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琴
(江苏省泰兴市实验初级中学 225400)
传统的应试教育,让教师的教学模式固定化,同时也僵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得学习效率下降,不利于学生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问题导向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定势,借用问题引导学生对新知展开思考、探索,为学生创造了合作、发展的空间,有效激发了学生探求真知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基于此,问题导向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情,对课堂教学内容展开有效设计,充分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学习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需要学生不断的思考、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问题导向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可通过多向性的问题设置,为学生创建问题情境,使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引发学生新的思考,以便学生能够更快的领悟知识的精髓,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从教材内容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展开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时,在对二次函数的概念进行细化讲解时,为了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小球向斜上方抛出”的动画情境,让学生认真观察,小球抛出后的运动轨迹,并与二次函数曲线进行对比,同时让学生展开讨论:小球抛出后到达最高点时,与二次函数曲线中的哪一点相同?有了小球抛出的运动情境,再加上教师的问题引导,使学生摆脱了教师单纯讲授的枯燥、乏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二次函数的兴趣,引发了学生对二次函数极大值的思考,通过思考、交流、讨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二次函数的概念,深化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认知.以此为基础,教师可对教学内容展开延展,使学生提前预知二次函数相关内容.
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小球运动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思考中深化对现象的理解和认知,激发了学生对二次函数概念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探索学习的习惯,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问题导向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可引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展开知识的学习和探讨,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科的实用性,借助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此,学生可在问题解决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体验用课堂所学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时,教师可事先从生活中搜集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这些图片展示给学生,如蝴蝶、衣服、钟表、桌子、板凳及结婚时的喜字等等,让学生观察、讨论,同时出示问题:这些图片中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这些图片中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再次提问:轴对称图形有哪些共同之处?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尝试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交流、总结,从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轴对称图形对问题进行验证.如此一来,学生在问题的思考、探究、交流、验证中深化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有利于之后教学过程的进一步开展.
在这案例中,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现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运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相应的知识展开思考、探究,使学生的探知由理论知识变成具体事物,促进了学生对相应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掌握更加牢固.
传统数学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仅限于被动的接受教师所教内容,缺乏思维活动过程,使得学生的思维固定于教师的讲授经验,形成了思维定势.问题导向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对重难点知识展开延伸和拓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思维形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基于此,教师在问题创设时要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使学生的思维跟随问题不断发展,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传统教学中,教师会直接向学生出示方程组,并为学生讲解如何解题计算,在学生基本掌握解题方法后,再通过对应的题目训练,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而这样的结果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导向教学中,教师则会向学生出示了如下问题:(1)如果有一根1米长的铁丝,将其首尾相连折出一个长方形,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长方形是不是固定且唯一的?(2)假设这个长方形的长为x,宽为y,那么长与宽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你能不能将他们列举出来.(3)假如以问题(2)为基础进行设计,添加一个有关x、y数量关系:2x-3y=4,这时的长方形是固定且唯一吗?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了相应的知识内容.
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层层设问,逐步向学生出示相关的知识内容,而学生在思考和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了解了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学习的质量.
数学知识是一门具有理性问题的学科,其内容枯燥,学习过程单一乏味,学生常常会产生厌烦情绪.问题导向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将知识以趣味性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知“新知”的兴趣,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知识探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全新技能.基于此,教师可在课程设计中,结合学生的学情与新授知识内容,引入趣味性的问题,有效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深化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数学教材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北河广场中有一块正方形草坪,边长长度为a.现北河区政府要对广场进行整体规划改革,将这个草坪南北方向进行延伸,加长2米,而东西方向长度则缩短2米,使之成为长方形草坪.请问这块草坪进行整改后的面积为多少?学生依据已有学习经验,很快就列出算式(a+2)(a-2).但在实际计算中却出现了问题.这时教师可依据题目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如果是单纯的计算算式的乘积,这个过程并不是很困难,但应该如何更加快速的求出算式的乘积呢?如此提问引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尝试依据问题的引导展开思考,运用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对算式展开计算,之后对计算结果进行同类项的合并,最后得出相应的结果.
案例中,枯燥的计算会让学生感到乏味,但这时教师运用趣味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对计算结果的好奇感,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投入到了算式计算中,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愉悦,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总之,问题导向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要从学生兴趣入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合理的设置问题,打破传统教学的僵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养成,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数学课堂.