤族节庆文化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中来,发挥专家学者在佤族节庆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教化作用,从而唤起佤族人民的节庆文化保护意识。此外,专家学者可以亲自参与体验佤族节庆文化,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三)发挥节庆文化主体在佤族节庆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2]161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取得今天的丰硕成果,离不开人民的创造。同样,佤族节庆文化的创新也离不开佤族人民的创造。

1.节庆文化主体是佤族节庆文化创新的创造者

无论是政府还是专家学者,他们仅仅只是作为节庆文化的旁观者介入到节庆文化中,对节庆文化真正起作用的则是节庆文化的主体,他们对佤族节庆文化的起源、精神实质及价值目标等都有着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只有充分发挥节庆文化主体的作用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佤族节庆文化,从而创新佤族节庆文化。在佤族节庆文化中,我们还要充分保障佤族节庆文化主体对节庆文化的解释权和发言权。

2.节庆文化主体是佤族节庆文化创新的主要受益者和评判者

前面我们谈到,佤族节庆文化的创造者是节庆文化主体,所以,佤族节庆文化最终成果受益者依然是节庆文化主体,同时,关于佤族节庆文化创新标准的制定最终也需要考虑节庆文化主体。因为“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2]161。佤族节庆文化的创新一定要以人民作为评判标准,否则文艺创作就失去了源头活水。

(四)发挥媒体和大众在佤族节庆文化创新中的传播作用

1.发挥媒体在佤族节庆文化创新中的传播作用

当下,媒体与我们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对我们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佤族节庆文化的宣传离不开媒体,同样,媒体也从来没有忽视过佤族节庆文化。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在佤族节庆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加大了对佤族节庆文化活动的宣传,还向人们传播了佤族浓浓的节日文化气氛,向广大人民群众解读了佤族节庆文化。借助媒体的力量,佤族节庆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媒体在佤族节庆文化中的传播作用。

2.借助大众的力量推动佤族节庆文化创新

随着大众对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佤族节庆文化不可能完全满足大众的需求。因此,需要协调大众与传统佤族节庆文化之间的不平衡性,找到既满足大众需要又促进佤族节庆文化创新的路径。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大众的认知水平,增强大众对佤族节庆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大众也可以对佤族节庆文化的创新建言献策,推动佤族节庆文化创新,满足其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三、文化创新视域下佤族节庆文化的社会功能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社会兴衰的温度计,是社会运行的一种调节剂,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推进剂[3]。当前,民族节庆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契合了节庆在社会多重维度下的客观事实。佤族节庆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蕴含着不同的社会功能。

(一)经济功能

1.佤族节庆文化创新推动了佤族地区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得到社会不断认可。新发展理念推进了佤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佤族节庆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是佤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食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文化品质,受到各民族的青睐。佤族节庆文化因其自身的独特性理所当然地成为佤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且,当地政府通过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佤族节庆文化与旅游业结合,推动饮食、住宿、交通、商业等行业联动发展等,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将节庆文化资源转化为节庆文化产品,进而不断成为节庆文化商品,充分彰显了佤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如在沧源佤族自治县,以旅游发展为向导的现代服务业要素逐步进入市场培育,文化品牌宣传发展的趋势已初步形成,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第二产业,佤族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

2.佤族节庆文化创新成为佤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

佤族节庆,或是为了对某一风俗的传承,或是为了对特定的时间的农业丰收的庆祝,或是为了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的延续而形成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多数佤族节庆文化都经过一定程度的文化创新,这也使得节庆文化活动内容越来越多元化。每次佤族节庆的举办,都会有效地刺激当地消费,提升节庆文化品牌。佤族节庆文化活动作为吸引人们眼球的“注意力”经济、“复合性”经济,打开了佤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扇窗,促进了佤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3.佤族节庆文化创新是佤族地区产业扶贫的突破口

目前,促进佤族节庆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实现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共生共融,成为破解佤族地区发展瓶颈的“金钥匙”。佤族节庆文化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佤族人民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使佤族人民产生了想摆脱贫困的意识,为佤族人民致力于其他经济脱贫的实现提供了动力。如当地政府通过着力打造“司岗里狂欢节”“新米节”等民族节庆文化品牌,以及开展一系列活动,吸引外商到佤族地区投资,不仅促进了节庆文化活动开展的最大化,而且实现了节庆功能的最大化,不仅使佤族人民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而且增强了佤族人民的文化自信。

