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灿
(江苏省常州市明德实验中学 215500)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活动化的课程逐渐成为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活动课的重要性,也对此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过于深刻,导致教师对于活动课组织方式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使得活动课在设计与开展过程中依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外,有些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课往往会流于形式,从而对最终的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理解活动课的内涵以及组织原则,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具体的活动课模式.唯有如此,才能使活动过程更加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从而逐步提升实际的教学效果.
通常来讲,初中数学活动课往往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主体性.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对象,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开展的,所以在教学中必然要将学生视为主体.教师不能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要将学习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第二,发展性和适应性有机融合.数学活动课要符合学生现阶段的认知特点,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同时,数学活动也不能过于简单,要让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提高.
第三,创造性和过程性统一.数学活动课的开展,需要以周密的计划作为指导,以此来保障活动流程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也应该关注活动过程的生成性,以此来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趣味性.在数学活动课的组织形式上,要尽量做到新颖有趣、活泼生动,从而使数学活动变成一种寓教于乐的学习过程.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有利于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1.问题探究模式
问题探究是数学活动课中最常规的手段与方式之一.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需要围绕问题设计和开展活动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相应的探究活动.之所以要重视问题探究的活动模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问题可以视为思维的催化剂.对于思维能力发展尚未完善的中学生来说,恰当的问题有利于对其学习思路进行引导,进而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以《一次函数的图像》第二课时为例,在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及其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首先让学生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做出y=5x,y=﹣x+6,y=﹣x,y=2x+6这几个函数的图像.然后结合图像内容提出了几个问题:(1)x的值从0开始逐步增大时,y=5x与y=2x+6这两个函数的值,哪一个最先达到20?这可以反映出什么问题?(2)直线y=﹣x和y=﹣x+6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3)直线y=﹣x+6和y=2x+6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从一次函数的图像来看,在y=kx+b中,k和b的取值对函数的图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然后,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自主性的思考与探究.不难发现,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方式十分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而且适当提高了探究的难度,从而促进了新知识的建构.
2.情境指导模式
以情境为指导的数学活动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中,认为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平台,只有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与内化.在情境化的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并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探究.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逐步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
以《有理数的乘方》为例,对学生来说,单一的计算知识的学习往往是比较枯燥的.因此,为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笔者利用一个有趣的故事创设了教学情境:相传国际象棋是古印度的一个青年发明的游戏.这个游戏传入王宫之后,国王十分喜欢,于是决定要赏赐这个青年.青年来到王宫谢恩的时候,只提出了一个看上去很简单的要求:“请陛下赏赐我一些小麦,就按照棋盘格子的数量把小麦分成64份.从一份开始,小麦的数量分别是1粒、2粒、4粒、8粒……”没等他说完,国王马上就答应了,然后派人去搬小麦.但是,宰相这时却站出来说:“您万万不可答应他,因为整个国家也没有这么多小麦.国王听完之后十分吃惊,但还是听从了宰相的话……对于这个有趣的故事,学生十分好奇,不明白为什么会需要这么多小麦.接着,根据学生产生的好奇心,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探究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将每一份小麦对应的小麦数量列了出来,随着份数的增加,学生发现后面的数字增长越来越快.最终,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数字排列规律初步接触和思考了”乘方“的知识内容,从而深入探究相关知识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3.合作探索模式
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性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模式中,需要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这种学习模式被视为近些年最成功的学习方法之一,所以通过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在合作性的数学活动中,既可以使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又有利于借助小组的力量提升活动的效率,从而扩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知.同时,在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中,还可以通过不断的交流反思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
以《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二)》为例,这一节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概率的意义,并感受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为了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动手操作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两个转盘,并把每个转盘分成8个面积相等的扇形.之后,把其中一个转盘相邻的两个扇形涂成蓝色,其他部分涂成红色,另一个转盘与之相反.然后,学生要转动每个转盘,并记录下每一次的结果.完成实验之后,学生要讨论几个问题:转动每个转盘时所有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指针转到红色区域这一事件可能发生几次?如何计算各自的概率?最终,通过“明确学习目标——设计和实施探究方案——交流内化——反思总结”这样的流程,使学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活动效果.
4.主题实践模式
从当前的育人目标来看,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来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除了课内的探究活动之外,还应该组织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使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从而提升数学活动的实效性.
以《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为例,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相似三角形知识在测量物体高度中的应用.于是,完成课内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实践任务.具体来讲,学生需要任意选定一种不易直接测量高度的物体,然后要进行实地观察.之后,结合课内所学知识自主设计问题解决方案,最后计算出物体的高度.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要将自己观察、操作、测量、计算的全过程记录下来.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巩固了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而且通过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数学活动课的重要意义.为此,教师要准确把握数学学科与学生学习的实际特点,并利用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模式组织数学活动.同时,无论何种形式的数学活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推进,应该及时对相应的数学活动进行调整,更好的发挥出数学活动课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