(二)政治功能

1.佤族节庆文化创新可以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节庆文化创新中,可以确保节庆文化这一实践活动的原则和方向的正确性。当今,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佤族节庆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旅游热”更是把佤族节庆文化推到商品经济大潮最前沿。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佤族节庆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衍生出了诸多问题,如节庆文化意义淡薄、节庆主体缺失等。为此,佤族节庆文化的创新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42,所以,佤族节庆文化的创新,需要将佤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可以直接通过领导宣讲、标语宣传等方式进行,也可以间接地将其融入自然崇拜色彩较浓的佤族传统节庆中,潜移默化地引导佤族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通过节庆社交促进佤、傣、汉等各民族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既可以使佤族节庆文化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固守其文化的精神实质,同时又可以通过节庆文化的宣传,发挥佤族节庆文化强大的影响力。

2.佤族节庆文化创新可以增强各民族的认同感

各民族共同欢度的节日,不仅可以增强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各民族的手足情。如在佤族地区,佤族和傣族人民一起庆祝泼水节、开门节和关门节,佤族和彝族、汉族人民一起庆祝便克节、卧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佤族、汉族、彝族、傣族在共同庆祝这些节日的时候,有着共同的节日习俗的记忆和情感,他们之间在文化上的共同性和认同感就会逐渐增多,这对地区的和谐也十分有益。

(三)文化功能

1.佤族节庆文化创新可以增强对佤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佤族节庆文化有民族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集中体现了佤族人民自由、勤劳、勇敢、好客、爱国等优秀品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不仅要保护好节庆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而且还要将其发扬光大。因佤族节庆文化中仍不免包含着传统社会所提倡的部分等级思想、封建迷信、低俗愚昧等思想观念,因此,在对佤族节庆文化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对佤族节庆文化中的封建迷信、低俗愚昧等思想进行修正和引导,使佤族节庆文化发展符合国家建设需要,提升佤族节庆文化的民俗档次。在对佤族节庆文化保护的基础上,还可以对佤族节庆文化的精神和理念进行更新,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佤族节庆文化中已消失的节日习俗给予还原,以丰富和完善佤族节庆文化内容;二是把先进文化思想融到佤族节庆文化中,实现扩展佤族节庆文化的目的。通过文化创新,使佤族节庆文化不断得到保护和发展,使佤族节庆文化影响力、文化价值、文化内容不断得到彰显。

2.佤族节庆文化创新可以重塑民族精神

佤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不仅要固守本民族的民族精神,而且也要牢铸中华民族共有的民族精神。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将节庆文化的民族性和爱国主义融合在一起,使节庆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因为佤族节庆文化蕴含着民族文化精髓和反映着民族精神特质,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佤族节庆文化中,让佤族人民学懂弄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前,佤族人民精神核心来源于神灵信仰和家庭伦理,在佤族节庆中保留着对自然神灵的崇拜色彩。所以,当下在强调把节庆文化与家国情怀、社会和谐有机结合起来的同时,重要的是弘扬本民族节庆中原有的中华民族精神,以促进民族精神的重塑。

(四)社会功能

1.佤族节庆文化创新可以促进佤族地区和谐稳定

一个国家的稳定,不仅需要灌输先进的时代精神,还需要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大环境,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对于佤族节庆文化创新来说,在创新中营造稳定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有效促进社会稳定。当前,国家越来越强化节庆文化仪式的完整性、氛围的神圣性,倡导参与节庆的公平性,真正做到“还节于民”。如“司岗里狂欢节”在2009年第五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上,荣获了“2008年至2009年中国十大魅力节庆活动”的美誉,获中国会展界最高奖“金海豚奖”和“最佳狂欢节气氛奖”[4]。沧源佤族自治县凭借每年举办的狂欢节,将不同民族的人聚集在一起,有效地带动了地方文化旅游产业,这对于增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有着重要意义。

2.佤族节庆文化创新可以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佤族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亟须通过文化创新,把先进的思想文化融入村民日常,引导佤族人民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结合本民族特色文化,发展第三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保护好佤族节庆文化就是要保留住佤族的民风民俗。每次在举办节庆的同时,对村容村貌进行整理和维护,以促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如佤族的“新米节”“播种节”“新火节”“新水节”等,在这些与农耕文明有关的节庆文化中涉及诸多人与自然和谐的因素,这些因素有助于佤族人民提高环保意识。佤族节庆文化的发展必将带来经济效益,无疑为乡村基础设施的修复和完善提供了资金支持,这就实现了佤族节庆与乡村生态宜居的无缝对接,有效实现了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猜你喜欢
木鼓佤族民族
云南沧源佤族木鼓音乐文化研究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我们的民族
佤族狂野奔放的木鼓节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多元民族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电影《阿佤山》中的佤族木鼓舞文化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